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州市梅县区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2-04-07黄利敏

乡村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梅县龙头企业茶叶

黄利敏

(梅州市梅县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 梅州 514799)

0 引言

梅县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居韩江上游梅江流域,地处北纬23°55′~24°48′、东经115°47′~116°3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梅县区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在75.6%以上,水资源较为丰富,无“三废”污染,土壤酸碱度适宜,种植茶叶的光、温、水、气、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符合无公害茶叶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同时,梅县区东邻大埔县,西接兴宁市,南连丰顺县,北接蕉岭县,西北与平远县接壤,东北与福建省上杭县、永定毗连,中部环接梅州市梅江区,交通便利。得天独厚的茶叶生产条件,使梅县区成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之一。

梅县区具有适合茶叶种植的山区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生产历史,且具有独特的茶叶制作工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与实施,梅县区茶产业发展迎来了新契机[1]。

1 梅县区茶产业发展优势

1.1 需求优势

茶是一种天然健康的饮品。在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方向转变的背景下,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促进了茶产业发展[2]。

1.2 区位优势

梅县区山峦起伏,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既能挡住北方寒冷天气侵袭,又能减少台风的袭扰。梅县区地形可分为3个类型,即河谷盆地、丘陵和山地。其中,河谷盆地占22.5%,丘陵地占55.4%,山地占22.l%,海拔超过千米和近千米的山峰有22座,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梅县区成为广东省重要的茶产业基地。

1.3 自然优势

梅县区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且近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春暖迟、夏季长,秋、冬季短。其中,春季为2月下旬至4月底,气温14.2~23.4 ℃;夏季为5月初至9月底,气温23.9~28.8 ℃,日照充足;秋季为10月上旬至12月上旬,气温14.7~24.8 ℃;冬季为12月中旬至次年2月中旬,气温12.0~14.7 ℃。梅县区年平均降雨量1 472.9 mm,水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日照时间1 874.2 h,年均无霜期306 d,年平均气温21.2 ℃。当地温和湿润的气候极适宜茶叶生长发育,具有很大的丰产潜力。

1.4 技术优势

在梅县区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区政府积极引导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当地的相关科研、推广机构合作。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梅县区茶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认真开展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和产品加工等工作。梅县区采取引进与自繁相结合的方式,已选育出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无性系茶叶品种,如金萱、金牡丹、金观音、大叶黄旦和梅占等。这些茶叶品种都具有成活率高、抗旱耐寒、适应性强、持嫩性强、抗病性和抗逆性强等特点。当地茶农在茶叶栽培过程中科学应用密植技术、种植荫蔽树技术等先进栽培技术,种植模式趋于成熟;在产品加工过程中采用特有的加工工艺流程与技术。在品种选育技术、栽培管理技术及产品加工技术等多重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梅县区有效推进茶产业发展,提升了茶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2 梅县区茶产业发展成效

2021年底,梅州市梅县区茶叶协会对当地茶叶的种植、加工、产值、品牌建设及生产模式等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2.1 种植情况

截至2021年,梅县区茶叶种植面积约3 693.87 hm2,年总产量约2 770.4 t;产茶区域主要分布在雁洋镇长教村、阴那村,梅南镇九龙村、黄寨村、北洞村,石坑镇,南口镇,梅西上官塘水库等地,千亩以上茶园有2个;种植品种有单丛、黄金桂、金萱、金观音、金牡丹、软枝乌龙和当地绿茶等。

2.2 加工情况

截至2021年,梅县区种植、生产、加工、销售茶叶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共有43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6家;茶青加工量约52 t,干茶产量约 9.6 t。

2.3 产值情况

截至2021年,梅县区茶叶综合产值14.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3.9亿元、第二产业产值7.3亿元、第三产业产值2.4亿元,二产、三产的产值之和占综合产值的73%;梅县区农民人均年收入2.53万元,茶叶成为农民的“致富叶子、绿色银行”。

2.4 品牌建设情况

梅县区注册商标的茶叶品牌有雁南飞、阴那山、健神、梅凤和凤山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2019年,梅县绿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0年,梅县绿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5 茶叶生产模式

梅县区茶叶生产主体以茶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主,有雁南飞茶田有限公司、阴那山茶叶公司、梅南北山嶂茶业专业合作社、天草茶业公司等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当地主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茶产业发展。

3 梅县区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茶叶品质偏低

标准化生产不仅能提高企业生产规模,而且能保障茶叶品质。但是,随着近几年我国茶叶市场的全面开放及政府政策导向的改变,梅县区逐渐减少了对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导致基础设施不完善,进而导致梅县区茶叶生产比较分散,茶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加之相关人员标准化意识淡薄、栽植品种老化等原因,降低了茶叶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影响了茶叶品质,从而制约了茶产业发展。

3.2 茶叶品牌知名度低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梅县区积极引导和扶持茶叶品牌建设,开展“三品”认证。目前,梅县区有4家企业的茶产品获得了“三品”认证,其中雁南飞和阴那山获得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称号和有机茶标志认证。虽然梅县区部分茶产品获得了较高的荣誉,但是由于当地不注重品牌宣传,导致茶叶品牌知名度较低,只在广东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3.3 龙头企业不足

目前,梅县区共有43家茶叶类企业,其中只有3家茶叶类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6家市级茶叶类农业龙头企业。梅县区茶产业龙头企业较少,对茶农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阻碍了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产业融合发展不足

茶产业是集农业、食品轻工业、服务行业于一体,具有综合性特色的产业。其中,农业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为第一产业;食品轻工业是茶产业发展中最具潜力的行业,为第二产业;而服务行业则是传播茶文化的中坚力量,为第三产业。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二三产业均能产生经济效益,但是梅县区茶产业中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明显存在不足。梅县区茶产业发展以保健品、茶饮料等食品加工和茶旅结合为主,在特有的加工工艺流程与加工技术的支持下,食品加工产业链日臻完善[3]。但是,茶文化旅游仍处于销售和宣传茶产品的初级发展阶段,项目单一,竞争力弱,发展相对滞后,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程度低、层次浅。

3.5 产业人才短缺

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茶产业发展中需要大量的产业人才。但是,当前梅县区茶产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第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呈老龄化发展趋势,而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以农民为主,这就导致茶叶生产人员结构老年化,加之其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农村又较少组织开展关于茶叶种植、管理、加工等内容的专业技能培训,因此,专业型产业人才较为短缺。第二,在茶产业发展中缺少完善且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导致产业人才引进与回流难度增大。

4 梅县区茶产业发展路径

4.1 加强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升茶叶品质

为了提升茶叶品质,实现茶产业高效发展,梅县区不仅要按照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加强生态茶区、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在坚持打造生态品牌的同时扩大生产规模,而且应增强茶企和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意识[4]。第一,梅县区应加大对茶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建设标准化新茶园和改造现有老茶园;充分发挥生态良好的自然优势,积极扶持农业经营主体种植茶叶,并通过土地流转、经营权入股龙头企业和作价出资入股专业合作社等发展模式,逐渐实现茶叶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在革命老区梅南镇、国际慢城雁洋镇、历史茶区石坑镇、梅西上官塘水库等,因地制宜建设面积66 700 m2以上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第二,对现有老茶园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如水利、道路、管网等,致力打造一批优质茶叶规模种植基地,从源头上保障茶叶品质。梅县区应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并结合现代化管理理念,从茶园基地选择、茶叶种植管理(包括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摘)、原料选择、加工工艺流程等方面出发,建立相关管理标准,实现规范化管理,形成一整套有机茶生产标准体系,为茶叶品质提供保障[5]。第三,梅县区应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在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下,不断改进机械设备和生产技术,提高茶叶加工效率和生产质量,提高当地茶叶市场竞争力,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4.2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

第一,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推广方案。按照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宣传的原则,借助网络广告、墙体广告、公交车体广告等,加大对梅县区茶叶的宣传力度,从而提高当地茶叶品牌的知名度[6]。第二,通过各种活动吸引消费者,提升品牌知名度。当茶叶品牌有了一定知名度后,梅县区需要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升当地茶叶品牌的美誉度和客户的忠诚度,以增加消费者对梅县区茶叶品牌的好感和认知,从而进一步提升茶叶品牌知名度。例如,举办茶博会、农博会等,不仅能促进茶企之间的经验交流,而且能增加消费者对茶叶品牌的认知;新茶上市时,可开展新茶品鉴会等活动,拉近消费者与茶企之间的距离,使新茶能够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提升茶品牌知名度。

4.3 培育龙头企业,做强茶叶产业主体

第一,梅县区应在茶叶生产优势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由龙头带动龙尾摆动,在区内形成由点连线、以线结网的茶产业发展格局,推动特色茶产业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梅县区应引导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其他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进行升级改造,并鼓励和支持组建产业联盟,实现茶叶规模化、标准化、协作化生产,形成拳头优势,做强做大茶叶产业主体[7]。第二,梅县区应鼓励有实力的茶企进行茶叶深加工,不断延伸茶产品的产业链,提高茶产品的附加值,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当地应加大对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培育力度,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4.4 推进茶旅结合,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梅县区应积极引导茶叶产业向休闲旅游业延伸,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带动产品销售,增加茶农收入,从而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一,发展茶旅结合新模式。梅县区应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立足优越的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茶园基地建设与以文化生态、健康休闲、养生体验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开发娱乐休闲、生产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多元化茶旅项目[8]。例如,雁南飞茶田有限公司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标准化生产的茶田,以珍爱自然、融于自然为理念,把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发了一个集茶叶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旅游观光、度假于一体的5A级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在茶叶畅销、打造茶品牌的同时提升景区的知名度,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二,在融合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梅县区应以雁洋镇为中心区域,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核心区,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突出抓好茶叶产业,统筹抓好茶叶生态种植,并围绕茶旅融合、有机农业、电子商务等业态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在雁洋镇的示范带动作用下,推动梅县区茶产业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融合发展。

4.5 重视茶产业专业人才培养

高素质的茶产业专业人才是梅县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针对茶产业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梅县区可通过加大培训和引进力度等途径,构建一支强有力的产、学、研等全覆盖的茶产业专业人才队伍。第一,梅县区茶叶协会应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华南农业大学技能鉴定中心专家,针对茶叶种植、管理、加工等方面内容开展技术培训。例如,在梅县区茶叶协会组织开展的梅县绿茶高级制茶工培训班中,有38人获得高级技工证书,从而提升了梅县区茶叶种植和加工的技术水平。此外,当地有关部门还可从福建省、潮州市等地引进茶叶种植、加工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指导茶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茶叶生产[9]。第二,加大茶学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梅县区应以聘请咨询、技术合作、短期聘用等灵活形式引进专业人才,并出台一系列操作性强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专业人才薪资待遇,并不断完善引进人才的扶持政策,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医疗等相关问题,免除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让引进的人才能够真正为当地茶产业发展服务。

5 结语

高质量推进茶产业发展,是梅州市梅县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梅县区应抓住契机,借助当地环境、生产、科研等茶产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茶产业,实现增产增收。然而,调查发现梅县区茶产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茶叶品质偏低、茶叶品牌知名度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茶产业融合不足、产业人才短缺等,严重制约了当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促进当地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梅县区需要从加强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升茶叶品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培育龙头企业,做强茶叶产业主体;推进茶旅结合,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培养制茶技术人才等方面采取措施。

猜你喜欢

梅县龙头企业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梅县区客家门神画展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梅花知音
香喷喷的茶叶
梅花知音
2016年湖南省新认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名单
梅县区老促会迎新春 送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