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思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纾解

2022-04-07■杨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视域精准理论

■杨 奥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时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一以贯之,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此后,以“精准”为“前缀”的理念纵深延展至经济、安全、民生等各个领域,形成了科学的精准思维方法,精准思维也成为习近平科学思维方法的一大鲜明特征。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深刻变革引发人民对于美好教育的追索,而“粗放式”式教育忽略青年追求个性化发展诉求的弊端愈发突出。因此,作为前沿视域之一的精准思维视域将为探究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有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重要视角。

一、习近平精准思维的基本内涵、理论特征及其内在逻辑

习近平科学的精准思维方法由实践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具备科学的基本内涵、典型的理论特征和严谨的内在逻辑,是展开精准思维视域的重要支撑。

(一)基本内涵

“精准”二字指精确、准确,古语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便是在强调精准的重要性;“思维”是人用头脑进行逻辑推导的属性、能力和过程。精准思维指的是在全面客观的基础上发现、研判、解决问题,反对模糊化和表面化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1]这是习近平对精准思维内涵和意义的基本概括。它以具体问题为靶向,强调全面与重点统一,以解决矛盾为根本目的,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辩证性和实践性等理论特征。精准思维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效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精准化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也成为习近平科学思维方法的一大鲜明特征。

(二)理论特征

习近平科学的精准思维方法以具体问题为靶向,强调全面与重点统一,以解决矛盾为根本目的,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辩证性和实践性等理论特征。

第一,针对性着力于真发现问题、发现真问题,强调问题意识。两个变局下风险叠加,挑战层出,新的危机或明或暗、厝火积薪,能否及时发现并处理危机至关重要,而新时期我党坚持以精准思维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突出体现了其具有针对性的理论特征。

第二,辩证性集中体现在精准思维内化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精准思维强调全面与重点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改革中多次提出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优先解决重点、难点,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新时代的风向标;同时,精准思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牢牢把握着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等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辩证统一,突出体现了其具备辩证性的理论特征。

第三,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精准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不以发现问题作为根本目的,其最终目标深植于实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2]。因此,实践性是习近平精准思维的重要理论特征。精准思维视域通过精准思维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特征搭建而成,其内在逻辑和理论特征也将作为研究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重要遵循。

(三)内在逻辑

脱胎于精准扶贫的精准思维是将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中心诉求,将实事求是作为根本准则,严格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张精准、精确、精细,反对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其内在逻辑贯彻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首先,在认识问题方面,精准思维主张具体细致,客观理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对象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认识的过程是不断深化的辩证发展的过程,精准认识问题就是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通过实践调查掌握信息、把握情况,从而发现具体问题,厘清问题产生的一般性规律,这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础。其次,在分析问题方面,精准思维主张严谨科学,去伪存真。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因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同时又具有主次要之分,所以在分析问题中,大量的直接信息是基础,严谨科学的方法是关键,去伪存真是最终目的。精准思维要求我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在认识到不同事物不同性质的基础上,把握关键、重点和难点,为精准施策提供支撑。最后,在解决问题方面,精准思维主张求真务实,有的放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又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在客观理性地认识问题、严谨科学地分析问题后,实践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唯有求真务实、有的放矢才能精准把握关键、解决问题。精准解决问题就是要避免“一刀切”,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从朦胧模糊的“大写意”走向精雕细琢的“工笔画”,践行精准施策。

二、精准思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问题表征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长期以来“格式化”“一刀切”的问题十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法发挥最大效益。新形势新状态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精准思维视域下探析其问题表征和底层规律,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教育者话语权弱化,角色定位不够精准

两个变局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也随之发生改变,不仅会受到国内社会各个领域变化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外领域的冲击。

就国内环境而言,经济的飞速增长伴随着产业技术的快速革新,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引发了思想观念的动态波动,依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满足了生理、安全等基本需要后,青年学生开始普遍的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自身价值观念的阐释更加外向和主动,新观念新想法借助新媒体领域不加约束地传播和呈现,由此产生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将会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权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就国际环境而言,意识形态的斗争已处在白热化阶段,有预谋、有目的、非客观全面的意识形态渗透陷阱层出不穷,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借助自身具有的生产力、生产资料优势,推动全球资源、市场等生产要素的调配和利用,表现出丰厚的物质基础为资本主义缝上了金衣,成为其宣传自身价值观念的糖衣炮弹,对思想更开放、更易于接受新观念但辨别是非能力欠缺的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极大地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主权。

从精准思维视域看,话语主权的弱化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实施,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表现出教育者角色定位不够精准的困境。

(二)教育方式相对固化,方式选择不够精准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历经40多年的发展,教育方式相对固化,对于精准完成教育任务造成了一定阻碍。

从教师的教而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多以理论灌输、理念说服为主,教育场景多集中于讲台上,教育形式多集中于教师单方面的观点输出。一方面,这种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理论的系统普及,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单方向、笼统抽象地表达又忽略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无法形成有效互动。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参差不齐,思维方式广受新事物新观念的影响,习惯于只接受自己认为对的观点,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读教材、讲大道理,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若强加价值观念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无法真正提高其思想水平,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

从学生的学而言,当学生无法在教学中得到满足感时,会更倾向于选择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只期许满足考试要求而不会特别关注自身思想水平的发展。同时新媒体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拓宽了知识获取的渠道,“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的突破使得自上而下的知识灌输和价值传导的效果式微”[3],学生易受到先入为主的思想侵扰,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从精准思维视域来看,教育方式的落后让思想政治教育陷入“独白”的境地,教师无法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教学内容,表现出教与学的双向困境。

(三)教育内容遴选滞后,内容供给不够精准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要素展开,具有政治性、针对性、时代性等鲜明特征。而新时代下,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质度、精度、温度和效度”[4],目前还存在着理论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双重维度的困境。

从理论内容来看,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重要载体,思政教师承担着理论传播和思想引领的责任,而缺乏政治敏锐度的思政教师往往难担此任: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唯书本论,不关注党和国家新的重大指示,不及时更新自身理论体系,向学生传达落后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另一方面,对教材的文本解读及政策解读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忽略“为什么”的理论分析,更无法触及“怎么做”的实践层面,浅尝辄止的理论学习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从实践教学层面来看,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然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实践教育内容的匮乏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不足,思想理论无法通过实践转化为青少年学生的内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足。

从精准思维视域来看,理论内容更新的滞后,实践教学环节的空泛化,突显教育针对性、辩证性、实践性的匮乏,表现出教育内容无法准确匹配时代要求的现实困境。

(四)教育机制保障缺失,机制设计不够精准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评价机制是促使教育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就管理机制而言,其内部各要素缺乏协同,着力点分散,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首先,高校内部行政与教学是任务区分度较大的两条主线,不同岗位的教职工各司其职,缺少交流,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往往存在“信息孤岛”;其次,思政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界限分明,“课程思政”存在只是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简单拼接而未能深度融合的现象,“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尚未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呈现断点式而非连续性的特点。

就评价机制而言,评价标准应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政治水平差异之间的矛盾而调整,评价至少要包含以下两点内容: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是否满足社会发展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是否通过教学有所提高。关注重点不仅在于总结性评价,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仅靠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难以衡量其思想状况的动态变化,无法准确衡量教育效果。

从精准思维视域来看,依托管理机制形成的合力方向不够精准,评价机制下衡量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不够准确是亟需解决的困境之一。

三、精准思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纾解路径

(一)精准定位:从个体到集合

多元冲击弱化教育者话语主导权的现象,对我们而言既是危机又是提醒:多元冲击需要多元应对,教育者的角色定位要从个体走向集合,精准赋予教育者的角色和功能。

第一,教师群体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承担着最系统的理论阐释和最宽广的思想传播功能,应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题,强化思政教学的引领功能,在话语传播中着重体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和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发挥显性教育的基础功能。第二,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者。将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本文化,通过雕塑、展板等外在形式与文化节、高雅艺术交流会、讲座讲堂等内在形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发挥隐性教育的辅助功能。第三,辩证看待新媒体技术,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教育者。新媒体技术如微博、抖音、公众号等具有传统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妥善应用这些技术是在网络领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突破,通过新媒体工具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如爱国主义主题电影、社会核心价值观具现案例等加以推广和传播,激发学生内在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社会主义拥护感,可以突破时空壁垒,极大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功能。

(二)精准选择:从独白到对话

在物质基础得到基本满足的条件下,大学生更多地开始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渴望实现个性发展,精准思维指导我们:要精准把握学生的精神需要,精准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从独白走向对话,在得到反馈的基础上教育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话式”教育要求教育者:第一,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对话中,教育者要有足够的反应力准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学生信服的关键。第二,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过程中,平等的对话关系是教育可以持续开展的前提,大学生人格独立,自尊心强,居高临下的态度只会适得其反,亦师亦友的角色转变是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关键。第三,根据学生差异设置合适情境。学生具备性格差异,针对差异设立不同情景、及时调整方式是更好达到对话效果的保障。如针对性格外向的学生,发挥其外向特点,公开场合对其进行提问、探讨,以此通过其反应加以判断,又能引发其他学生思考;而针对内向的学生,一对一私下的交流更利于其敞开心扉。第四,进行情感教育。文本没有温度,但通过话语传达可以生成温度,情感教育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温度传递给学生,促使其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三)精准供给:从守正到创新

理论的创新会推动社会进步,而社会进步又带来理论的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解决内容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供需失衡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的重点和难点,既要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底色,又要寻求创新,实现贴合实际的内容精准供给。

一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针不变,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持从实际出发、正视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创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延。首先,教育者要提高政治敏感性,及时关注党和中央的最新指示,吸收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经验成果,协同重要会议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去。其次,在形式上进行内容创新,借助网络资源,将教育原理与方法融入具体情境与案列中,将文本阅读转化为视听赏析,将晦涩的概念阐述转变为亲和的生活话语,在坚守底色的同时又提高学生兴趣,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和转化。最后,进行多表现形式的实践内容开发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针对学科特点有选择地开展演讲、辩论、情景剧等实践教学,让学生在亲历亲为中理解消化课堂知识;二是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针对不同需要设置符合学科素养的专业劳动教育内容,通过“学—思—做”的劳动教育过程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知”到“行”的转变。

(四)精准设计:从离散到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是促使教育有效进行的保障,通过机制的精准设计,可以实现教育合力从目的到方向统一,评价标准从结果到过程统一。

精准设计管理机制要坚持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方向下,由上而下地落实任务,营造良好教学管理氛围;完善考核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程度纳入考核标准,引导教职工关爱学生、教育学生;搭建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将课程信息因素与生活信息因素交互,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推进课程思政进度,合理利用校园思政元素,构建大思政格局。

精准设计评价机制要深入理解评价标准,重视形成性评价,通过对比学生对同一问题在教育前和教育后的不同回答,以此评价教育效果;通过课堂交流、课间谈话、课后作业得到及时反馈,动态调整课程进度、课堂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采用个人评价-朋辈评价-教师评价三重视角评价,客观真实地衡量学生思想水平发展情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多主体多维度发展。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维度表现出不同困境,总体而言凸显出“大水漫灌”“一刀切”等针对性不足、精准度不够的问题表征,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5],由此来看,立足精准思维视域对标对表地寻找纾解路径,构建高校“精准思政”体系,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大课题。

猜你喜欢

视域精准理论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