党建联盟引领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
2022-04-07吴昌
吴昌
(杭州市临安区委党校,浙江 杭州 311300)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奋进新征程的一项重大任务,这对新时代基层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各地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通过组建党建联盟,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发展优势。不同于以往,党建联盟的组建与运行,“既有别于整合过程中的被动吸纳,也不同于嵌入过程中的单一组织行为,它是党建引领社会组织联合而成的行动共同体”[1]。从现实环境看,无论是党自身建设,还是推进现实工作,都需要“运用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将分散和分化的社会因素联为一个整体并置于有效治理之下”[2]62。总体上看,相比于实践和经验总结,有关学理研究以及对党建联盟产生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等的研究较少。加强有关党建联盟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基层党建提质增效,更有利于推进党建联盟建设,发挥好党建联盟作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一、共同富裕背景下党建联盟产生的内在逻辑
党建联盟是基层党建体制机制的一种创新,其产生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从本质上看,党建联盟与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联合”思想是高度契合的,并在党建实践中得到灵活有效的应用。
(一)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为共同富裕背景下党建联盟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运动必须在党领导下开展,必须依靠强大的组织力量。其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无产阶级联合思想[3]60-61,深刻昭示了团结凝聚力量的客观作用。无论是作为结构的组织自身,还是组织这一行为,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及无产阶级运动来说都有着巨大的意义。如列宁所言,“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而外,没有别的武器”[4]510。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断探索与实践。早在1929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党的组织力”概念。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视组织建设,善于组织动员群众,发挥合力作用。党建联盟正是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用党建的强大力量把各类组织凝聚起来,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实践逻辑
近年来,各地基层党组织不断强化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为统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注重发挥不同主体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抱团发展”模式,如各地采取的机关与镇(街道)、企业、村(社区)结合“三服务”,结成帮扶组团全覆盖;推进“强村带弱村”“东西协作”“飞地经济”行动。通过融入跨村、抱团、组团的理念,不断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基层党组织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抱团发展”的转变,大大激发了党建活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这一形式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立足不同区域、强村弱村的实际差异,创新联合发展模式,做到靶向明确、精准施策”[5]。实践表明,抱团发展能够发挥强大合力作用,推进形成多元共赢局面。这为共同富裕背景下以党组织为核心建立党建联盟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实践基础。
二、党建联盟引领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从各地实践看,因产业发展、地方治理、公共服务等不同需求组建而成的多类型的党建联盟,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党建联盟成员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有力
党建联盟围绕共同的目标实现了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力量的整合,得以调动多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但这一优势的发挥不是自动的,而是依托于每一个成员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在实际运行中,不同主体的作用发挥是参差不齐的,“在组织发展合作中会受到时代特征、个性特征和工作理念等方面的影响”[6]。
1.认识和定位不够清晰。一是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调研中发现,对党建联盟的性质、目标、作用等的认识,镇(街道)领导和一部分村(社区)干部了解较多,普通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不多、认识较浅。二是存在“定位偏低”的现象。一些村(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等加入了联盟,但对联盟作用的定位主要还是停留于一般意义上的组织建设、活动联建。通过党建联盟推动多领域、更深层次发展的意识还不强,导致各成员在许多方面还是各干各的,单打独斗比较多。三是存在“党建弱化”的现象。一些联盟成员对党建与业务的关系把握有偏差,热衷于业务和具体的工作,认为要有大的项目、大的产业才能带动党建联盟,否则党建联盟只是“花花架子”,无法真正发挥以党建联盟引领共同富裕的作用。
2.担当作为不够突出。一是存在一定的“本位意识”。一些党员干部、党建联盟成员,认为党建联盟成立增加了工作量,影响了日常工作,因而参与联盟工作不够积极主动。即使参与也多是简单的活动,或应付考核。二是存在担当能力不足的现象。一些联盟虽然有许多的成员,看似实力强大,但由于一些成员自身基础相对薄弱,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难以承担重要工作。三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一些负责单位和领导干部在推进党建联盟工作中,偏重于讲政策、谈责任、提要求、定任务,忽视成员作用发挥,深入帮助和支持联盟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行动较少。
3.创新进取意识不够强烈。一是存在“等靠要”思想。调研中,一些加入联盟的成员尤其是一些经济基础和党员干部队伍力量比较薄弱的村,认为既然有大家的帮助,自身就可以“轻松点”“歇一歇”“听安排”,主动谋划、争当先进的意识与行动不足。二是数字化应用不足。由于思维认知、基础设施、路径依赖等原因[7],借助数字化应用于党建联盟日常运作的不多,更谈不上精准服务、精密智控。三是存在一定功利意识。对于党建联盟的工作,一些成员对与自身没太大关系的参与少,导致很多时候联盟的工作变成牵头单位、核心成员或属地镇(街道)的工作,并未真正发挥出联盟“联”的优势与力量。
(二)党建联盟制度化建设与运行还不够完善
与传统基层党组织相比,党建联盟成员众多,彼此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无论是正式制度中的法律制度、激励政策和监督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对组织行为选择及其有效性都能产生重要影响”[8]。有效协调各类关系是确保组织本身有序发展的关键,这也是当前以党建联盟引领共同富裕亟待理顺的地方,如“合法性机制与效率机制耦合”[9]问题。
1.规章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由于缺乏科学指导以及缺少较为成熟的可供借鉴的联盟组织建设与运行经验,一些联盟对组织章程、发展规划、议事规则等的研究制定较为滞后。从调研情况来看,党建联盟中制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规章制度的较少,对要实现什么目标、发挥什么作用、建成什么样、各成员如何参与等问题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导致其实际运行还停留在基础工作层面。尽管有些制定了相关的目标和工作安排,但因缺乏长效机制和闭环管理,从组建到运行存在“先热后冷”的现象。一些党建联盟组建后几近“悄无声息”,没有高效运转起来,成员对于是否要参加联盟活动随意性较大,工作推进较难。
2.内部统筹协调存在难度。一方面,由于联盟成员在组织关系、工作时间、业务专长等方面存在差异,特别是管理模式不同,对牵头负责人的能力有很高要求。而这类基层“能人”大多身兼数职,投入到联盟的精力有限,对联盟工作的安排存在较大变数,影响了联盟的实际成效。另一方面,联盟的组建基于平等自愿原则,在制度建设和机制运行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对成员行为的约束力不够大,统筹联盟内部成员工作难度比较大。特别是“两新”组织、企业等的加入或退出可变性大,其加入联盟较少关注联盟的整体目标的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建联盟看起来“联”了,实际发挥的作用与预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3.人员经费保障不够充分。一方面,从基层反映情况看,各个联盟缺少专业人才,各地担任联盟的负责人也有很大差别,有些虽然“挂帅”了,也是勉为其难。另一方面,党建联盟日常运行的资金主要靠镇(街道)拨付和部分成员提供,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明确的政策规定,也无统筹使用党建经费的政策支持,限制了联盟作用的发挥,如举办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活动就比较困难。
(三)党建联盟综合示范带动效应还不够明显
从目标上看,组建和推广党建联盟意在有效激活基层党建活力,更好地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因此,实施过程中,“要在目标指引下建构最大公约数的共识,以此统一思想、选择路径和开展行动”[10]。从实践来看,党建联盟在这方面的示范带动效应还不够明显。
1.党建联盟覆盖影响范围有限。出于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人员状况等多种考虑,联盟所覆盖的范围常常仅限几个村(社区)或组织。而与其它的村(社区)、组织缺乏有效的“合作”方式和路径,联盟之外的地区难以获得较多的推动共同富裕的“福利”。从已组建的联盟情况看,工作成效有目共睹,但相比于工作的推进,对做法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推广不够。在省内及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联盟不够多、特色不够突出。
2.党建联盟精准对接需求有限。实践中,联盟在广泛发动普通党员、基层群众上还不够,许多工作还是以成员所在组织的集体行为为主。一些活动的开展看似非常火热,但受众范围有限,有些偏离了基层群众的需求,群众认可度不高。而由于缺少对基层群众需求的深入了解,一些联盟成员“空有一身才艺”,没有施展舞台,其作用发挥与实际需求之间还没有实现精准匹配。
3.党建联盟合作发展程度有限。从内部看,党建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还不够。尽管成员自身趋向于实现“全科发展”,但大部分成员间的合作主要还是集中于某一项工作、某一个产业、某一个领域,系统化、整体性推进的不多,成员在各领域的发展参差不齐。而从外部看,联盟与联盟之间以工作商讨、现场学习、打擂比武等形式的交流为主,实质性合作较少。
三、党建联盟引领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抓基层党的建设都不可放松。共同富裕背景下,作为基层党建工作实践的重要创新,党建联盟被赋予了重要使命,需要着力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现实因素,才能更好地将联盟优势转化为共同富裕的发展优势。
(一)以党的领导为根本,凝聚党建联盟引领共同富裕发展力量
历史和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一切工作的根基所在。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基本原则,注重发挥党对党建联盟的领导,统筹好联盟资源、队伍等要素,才能将参与主体汇聚成推进共同富裕的整体合力。一是发挥党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通过政策宣讲、党校培训、专题讲座、实地调研等形式,加强联盟成员内部交流,增强各成员的主体意识、共建共享意识,精准定位各成员在联盟中的角色及作用,让成员各尽其才、各显其能。切实加强“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理念,通过“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党建联盟,为各成员搭建起全力施展本领的“大舞台”。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个性化定制“一支一案”党建责任状和结对帮扶协议,推动基层党组织建强,确保在联盟中起到战斗堡垒作用。推动联盟内部党员干部联育和协作,着力提升党员干部七种能力,发挥党员干部在联盟中的带头示范作用。三是加大对群众和各类组织的动员。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主阵地作用,精心打造各类教育基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党建联盟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根据党建联盟发展需要引导群众和各类组织参与,更好地凝聚智慧与力量。
(二)以制度机制为牵引,推动党建联盟引领共同富裕有序发展
制度机制是各类组织得以持久稳定、有序发展、充满活力的基础和前提。注重党建联盟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制定和出台相关制度及配套政策,创新完善运行机制,才能为各成员作用发挥提供保障,为联盟工作开展搭建起“四梁八柱”。一是健全制度机制。加大制度和政策研究力度,明确各类型党建联盟标准,建立并不断完善组织运行、轮值主席、议事协调、准入与退出、利益联结、经费保障、人员配置、阵地建设、督导考核等方面的制度机制,形成行业细分、统筹有力、上下贯通的党建联盟体系,确保工作开展科学、有序、高效。二是注重分类指导。坚持宏观指导和分类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县(市、区)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和乡镇(街道)业务科室的具体作用,深化分层分类,指导联盟结合实际制定发展目标、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构建常态化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及时帮助解决联盟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强化考核运用。树立闭环管理思维,根据各类党建联盟的不同职责定位,以“契约化”形式分类制定共性和个性责任清单,压实联盟牵头组织和成员责任。对照清单开展双向认领、双向服务,建立相应积分制,作为各类先进评比、项目落地、政策扶持等的重要参考依据,形成比学赶超氛围,推动联盟成员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强化党建联盟引领共同富裕带动效应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强化党建联盟内外合作,精准对接基层群众需求,推动落实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一是科学有序推进全域覆盖。坚持“一盘棋”思想,注重片区统筹、条块集成,科学规划片区发展蓝图,因地制宜、分类组建,构建产、供、销一体化联动发展体系,防止只抓点不抓面、以点代面、顾此失彼,让每一个村(社区)都能在联盟的整体带动下获得发展。二是推进各领域全面发展。突出补短板、强优势,坚持“抱团发展、整体提升”原则,着力主推“一盟一策”“一组织一优势”“一村一品”,推动联盟成员从“单科发展”走向“全科发展”。通过培育、设计、创新等方法丰富党建联盟项目业态,找准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发力点,统筹安排各类项目,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推动形成“以大带小、以强扶弱、全链合作、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局面。三是精准对接基层群众需求。坚持调研开路,找准服务突破口、结合点和共同点,以“党建联盟+”模式,提供多样化、精准化的服务,引导联盟单位、社会各方、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做好和扩大“亲密朋友圈”,发挥联盟集群效应。同时,抓住数字化改革机遇,以产业发展、产品销售、服务供给等为主线,加快联盟数字化场景运用,推动形成线上线下互动局面,强化联盟引领共同富裕的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