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开展博雅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2-04-07蒋子琳
■ 王 尚,蒋子琳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中国大学教育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走的是专业化的路线。不可否认,专业化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长期的专业教育带来了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低下、创造力缺乏等问题。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各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综合素质方面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竞争。因此,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培养满足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势在必行。
在美国,一流的大学在本科阶段实行博雅教育并且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近些年来,国内众多一流本科高校以及一些民办教育力量都进行了博雅方向的教育改革探索,尝试在中国大学本科阶段推行博雅教育。博雅教育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方向。
一、博雅教育的起源、发展和转型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称“自由教育”或者“文雅教育”。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最早出现了“适合自由人科学”的阐述,“正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由人科学’(eleutherios episteme)概念标志着古典liberal education概念的正式诞生”[1]。它是指在古希腊时期,真正的自由人不必为生计担忧,并且有闲暇时间参与政治活动。他们要学习的不是奴隶和工匠们所掌握的实用技艺,而是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所需的全面的知识或技艺。在17—19世纪的英国,博雅教育发展成为培养绅士的教育,而大学也成为向绅士阶层提供博雅教育的场所。学生通过接受通识性教育来培养自由的精神、交际的能力、文雅的礼仪和良好的谈吐。到了20世纪,博雅教育在英国逐渐地衰弱却在美国得到了新的发展。此时,博雅教育不再是为了培养文雅的绅士,而是使“自由人”得到“公民训练”[2],培养的是有良好心智训练和道德品性的公民。此时,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逐渐成为了同义词。中国在引进博雅教育时,或译为通识教育,或译为博雅教育,只是翻译的不同,概念上并无实质区别[3]。虽然博雅教育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是在整个演变的过程中,博雅教育培养自由的品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
二、高校开展博雅教育的实践路径
博雅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效沟通的能力、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以及拥有高尚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为博雅教育设置广泛的通识课程;注重经典作品的阅读;强调启发式的教学和小班式的讨论,要求有大量的写作训练。
(一)课程设置上开设广泛的通识课程:开阔视野、发现兴趣
博雅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不是为了教给学生专门的知识或技能,而是传授各学科最基本、核心的知识和思想。专业教育强调在某一特定领域进行有深度的学习,因此课程内容主要是该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博雅教育则开设大量的涉及各学科领域的通识课程,向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示各领域的知识内容。国内外实行博雅教育的高校在课程开设上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设置。哈佛大学将通识课程分为8个模块:“美学与阐释”“文化与信仰”“经验与数学思考”“伦理思考”“生命系统科学”“物质世界科学”“世界上的社会”和“美国与世界”[4]。学生被要求在以上每个模块中至少选修一门一个学期的课程。自21世纪以来,国内高等教育界进行了一些博雅教育方向的改革实验,如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北京大学的元培实验班、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博雅班等。2005年开始,复旦大学本科生第一年不分专业,必须接受一年的博雅教育。学校要求学生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模块,包含哲学和宗教经典的“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模块、关于人类历史演变和文明发展的“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模块、体现数学和科学重要思想的“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模块、介绍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模块以及关于艺术鉴赏和创造的“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模块中选择课程,并且每位学生需要达到完成最低12个学分的要求。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则要求学生大学前两年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领域修满相应的学分……可见,实行博雅教育的高校在通识课程设置时都尽可能地融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发现兴趣。
这些通识课程的开设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将来进入某个领域深入学习的时候能够跳出专业的限制,在有广泛知识涉猎的基础上,对专业的知识进行深度思考。不同领域的知识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训练: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培养学生对文艺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能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事物;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会使用哲学的分析方法去推理和论证……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加深学生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使学生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和宇宙……接受博雅教育的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文学、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广博的知识能使他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加多元化。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或多或少与其他学科存在联系,这也帮助学生进入专业领域深入学习时,有比较广泛的学术研究视野。
在学生广泛地接触各个领域的知识上,激发学生兴趣爱好,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之所在,帮助学生在将来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领域或者职业。目前最广泛开展的专业教育,学生往往是在刚上大学时就选择专业领域,对专业缺乏基本的了解。不同于专业教育,接受博雅教育的学生往往在本科阶段的前一年或两年时间内,对各领域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找到兴趣所在,再进行专业的选择,这也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专业的学习,融会贯通。
(二)人才培养目标上注重经典作品阅读:启发心智、健全人格、培养合格公民
博雅教育在教育理念上不仅仅强调“博”,也注重“雅”。“雅”则直指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立德树人。做人第一,修业第二,注重培养学生气质,启发心智,健全人格,培养合格公民是博雅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与专业教育的根本不同之处。博雅教育注重通过经典作品的阅读启发学生心智。笔者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国内开设博雅教育方向改革的高校普遍注重学生阅读经典作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为学生开设了众多经典阅读课,比如《诗经》《神曲》《史记》等。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研读中外经典著作,还开设了古汉语、古希腊语、古拉丁语等与经典阅读课相配套的古典语言课。复旦大学的通识课程中的“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模块和“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模块都有大量中外经典作品的研读。经典作品是从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对世界最基本问题的思考与感悟”[5];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伟大的经典作品中所蕴含的永恒价值将给予学生思想的启迪,阅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与智者的对话过程,高屋建瓴,可以见到很多不曾见过的风景,筑牢思想根基、厚植文化底蕴,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提升生命的境界。
如今,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是生活中道德缺失的现象屡有发生。大学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立德是第一位。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是弘扬真、善、美,是大学教人求真,大学生学做真人的最好教材,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最佳教材。以我国儒家经典《论语》为例,整本书以“仁”“礼”为核心,教导每个人培养“不骄”“不比”“不忧不惧”“不器”的高尚道德品质,而这正是在纷繁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所需要的核心精神品质。综上,博雅教育努力通过经典作品的阅读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素质,培养有修养、有道德的社会合格公民。
(三)教学模式上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小班讨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倡导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日益成为主流话语体系。在此背景下,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建立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新的思维框架与认知边界,因此不断接受新事物的学习能力、独立有效思考能力、作出合适价值判断的认知能力日益成为个人在当今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直指博雅教育所崇尚的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倡导培养学生崇尚真知、思维缜密、善于批判、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等品格与精神[6]。培养理性精神是博雅教育的永恒主题与价值追求。博雅教育通过民主化的教学课堂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即以小班课为主的第一课堂,注重启发式教学。
国内开启博雅方向教育改革的高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主责是启发学生进行质疑与思考。小班化的教学使得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不再来源于教师的传授,而是通过课余自学与思考将知识积极内化。小班化的课堂是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式、辩论式的课堂,这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不停开动脑筋,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讨论、辩论的过程中,会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这不得不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进行更为充分的论证,锻炼更为严密的逻辑。
复旦大学的博雅教育虽然不能实现小班教学,但是都设有小班讨论课程。讨论课每班不能多于20人,每位学生都被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上海兴伟学院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围一圈而坐,根据教学计划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讨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时常会有激烈的讨论。此外,上海兴伟学院创造性地开设了IQ Seminar课程,该课程由两位不同专业方向的老师同时授课,两位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会将自己学科的问题意识和专业训练带到课程的讲授中,不同学科专业的碰撞引发学生更为激烈的讨论。以上也再次印证了博雅教育具备的主要特征“学习是互动的、鼓励学生提问挑战假设、教师不再对知识垄断、大量学习在课外”[7]。
此外,博雅教育强调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在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强调“少而精”地学习,学生每学期的阅读与写作课程却占相当大的比例,每个月需要完成一定字数的读书笔记。在上海兴伟学院,新生入学时,必须修习写作课程。只有在写作能力达到一定的要求后,学生才能选修其他课程。每门课程除了每天都会布置一定量的写作之外,还要求学生在一个block的课程中(5周)至少完成3篇不少于3000字的文章。
三、博雅教育实践路径的提升策略与思考
博雅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方向,国内众多一流本科大学率先开启博雅方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时至今日,国内高职院校也开始博雅教育方向的改革,比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博雅全人教育学院,与基础教学部合署,探索面向高职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职教育本身更加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人文素养教育、人格塑造的矛盾问题[8]。相对于国内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上较为颠覆性的改革,高职院校的博雅教育方向的改革则比较柔和,原定人才培养目标并未变化,重点在于完善与改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博雅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方向,国内大学均可参考借鉴,但由于教育层次与教育目标的不同,改革举措与程度不可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的举措。但是,上述一流大学实施博雅教育的举措路径给高等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改革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一是着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完善交叉式课程体系。博雅教育的内涵和精髓表现在培育学生理性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三方面。学校为培育这三种精神,应该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调动各个二级学院进行资源的整合,打造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的精品课程,打造“人文素养”“美学教育”“创新思维”“劳动教育”“素质拓展”等博雅“金课”[8]。为理工科学生提供质量高且数量多的人文艺术学科课程,为文科学生提供基础自然科学课程。另外,在专业课学习上融入博雅教育思想,促进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贯通。
二是推行名著计划,助推学生养成阅读经典的良好习惯。名著中蕴藏着广博的知识、严密的逻辑、丰厚的底蕴和深奥的哲理,是大学生扩充知识、洞察社会、涵养性情、锻炼意志、领悟人生的精品[6]。阅读名著理应成为每位大学生的必修课。要将阅读名著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板块,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名著,并以主题汇报、撰写读后感的方式进行考核。
三是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育人为根本是博雅教育思想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地的根本原则。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所构建的是一种教学民主化的课堂,课堂不再是教师单一传授知识,而是根据教学计划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辩论与探讨。学生在课下应自主阅读、学习与既定主题相关的材料,教师负责引导、指导学生表达观点,畅所欲言。此外,博雅教育所提倡的互动式教学必须是小班教学。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班级人数,也可以设置每门课程的第二导师制度,遴选辅导员或者有经验的研究生、博士生担任课程的第二导师,引导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小组研讨与思维训练。
四是突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营造校园博雅文化氛围。“校园氛围特别是校园精神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独特的价值”[8]学校要鼓励开展“博雅”读书会、征文比赛、辩论会、演讲比赛等活动,鼓励创办与“博雅教育”相关的学生社团,鼓励利用校园网络、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载体开设“博雅教育”相关专栏,扩大博雅教育影响力,弘扬“博雅”主旋律。
综上所述,博雅教育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但是博雅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界的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博雅教育的“博而不精”“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情况不甚理想”“不应仅仅应用于大学学段”等现实情况也常常被人所诟病。笔者认为,紧紧贴合中国学生的学情,紧紧围绕中国的专业教育,找到二者融合最适合的体制机制才是中国高等教育博雅方向改革的关键所在,且要拒绝“千校一面”的窘境。目前来看,还需要久久为功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