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化设计在现代墓园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2022-04-07杜金菲卢国新河北农业大学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22年5期
关键词:墓园公墓场所

杜金菲 张 达 卢国新 河北农业大学

0 前言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明代指人类的发展文明,其中发展出来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宗教活动,都是围绕人类“生老病死”的发展而出现。殡葬文化更是贯穿整个人类文明的脉络。

坟墓的出现象征人类的“终极关怀”。在中西方的文化中,墓葬是安放肉体的地方,而灵魂则通往极乐世界。墓地这一存在即是临界点,通过建造陵墓,让人入土为安。“魂归故土”通过陵墓为载体,承载着宗族关系,成为一种情感纽带。墓地作为殡葬活动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祭祀活动的开端。每一个阶段都包含了人们难以言表的复杂情绪。而这种情感化的活动,就是丧葬活动乃至祭祀活动的中心线。

1 国内墓园的现状

1.1 城市墓园形式单一,功能性较差

除去皇家园林及纪念性陵园此类特殊墓园。城市的普通人群的墓地仅关注埋葬功能,加之墓地建造带来的经济效益低下,城市里的墓园大多都是简单的墓穴配合水泥墓碑的形式,路面大多只做简单硬化处理,通过一排排的方盒子满足骨灰的安置需求。占据大面积的墓穴排列和路面硬化,单一的植物配置,使得墓园仅仅具有埋葬死者的功能,忽略了生者的需求,墓园景观因此丧失了调节空气的绿化功能和提供休息游园的休闲功能,形式单一导致了功能的缺失,使得非祭祀节日里墓园萧条冷清,于城市规划而言既是环境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人文关怀的缺失。

1.2 生态环境破坏,土地资源浪费

随着人口剧增,城市化进程飞速加快,土地价格与日俱增,城市用地不断减少,寸土寸金的城市用地被分割成不同类型的用途,而墓园规划鲜为城市规划所重视,为减少用地压缩绿化面积,大规模的水泥墓穴造成环境荒芜,给城市呼吸带来压力。受传统文化影响,从风水角度,墓穴讲究依山傍水,所以很多墓穴建在郊区山林,为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山林墓园依然采用墓穴排列等方法建造,大面积的伐树导致“青山白化”的现象。在殡葬习俗上,祭祀方式多为焚烧纸钱,燃放爆竹等。易引发山林火灾,污染空气等等。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3 阴森冷漠的环境氛围造成的情感缺失

由于传统思想观念对死亡的避讳以及经济规律的选择,墓园景观通常都疏于打理经营,祭祀产品的回收速度慢,园区植物的生长状态差,设施的维护保养频率低,加之一排排墓碑压抑森严,给人以阴森恐怖的氛围,备显凄凉,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加之鬼神等宗教传说,除去必要时刻,人们很少去祭祀和游览,于生者而言,对逝去之人的思念之情变为畏惧之情,是一种情感的冷漠和缺失。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说明人文关怀在墓园设计理念当中需要首当其冲。提及墓园,人们往往带入到阴森,恐怖的氛围当中。而死亡却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每一个生者都有其悼念的亡者,每一个亡者都有其不舍的生者。可以说,墓地承载的不仅仅是埋葬的功能,更在精神上承载着人们的前世今生,或是灿烂光彩的墓主人生或是一个家族的落寞寂寥,更是一座生与死对话的桥梁。而今墓园规划往往忽视了这种人文关怀,墓园不仅仅是死者服务,更多的是为生者而服务,引导生者珍惜生命,正确看待死亡,传承先人精神等。

2 “生与死”,“丧与葬”的场所精神

当我们谈及“情感”一词时,或是悲伤喜悦,或是思念憎恨,情感是流动的,模糊的,复杂的,亦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风景园林的概念里,设计是可以调节情感的,同时情感也赋予了场所灵魂,使得人与环境产生共鸣。在昆曲《牡丹亭》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人的情感不能改变生死,却可以超越生死。

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他指出,关于场所,“我们所指的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物的总合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所的本质”。他的书中指出在西方罗马人认为山与水,每一个场所当中都有一个守护神。“场所精神”可以让进入场所的人在感受物质存在时去领略和感悟其精神语义,引发情感上的思考,人与环境之间的精神对话。场所精神是人通过塑造空间场所带来的文化气韵,也同时反映着人的活动与思考,并影响着人的行为。在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理念中,正犹如“天地神人之纯一性的居有着的映射游戏”的纯粹。在场所中栖居的不仅是物质的肉体,更是永恒的灵魂。场所生成,展示,体验,审视了生命的恒远意义与丰富情趣。环境中包含着深厚的人文活动决定着场所的性质,场所精神与场所栖居者是辩证存在的。场所精神是空间的灵魂,台湾建筑学家李清志的专著《灵魂的场所》中,他描述了墓园且有的所有特征,他将墓园定义为孤独的场所,沉思的场所,信仰的场所,人生转场的枢机,归寂的场所,也是烛照心灵的场所,和平的场所。墓园的精神是生与死的情感融合,丧与葬的人文关怀。在柏拉图对话录《斐多》一书中,苏格拉底曾阐述他的生死观念,在生死观念背后谈及的是人内在灵魂,内在的灵魂指引着人生价值的实现,从哲学上讲,这样的价值是对智慧与正义,是超越生死所在的。墓园的存在同样也论证了这样的道理。

3 现代化城市墓园景观设计案例借鉴

3.1 国外墓园案例——韩国思安公墓

韩国思安公墓为世界知名优秀公墓案例,来自于韩国的建筑工作室IROJE Architects&Planners,他们在韩国光州为逝者而设计的一处“社区式”的墓园。数以万计的灵魂以死亡的名义在此相聚,犹如城市中的居民一般。在这个公墓里,一排排的灵堂宛如社区排列整齐,部分建筑的顶部覆盖着草坪,从上往下看犹如一片片草坪一般。尺度适宜的建筑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社区”,并通过斜坡与台阶相连。每个灵堂“社区”当中通过一个个小型公园和广场分割和连接。为人们提供游览休息等功能。

墓园入口处的主广场,通过不同材质和颜色的对比形成独特的视觉感受。通过平静的水池周围环绕着钢材质的高墙,红色的高墙,白色的路面,柔和坚硬的结合,红与白的对比,整体风格沉稳安宁。犹如在向到来的人们示意,这里通往一个崭新的宁静世界。公墓当中的灵堂风格整齐而沉稳,通过屋顶绿植来缓和沉闷的氛围。墓园当中的道路设计又笔直转向曲折,沉稳整洁的主干道配以曲折蜿蜒的林荫小路,打破了传统墓园单一的硬化路面设计。景观细部的设计同时包含了灯光、水体、景墙等等,通过暖色系的灯光,宁静的水面,高大的景墙,让人们祭奠逝者的同时感到温暖与宁静。“光之庭院”为园中的悼念塔,通过灯光的氛围烘托,一树一塔,院落的留白处理,空旷而温暖的环境使人沉浸于思念当中。当我们思考什么样的墓园景观可以体现人文关怀,情感又该如何表达。韩国思安公墓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值得借鉴性的思路。

3.2 国内墓园案例——上海福寿园

上海福寿园地处青浦城南,毗邻松江,山清水秀,古称三泖九峰,是六千年崧泽文化的发源地。是一个集传统古典建筑、优美秀丽的园林,独树一帜的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文化陵园。福寿园在墓葬形式上多种多样,例如传统墓穴葬的崧泽园,生态葬的玫瑰园等等。通过不同的墓园产品体现出不同类型的人文关怀,例如可以通过逝者生前职业来选择特色墓穴来体现墓主生前或辉煌而伟大亦或平凡而灿烂。在整体规划上,运用了大量的古典园林元素,风格沉稳内敛;又结合风水堪舆,打造山水环抱风水宝地;在各个不同类型的墓园之间构建休憩性的公园景观,为扫墓者提供休闲游览的功能,体现了生态化的设计原则。福寿园公墓不仅承载了个人的墓葬需求,也为无数英雄烈士打造了新四军广场,传承英烈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在设计手法上,福寿园公墓通过不同的墓园产品,红色广场等,结合当地的特色景观,用人文特色贯穿整个园区,将历史、文化、艺术和生态有机地连接起来,打造出一个优秀的具有盈利性与公益性,物质性和精神性相互融合的墓园。人文情感设计让逝者得以安息,让生者珍惜生命,为我们提供了如何让集体情感与个人情感相互呼应的思路。

4 情感化设计在城市墓园景观中的设计原则

4.1 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相结合

任何好的设计都离不开传统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壤,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在本土扎根,在本土生长,任何张冠李戴在岁月的洗礼下都会显得黯然失色。墓园景观不仅是埋葬逝者肉体的地方,更是生者传承精神的地方。墓园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背后承载着历史的发展。墓园景观在设计上应该结合民族精神,立足优秀的传统文化。

4.2 创造有温度的纪念性场所空间

纪念性景观,通过景观的物质形式体现出人类纪念性情感,简单来说,例如橘子洲头的毛主席雕像,是为纪念革命伟人毛泽东而建造,与其他功能性景观相比,最大的特色是满足人类的纪念活动和精神需要,精神性大于实用性。纪念性景观场所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形式上多种多样,例如空间氛围的营造,思安公墓中一池使人宁静的湖面,叙事性的铺装,让空间与使用者产生共鸣;景观构筑物的打造,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将柱子用排列组合等方式建立,与纪念事件深刻关联,讲述历史与未来等等。马克思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是实践唯物论所揭示的场所精神与栖居者的辩证关系。纪念性场所给人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肉体不能长存,而精神永存,生者可以通过这样的环境来思考生命的意义。

4.3 打造复合型的功能空间

墓园景观更多的是为生者服务,现代大部分墓园规划对在世者大多缺乏一定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体现在各方面,例如没有祭祀空间、悼念场所、休憩园区,功能的缺乏造成了空间的单调乏味,冷漠凄凉,使生者敬而远之,望而生畏。随着人们生死观念的不断变化,墓园也需要更多地关注生者的需求,打造多功能的复合空间使墓园更多的为生者服务,使生者不再避讳死亡,让墓园成为温暖的追忆场所,这也是逝者对生者的期望,生与死不再是天人永隔,是可以对话和体验的

5 总结

岁月翻涌变迁,人类文明不断丰富,有关于生命的价值思考,人们对待生与死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与发展。在理解生与死从来都不是割裂和对立后,人们能更坦然地面对生死。墓地不再只有凄凉和荒芜,还有温暖与祥和。因此,墓园景观的设计要更加凸显情感与精神功能,墓园是人生的终点站,更是感悟人生和思考生命的场所。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明的国家,传统殡葬文化丰富多彩,城市墓园的规划设计应该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吸收国内外优秀的设计理念,为中国的城市墓园注入人文特色和关怀,打造一架沟通生与死的桥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墓园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墓园公墓场所
神秘的恐龙公墓
墓园里的机器人(环球360°)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新見《金山吴公墓銘》考釋
恐怖的大洋公墓
远离不良场所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恋爱场所的变化
大宋摄夏州观察支使何公墓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