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提升策略研究
2022-04-07喻念念
■喻念念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高职教育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定比重,主要通过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的迅速发展,在优化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提升群众收入等层面都具有极大作用。但高职教育社会认同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极大反差,大众对高职院校以及技术技能人才的认同度普遍较低,全社会并未完全形成职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氛围,并且在很多发展政策方面还存在一定限制性因素[1]。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提升高职教育社会认同,不仅要从根本上剔除大众所谓的“末端教育”观念,还要从相关提升路径上下功夫。
一、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分析
(一)情感层面
个体对于高职教育的情感主要源于群体间的比较,也就是高职和普通本科间的比较。从学校层次角度来看,受教育和社会分层关系的影响,获得等级更高的教育、获取更高的文凭是当前有效巩固社会阶层地位的主要手段。但不管是从重点大学、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层面进行分类,还是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高等职业技术型相关院校进行分类,高职教育都处在整个高等教育的最尾端,因此社会认同度也更低[2]。从教育资源占有角度来看,各类大学给学生带来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都存在一定差距,在资金、生源、师资、就业等层面的投入也会有所不同。从这一点来看,处在最末端的高等教育势必会在自信、自尊等情感层面受到影响。从社会声望角度来看,当前主要从财富、权利和文化角度进行权衡。和普通本科相比较,大众普遍认为高职教育的文凭与学历认可度最低,毕业生从事的技术技能工作报酬较低,社会声望自然会受到影响。这几项因素综合影响,使得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普遍处在很低的状态中。
(二)评价层面
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局限性,如重视度不足、定位不清晰、教育体系不完善等,导致个体对于高职产生了较为负面和消极的评价,从而引起了高职教育社会认同危机。其中高职教育要获取个体社会认同,就必须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并对各种负面评价客观对待,找到未来发展的入手点和可能性。同时,基于当前产业与经济发展规划、教育体制改革等因素顺势而为,给学生提供满足的教育服务,以满足其对于高职教育的期待。另外,因为高职学生在社会认同层面的自我尊重会促进找寻积极的高职教育社会认同,所以自然会在情感、认知以及行为等层面上进行有效的自我激励。可见,客观对待高职教育个体对于高职教育的积极评价,也是提升社会认同的一项重大内生动力。
(三)社会层面
高等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与分层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社会底层往上层流动,以获取良好声望、财富和地位的关键手段。但其对于社会流动和分层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在原先的精英教育下,高等教育实现困难,因此其影响也更大,但在大众教育时代,这种影响却发生了极大改变。处在重点高等院校中的精英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使得数量更大的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学生面临的发展环境更为严峻,必须整合多项资源与资本才能进入精英群体,但文凭依然是最大“杀手锏”,因此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势必会在这一层面失去优势。在社会中,虽然高职文凭认可程度低于普通本科,但作为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本都存在限制的家庭来说,高职教育依然是其向上层流动的主要途径,给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提供了向上层跃进的机会。从培养目标层面来看,高职的技术性和职业性与精英教育天差地别,未来职业发展也都以一线技术工人为主。
二、影响高职教育社会认同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因素
在主观层面上,传统思想难以在短期之内得到改变。虽然当下国内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实现了大众化,并且高职教育占有绝对比重,但从教育体制、理念、机制、政策与模式层面来看,精英教育依然占据主体。在职业需求方面,很多企业都以文凭为主要标准,通过学校的知名度进行人才选择,致使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认同度普遍不高[3]。在客观层面上,在高中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下,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其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条件没有及时跟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再加上高职学生在录取之初,处在高考分数末端,因此极易在毕业时候难以获得社会认同。
(二)院校因素
一些高职院校的办学观念和思想较为陈旧,办学模式相对单一,有些甚至将其等同于学历教育,导致在专业设置、教学手段和内容等层面照搬本科院校模式,未完全跟随市场发展需求进行学生技术技能强化,不仅难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会影响办学特色化的生成[4]。另外,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在学生实践方面也基本以验证性操作为主,真正根据职业需求进行实践教学的情况较少,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于技术的应用能力,导致在毕业之后无法及时适应市场需求,从而降低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
(三)学生因素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高职院校并非其理想选择,因此难免会出现低人一等的心态,从而将不满情绪和偏见带入学习过程,导致对知识掌握较为排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技术技能的消化与吸收。另外,有些高职毕业生对自身缺乏精准定位,无法接受符合自身技能层次的职位,导致用人单位产生了高职生浮躁的印象;再加上所选岗位和自身能力不相符,致使用人单位认为高职生普遍能力较低,从而拉低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
(四)政策因素
这点主要体现在政策宣传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层面。当前有些地区对于高职教育缺乏了解,基本还是抱着传统眼光对待,并未将其归入高等教育行列。稳定的资金投入是学校实现良性发展的保障,但当下高职教育在投资体制方面,主要实行低投入和高收费策略,与普通高等教育经费待遇存在一定差距。此外,政策当中关于工资分配机制、用人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重学历轻技能的问题,使得高职毕业生无法和本科学生享受同等的岗位待遇,影响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
三、高职教育社会认同提升策略
(一)优化社会竞争环境
1.完善学历层次竞争
对于学生而言,本身应具备平等选择获得普通本科教育或者高职本科教育的基本权利。从现实状况来看,高职教育还属于专科教育,要实现专升本还需继续学习两年,这无疑会加大时间成本,从而失去参与社会流动竞争的一些机会。所以,高职教育不仅要打破学历局限,消除社会歧视,积极参与到流动竞争中,还要实现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习效果,以获取社会良性评价,最终通过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获取参与社会流动竞争的机会[5]。另外,相关部门还需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构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使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之间产生更为公平的竞争。即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落实高职拨款和本科院校等量原则,以缓解高职普遍存在的经费不足状态;借鉴本科院校的行政级别对高职院校进行提级,在发挥激励作用的同时,强化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同时,还需制定有利于高职毕业生的优惠政策,明确高职院校和行业、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企业等层面的基本关系,解决好产学研结合办学、证书认定和发放、实习基地建设等问题,从而在政策导向下,进一步消除人们思想层面的偏见。
2.完善教育差异竞争
当前社会流动竞争主要体现在学历与能力层面。其中学历是将文凭作为核心,以进行人才选拔、任用和评估;后者则是将工作能力作为核心,以掌握的岗位知识、技能、问题解决能力作为能力评价基准。高职教育在不断强化学历层次的同时,还需更注重和本科教育的差异竞争,也就是核心能力的竞争。从实践操作、岗位胜任、专业技术方面和普通本科学生形成差异竞争,扬长避短[6]。对于实践操作而言,不仅要确保学生完全掌握技术,会思考,还要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以弥补学术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岗位胜任层面,则要确保学生具有担当精神,能吃苦、懂创新与合作,可以真正在岗位发展中形成独特优势。对于专业技术而言,则需要高职学生全面发挥技术优势,尽可能与普通本科学生重学术与理论研究的现实状况形成互补。只有真正全面发挥自身优势,在差异竞争中明确自身定位,才可以获得更多社会认同。
(二)促进社会良性流动
通常情况下,社会流动的主要条件包含了社会结构的转变与社会开放性的强化。其中前者对于流动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会使得社会成员在相关社会位置上重新分布;后者则会缩减流动限制,给社会成员变换社会位置带来更多机遇。当前国内社会收入分配制度、保障机制、法制水平、经济结构等都在不断完善,中间阶层规模日渐扩大,流动空间增大。再加上公平、民主、法治、正义的社会环境建设,给社会流动也创造出了优良条件。高等教育作为流动过程中的一项主要途径,自身的公平性占据绝对比重,所以在高职教育优化过程中,还需对其加以关注。
1.完善学历提升途径
当前全面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并表明要进一步创新高职教育,探索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这之中,国家给高职学生学历提升提供了良好渠道,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高层次教育,以获取就业机会,最终提升高职教育社会认同。为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要构建相关职业需求作为基本导向,把实践能力作为核心,以产学结合方式作为基本途径的培养模式,打破学历方面向上流动的通道,排除传统高职学历层次较低的隐忧,使更多学生主动选择进行高职教育。具体充分应用各种渠道措施,加大宣传,使大众充分了解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性质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本作用,掌握社会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使更多学生自愿接受高职教育,营造出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完善高职职业机遇
当前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升级转型,信息化和知识化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愈发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等技术类人才,这就给高职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极大机遇。另外,经济结构中的信息科技业、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升级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高级技工岗位和其他技术职业日渐增多,也使得岗位薪资待遇有所提升。特别是在各行业创造发展中,科技自主创新促使企业必须要求劳动者掌握更为先进的科研技术,职业技术岗位在工作环境、权利、薪资待遇等方面都得到了优化,职业声望也因此有所提升。这些因素的影响促使高职教育必须通过优化就业机会、提升薪资待遇和职业声望进行人才培养,以推动社会流动[7]。比如,有关部门应在城市户口落户、职称评定、公务员招考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减少就业歧视,给予高职学生相同的机会;或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引导大型企业参与到高职人才培养中;企业则要及时转变用人观念,将合岗实用作为宗旨,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薪酬待遇制度,使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并创建公平的晋升通道,给高职人才技能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以促使高职教育在未来可以将企业自身需求作为基本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向,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持续良性发展。
(三)突出高职教育贡献
当前高职教育和人才培养都是将促进人员就业、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社会稳定作为基本战略。在这之中,建立特色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是一项巨大贡献。为此,高职教育则要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始终坚持质量与特色化发展的统一性,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优化制度发展,完善师资结构,以实现对课程内容和专业发展的全面创新,使高职教育和社会经济生产相连接。同时,在国家宏观调控和院校内涵式发展之下,建立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给社会发展带来更为专业和具有选择性的高等教育,满足不同发展层面的需求。
在社会认同提升方面,还可以通过提升人们对高职教育的积极评价实现,其中的相关要素包含了教育质量、就业满意度、学习环境优化等方面。为促进积极评价产生,必须了解社会、学生、学校等层面对于高职教育的基本需求和期望。在社会方面,产业升级转型迅速,职业教育面临巨大契机,在增加高职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同时,很多职业技术岗位成为企业的核心职位,这些职位的收入、声望等与传统职业技术岗位存在很大差异,整体提升显著,从而促进了对于高职教育的积极评价发展。从学生角度分析,高职教育创建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是否合乎期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对于高职院校的认同。院校提供的教育和学生希望获得的教育之间的契合性越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越好,从而进一步提升对高职教育的评价。为此,这就需要院校构建优良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环境,完善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一方面,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求,掌握人才需求状况,逐步完善专业机构,优化专业布局;同时建立实训基地,推进课程建设,落实工学结合;另一方面,加大应用技术和教育科学研究,在科技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层次特性,获得社会尊重与认同。
作为当前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项主要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就业率、稳定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为进一步提升其社会认同度,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努力,还要政府、企业等领域共同协调,打破传统观念,优化社会竞争环境、推进社会良性流动、强调高职教育的突出贡献,使高职教育能获得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