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我国文学理论主流教材分析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为视角
2022-04-07李育红
李育红 李 媛
(渤海大学, 辽宁 锦州 121013)
文学理论是文学知识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文学理论教育也是高校专业文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的文学理论教学一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为指导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教育的中国特色。但当前中文专业文学理论课程使用的主要代表性教材在这方面各有特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处理。另外,面对当前国内外的新形势、新局面、新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文学理论教育问题重要性尤为凸显。
一、文学理论几种主要教材分析
当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在文学理论教学中的落实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反思,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托,在这方面影响较大。
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使用的文学理论教材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首先是八十年代各高校文学系使用最普遍的,由十四院校编写的文学理论教材《文学理论基础》[1]。这部教材以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基础和框架展开文学理论内容,具有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特色,尤其是凸显着当时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政治性。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童庆炳先生开始主持建设文学理论教材,其中《文学理论教程》[2]最为著名,已经推出五版。童先生的文学理论教材建设工作持续了20多年,出版了各级各类文学理论主教材、教辅类教材不下二十多种,为我国高校文学理论基础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学理论教程》还开发了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辅导用书,数字教辅资源,比如紧贴教材的文学理论术语词典、教学案例分析等,满足了教学的深化、考试等多方面的需求。另外,教材多次修订,每次修订,童庆炳先生都将学术界的前沿理论吸收到教材当中,将现实和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及时地反映到教材当中。因此,《文学理论教程》成为我国当代高质量的文学理论教材。
童先生教材明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为例,全书五编十六章,专门拿出两章集中讲授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问题,其第二章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五章是“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教材的第三章、第四章讲授文学本质问题也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而第六章、第八章讲文学创造的本质和价值追求,第十章第二节讲文学典型,第十四章讲文学消费和接受,也都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美学原理、文艺思想。
虽然如此,童先生的《文学理论教程》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一般文学理论的结合方面来看还存在需要梳理之处。一方面,上述内容和全书十六章四十七节的篇幅相比,占比较少。另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某些重要问题凸显不够。比如在文学本质论的阐述中,文学的意识形态本质展开得不充分,重点在阐释文学的审美本质;在文学活动论,生产消费论中,注重引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论,而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理论挖掘不足。再有,一些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问题有弱化或者转化现象,比如文学与生活的反映关系问题弱化,文学典型问题、文艺思潮问题转化为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和文学类型问题。综合全书来看,审美的文艺本质观得到充分的落实,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本质观或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审美本质观则凸显的不够。
其次是可与童先生的文学理论教材比肩的,由王先霈先生和孙文宪先生共同主编的《文学理论导引》[3]。该教材分为六大章,结构简洁,条理清楚,但内容紧凑全面,内在逻辑严谨。该教材充实了学术界前沿中相对稳定成熟的文学理论知识,同时它着重强调了对各种理论知识描述的客观性,突出了理论多样性、实用性和文学观念的开放性,教材质量较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方面,该教材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学理论较好的融合。比如在文学的审美性本质的阐释中贯彻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比较透彻地讲解了文学审美的基础;对文学思潮问题予以保留并应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进行解析;第六章“文学活动”中保留并展开了文学的各种“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这既保证了文学理论内容的全面性,也是对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特色的坚持和发展。
除了上述两种接受度、使用度较高的教材之外,还有一些创新性比较突出的教材涌现,它们主要是比较突出个人学术观点背景的“新教材”。比如王一川先生的《文学理论》[4]、陶东风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5]、汪正龙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研究导引》[6]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组编的《文学理论新编》[7]。这些教材比较具有“新锐性”,它们引入较多较新的文学理论问题和基本文学理论问题的新发展新阐释,或者打破传统教材体例,突出文学理论“问题”,将理论问题阐述和理论原著选读紧密结合。这些教材比较重“新”,但相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方面与上述教材相比不够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多是对主流文学理论教材的补充。
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材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文学理论》。该教材2009年推出第一版[8],2020年推出第二版[9]。该教材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重要举措和成果。该教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及与一般文学理论的有机融合方面处理最好,既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文学理论的主体内容,又没有淹没一般文学理论内容。
二、教材建设和使用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上述文学理论教材使用最多的是童庆炳先生的《文学理论教程》。该教材从1992年第一版推出以来目前已经推出第五版,是近30年来使用最为广泛的文学理论教材。笔者粗略查询,截止2019年各高校文学理论考研参考书目,除部分自编教材外,童先生的《文学理论教程》是使用最多的参考书。
王先霈先生和孙文宪先生的《文学理论导引》部分高校采用,一般高校多作为《文学理论教程》的重要补充教材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华中师范大学开发了孙文宪先生主讲的,依据本教材的视频精品课,扩大了该教材的影响范围。
王一川先生的《文学理论》、陶东风先生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和汪正龙先生的《文学理论研究导引》一般是作为《文学理论教程》的参考资料,补充进文学理论教学当中,但是使用量较少。
马克思主义工程教材《文学理论》使用情况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教材2009年出版,但是使用量比较有限,从上述笔者查询的2019年前各高校提供的考研参考材料来看,只有个别几所学校使用这本教材。这本教材从国家开始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以来才开始广泛使用,时间也只是近三五年的事情。
除了国内作者编写的教材外,国外一些教材也在教学中作为重要参考教材使用,最著名的就是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10]。
从上述教材建设和使用情况来看,90年代以来,我国文学理论教学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但在深度上还有一定缺失。
第一, 如上对《文学理论教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分析表明,这本使用最为广泛的教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一般文学理论的融合方面还有深入的空间,尤其是总体上这本教材以“审美文学本质观”为线索与灵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一些重要内容凸显不够。另外,由于这本教材内容庞博,教学时数又有限制,在教学内容处理中大多学校和教师一般会略讲教材中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在课程考核中的体现也较少。
第二 ,上述教材建设基本上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理论学术研究的基本状况和主导文艺观念的流变。上述教材建设轨迹,表明我国的文艺观念从80年代及之前的政治主导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向审美主导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演变。这是我国文学领域的当代重大发展成果。但是在这种主流当中,我们也要注意到这一过程中国内国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国文学事业的影响。在一定时期甚至相当长的时期,我国的文艺主潮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远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文学理论,尤其在文学理论教学中有所缺失。
第三 ,马克思主义工程教材的使用存在问题。现在各高校已经普遍采用该教材作为文学理论课程的主导教材,但是由于教学材料的准备、积累、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本教材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效果短时间内还难以确定。这本教材深入浅出,重大、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学理论思想是用简括的语言表述的,还有较为丰富生动的文学案例分析。这虽然给学习者提供了方便,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不能在教材中充分展开阐释,这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将教材中言简意赅地精准表述出来的思想还原为丰厚的历史语境和理论语境,否则很容易造成课程内容的单薄化和照本宣科,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一般文学理论都会存在这一问题。对广大青年教师来说,这一问题尤其突出。
第四,教材使用不统一。教材是编写者成熟的学术思想的凝结和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理论学术研究发展迅速,成果丰硕,视野开放,思想活跃,呈现出繁荣景象。这些也反映到教材中。在教学实际中,上述代表性教材外,更多使用的是各类自编、合编教材。这些教材在体例结构、主导思想、文学观念等方面差异巨大。这有力地推进了文学理论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其在争鸣中百花齐放,但毋庸讳言,这也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弱化和文学理论课程内容一定程度的混乱。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一般文学理论研究的独立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确实是需要研究者和教学者严肃对待的。
第五,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在文学理论课和课程教材之外体现薄弱。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各高校中文专业文学理论知识模块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选修课开设较少。因此,实际上学生除了在文学理论基础课之外很难更深入地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导致教学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专业性和深度上不及那些热门的西方文学理论流派。这容易误使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只是文学理论和文学知识的一个政治需要,从而不能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文学理论的独到性、深刻性和真理性,更遑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爱。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当前高校文学理论教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 、文学理论教学需要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重要性的认识
前述文学理论教材建设和使用情况分析已经说明了当前高校文学理论教学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现实必要性。为此,我们需要提高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在文学理论教学中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文学理论教学对树立中文专业学习者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世界观影响巨大。这也是文学理论教学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最重大意义所在。当前青年大学生的主流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但是这样的世界观是宏观、自发、自在状态的,它还缺少具体性、自觉性和理性思考。课程思政的作用就是架起二者的桥梁和通道,完成青年学生一般世界观的现实化、具体化、自觉化。但是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中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在理工、医学等专业中,课程思政教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重点是职业道德的养成,但是在汉语言文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马克思主义教育不能一般地等同于情感的熏陶,它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世界观和理论基础,是主导。
其次,我们必须切实确立高校文学理论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潮地位,扭转较长期以来文学理论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弱化的趋势。毋庸讳言,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曾经影响巨大,甚至一度大有压倒马克思主义主潮之势。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这种问题尤其突出。一方面,近20年来文学理论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渐趋弱化,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相关课程在各高校课程选修中难见踪影。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文学理论教学中都没有争取到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的地位,无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还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新发展、中国化,都被边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一般都只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当做一种政治摆设,一种走形式。这不仅是理论指导的缺位,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文学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缺失。这种缺位、缺失的后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没有树立真正的、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对于中文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其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应该与其具体的文艺观保持同向性。而现实是大学生自发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有的,但是面对文艺现实,他们没有能力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去把握、认识文艺现实,无论是历史上的文学现实还是当代的文艺现实。我们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不是也不应该是一句空话。文学理论课程正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教育的集中、学理化的有力途径。因此,无论从专业学习和世界观、文学观教育角度看,文学理论教学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都是意义重大的。
再次,文学理论教学必须跟上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可喜的马克思主义主潮。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就文艺领域来说,近期如《山海情》、《觉醒年代》等主旋律文艺作品大批出现,它们广受欢迎、艺术质量过硬;而文艺批评领域也旗帜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反对三俗,廓清文学消费问题,积极回应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新形势;文学理论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在回暖,可以说,目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主潮已经压倒前期的自由主义潮流。但是在文学理论教学方面,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主潮还没有及时融入到文学理论教学中来。因此加强文学理论教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就尤为紧迫。
总之,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文学理论教学是我国文学理论教学的特点,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文学理论教学的指导并没有定型、完成,更没有完结,相反它需要我们广大教育者创造性地充实、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