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内在逻辑*①

2022-04-07杨素群

关键词:初级阶段阶段理论

杨素群

(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1)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提出的新论断,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和发展。讲话发表以后,学术界主要围绕“三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发表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少数文章涉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问题。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特定的时间域和空间域,到21世纪中叶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后,我国的基本国情将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转变为社会主义更高阶段。(2)姜辉、林建华:《当代中国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及其演进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到那时,我国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社会主义新阶段就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吴家庆、瞿红:《习近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原创性贡献》,《理论视野》2022年第5期 。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主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4)刘晨光:《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经济日报》2021年1月18日。这些研究成果表明,自从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新”讲话发表以后,多数学者认同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是历史的必然,也大致同意21世纪中叶是这一转变的逻辑节点,但并没有就这一转变的基本依据进行充分的论证。在实现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深化认识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内在逻辑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一、理论逻辑:提出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是党坚持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

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7页。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经典作家对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从20世纪50年代初级阶段理论的孕育,到20世纪80年代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再到世纪之交初级阶段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因应时代变化得出的必然结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等创新性思想,是对我国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党坚持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

(一)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理论创新的过程

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这就必然要求理论创新。人们需要做的,不是去研究这种变化会不会发生,而是去研究变化怎样发生,人们的思想如何体现、反映、或是怎样引导这种变化向着人民期待的方向发展。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正是这样一个理论顺应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的过程。

经典作家对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得出了“两个必然”的历史结论,他们将资本主义灭亡之后的社会划分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这里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后来被列宁称为社会主义阶段,但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进一步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作出论述。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阶段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列宁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但当时列宁主要回答了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未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

毛泽东同志深入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国内外形势,发展了经典作家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刚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在“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美好愿景鼓舞下,正要向苏联学习、大踏步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鉴于此,我们不得不独立思考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有关问题。毛泽东同志认识到,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6)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在这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已经接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表述。毛泽东同志认为,社会制度要巩固,但不可能永远巩固下去,反映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人们的思想不能僵化而是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毛泽东同志对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处处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是坚持理论创新的典范。

(二)在坚持理论创新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得以提出并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党对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确定的”(7)周新城:《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点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年第1期。。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审时度势,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的论断,并且认为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作了系统阐述。明确指出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为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十三大报告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温饱,第二步实现小康,这两步我们都已经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是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江泽民同志因应时代变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20世纪90年代,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后,到90年代末期,小康目标已经接近完成,80年代曾经认为很遥远的第三步战略目标马上就要开始实施,但由于第三步战略目标过于笼统,而且横跨了半个世纪,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这一大步进行分解以利于逐步实现。党的十五大报告初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三个阶段性目标: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五大报告不仅把20世纪80年代“三步走”的第三步战略进一步细化,而且还制定了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对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作了新的阐述。这个报告在世纪之交,提高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体现了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

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坚持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基本判断,同时,在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发展战略、发展理念等问题上进一步深化了党的初级阶段理论。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基本特征用八个“同时”作了概括,既充分阐明了我国初级阶段建设的成就,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初级阶段理论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这是新发展阶段背景下初级阶段理论发展的必然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对党的历史方位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先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全新政治判断。不论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还是“更高阶段”,都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新认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党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对十八大以来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的新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的一系列历史性变革,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重要的是,随着这一系列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和历史性变革的发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改革开放之初追求“温饱”“小康”逐步转变为追求生活质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状况及其变化是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就要使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正确地反映这种变化,既不能犯理论超越实践的“左”的错误,也不能犯理论落后于实践的“右”的错误。“新时代”正是对这一矛盾变化的必然而正确的认识。这里的“新时代”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我国初级阶段漫长历史中的一个阶段,是特指从十八大以来到21世纪中叶这一初级阶段的新的阶段。关于新时代的政治判断使我们对初级阶段在21世纪上半叶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和决心。

“新发展阶段”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提出了新发展阶段的命题。此后,在2021年1月省部级干部学习班、2021年7月庆祝建党一百年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关于新发展阶段的理论,强调这个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是初级阶段中强国建设的新阶段,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主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认为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阶段,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阶段,是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阶段。这个新阶段分为“两步走”: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其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其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发展阶段理论使我们对所处历史方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未来阶段性目标的认识也更加明确。

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是新发展阶段发展的必然逻辑。首先,人类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但这是一个过程,必然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结合、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相统一的统一论者, 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 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必然经历若干历史阶段。”“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 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 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8)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这个“新的起点”,就是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新起点。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走向新的更高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力气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9)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这里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初级阶段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成不变,不可能停滞不前;二是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需要积极有为,主动作为;三是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变化,从而推动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向更高阶段迈进不是某些人的主观臆想,而是经过了初级阶段上百年的量的积累后所必然发生的质的变化。再次,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10)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这就是说,要实现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间经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就积累了实现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基本条件,实现了由阶段性的量的积累到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过程。

可见,从马克思恩格斯时期的逻辑应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领导人根据中国实践探索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所作的理论发展,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理论创新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初级阶段理论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党的历届领导人审时度势、理论联系实际得出的必然的、正确的结论。从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它们之间又是一脉相承的,不论是“三步走”战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还是十九大提出的新“两步走”战略以及2021年提出的“更高阶段”,都体现了很强的继承性和发展的必然性。也就是说,由于现实本身的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因而正确反映了它的理论也是客观必然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就体现了这种现实必然性和理论必然性的统一,体现出理论发展本身强大的逻辑力量。

二、历史逻辑: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是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与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

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逻辑必然,更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20世纪以苏联为代表的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教训而得出的必然结论,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

(一)在正确认识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适时将革命和建设推向新的历史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

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善于认识世界,而且善于改造世界。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就是党领导人民抓住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并根据这些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把历史推向前进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积极擘画,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党领导人民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完成了土地改革,稳定了经济政治形势,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只是完成了文章的“上篇”,只有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文章的“下篇”,中国革命的任务才算最终完成,这是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在1953年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次改造虽然存在一些要求过急、改造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的问题,但是不能因为这些问题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际,党及时开启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八大及时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问题,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同志也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些正确的思想没有被坚持下来。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到实行改革开放,体现了党勇于自我革新、自我革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把历史推向前进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智慧,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进入了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先后经历了实现温饱、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个分阶段,党领导人民圆满完成了每个历史阶段的任务并及时开启了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虽然作过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还处在初步探索的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渐走向成熟。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曾告诫全党“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11)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2页。。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党的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基于对当时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后,我们首先要完成的任务,是实现初级阶段建设的第一步,即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实现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当这个任务按时完成后,我们又开启了奔“小康”的新阶段,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由于这个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党的十六大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到党的十八大以前,随着十六大提出的一系列指标的提前完成,面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不俗表现,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充满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于是,党的十八大及时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过全国人民的踔厉奋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圆满完成,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的历史,尽管世情国情党情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党的领导人总能够审时度势,提出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及时开启下一个阶段的新征程,这期间虽然也犯过一些错误,但及时地纠正错误进行自我革命未尝不是一种政治勇气和基本经验。提出每一个阶段性目标并努力完成,在此基础上适时向下一个目标迈进,这其中既有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动作为,更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二)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看,采取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方针政策,是导致其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而导致失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列宁第一次把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阶段,但他并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还要有一个初级阶段。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1936年完成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但他错误地把社会主义的建立当成了社会主义的建成,从而错误地开启了向共产主义急速过渡的时期,在实践中一直实行赶超战略,在工业发展上则实行超高速的工业发展战略。赫鲁晓夫上任后虽然批评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在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却比斯大林走得更远,错误地提出了在苏联开启全面建设共产主义时期,在方针政策上一切都围绕赶超美国而制定。从勃列日涅夫到安德罗波夫,尽管对苏联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趋向理智,先后提出了发达社会主义建成论和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但也并没有真正反映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现实,在实践中采取了与美国在全世界争夺世界霸权、长期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等错误的内外政策。而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则彻底终结了苏联对自己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最终未能避免亡党亡国的命运。

苏联历届领导人几乎都提出了对自己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这表明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重脱离了苏联各个发展阶段的实际,这是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与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充分证明,正确认识国情、准确判断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采取符合阶段性特征的路线方针政策,适时推进革命和建设向新的历史阶段转变,是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我们既要避免不切实际的早过渡,也要避免罔顾事实的不过渡。“适时”是迈向新历史阶段的关键。而这一“适时”,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把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百年历史,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从历史的维度,站在历史活动实践主体的高度,以高度的历史主动性牢牢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推进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既体现为一种历史自觉,也需要在顺应历史大势和时代大势中把握历史主动。

三、实践逻辑:初级阶段长期的接续奋斗,为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不仅体现着强大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更是因为它建立在强大的实践基础之上。经过了近70年的初级阶段建设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积累着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越来越多的元素,为这一历史性的转换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特别是今后新发展阶段30年的发展,将是一个日益消亡着的旧的元素和日益增长着的新的元素激烈转换的过程,是一个经过长期的初级阶段量的积累而日益接近更高阶段的质的飞跃的过程。

(一)从各方面特征看,经过了近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正在积累着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元素

“不发达”这一初级阶段的最大特征正在被高质量、更美好等新特征代替。正如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所指出的,我们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12)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2页。,这种不发达,主要是指经济方面。经过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贫穷落后的状况已经大为改善,“不发达”这一初级阶段的最显性的特征正在逐步淡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我们致力于精准扶贫,全国800多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历史判断,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重点已经从需求侧转到了供给侧,我国人民已经从追求吃饱穿暖到追求美好生活的阶段,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进入强起来的历史阶段。2021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1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6页。。这个数字达到了世界银行划定的中上等国家水平,从现行标准看已经提前超额实现了十三大报告提出的“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奋斗目标。从此,“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1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6页。。

从初级阶段其他方面的特征看,也正在积累着越来越多新阶段的因素。从政治建设看,党吸取改革开放前国内外政治发展得失成败的经验与教训,逐步树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1956年,刚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面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问题,开始了“以苏为戒”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秩序遭到破坏的同时,政治上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如“反右”扩大化、个人崇拜、党内民主被破坏,以至于酿成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党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党和人民命运的关键抉择,在党的十三大、十五大关于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论述中,都把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作为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此时,我们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仍处于探索阶段,“三权分立”“多党轮流执政”等政治思潮仍不时出现,党在与这些政治思潮的不断较量中深刻认识到,必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是一条“邪路”,注定走不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上得到全面推进。从20世纪80年代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更加充满信心。从文化建设看,改革开放之初,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不时出现,说明我们在文化方面曾经的不自信,但是经过40多年的长期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1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6页。。从社会建设看,从改革开放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到市场经济背景下新社会保障体系的从无到有,到新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建设已经得到全面加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从生态文明建设看,从20世纪80年代的粗放式经营、掠夺式开采,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入人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1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52页。。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可见,在漫长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同的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由量变积累引起部分质变,在新的基础上再由新的量变积累引起新的质变的过程,这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逐步积累着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因素。

(二)从新征程看,新发展阶段将是新的因素迅速增长而日益接近更高阶段的质的飞跃的过程

党的十九大规划了未来30年的宏伟蓝图,把新发展阶段目标分成两个阶段性目标来实现,前15年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15年的目标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前,我们虽然才刚刚迈入新发展阶段的门槛,但仍然可以从“两步走”的战略目标中“遇见”美好的未来。

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我们增强了实现新发展阶段目标的信心和底气。经过了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建设,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从经济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一个分阶段目标都能提前完成。十三大提出的20世纪末实现小康在1997年就提前实现了,虽然这种小康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党的十五大提出的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0年我国的GDP总量是100280.1亿元人民币,2006年达到219438.5,提前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到2010年时GDP总量达到了412119.3亿元人民币,比2000年实际上翻了两番。(17)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查询—年度数据—指标—国民经济核算—国内生产总值”,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实际上这一目标2011年已经超额实现。(18)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查询—年度数据—指标—国民经济核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412119.3亿人民币,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32035.9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十八大提出的目标在2017年就提前实现了。(19)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查询—年度数据—指标—国民经济核算—国内生产总值”,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按人均来算,201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20元人民币,2017年达到了25974元,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20)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查询—年度数据—指标—人民生活—全国居民人均收入情况”,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由此推断,从现在开始到21世纪中叶,经过近30年的努力,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应该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新发展阶段目标未来可期。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纲要》)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9个方面规划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到2035年,随着这些目标的实现或基本实现,初级阶段初期的“不发达”将彻底改观。《纲要》还把人民的收入状况单独作为一个远景目标,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提前实现了十三大报告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不仅如此,《纲要》还充分关注了共同富裕问题,提出要使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缩小城乡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将是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阶段,我们将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方面达到新高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可以预见,随着新发展阶段两个阶段性目标的逐步实现,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将更加接近,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将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美好未来值得期待。

不难设想,新发展阶段的30年,是初级阶段特征加速式微,更高阶段特征加速形成的时期,“新发展阶段是向更高阶段迈进的阶段”(21)李毅:《认识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几个问题》,《经济日报》2021年8月16日。,已经蕴含着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元素和力量。量的积累终将会引起质的变化。到那时,我们就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布,我们已经进入“够格”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初级阶段的结束和向更高阶段的迈进也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余论

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有其强大的内在逻辑,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如何推动这一过程的实现?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首先,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更高阶段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更高阶段是两个既相同又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更高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继承和发展,在本质上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而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但是,二者在时间上跨越了上百年,在特征上必然有着巨大的区别。其次,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更高阶段必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关于初级阶段以后的社会主义叫什么,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叫社会主义中级阶段,有的叫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有的叫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等等,但“名非人造,必从其实”,相信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会给它一个合适的名称。但不管这个阶段如何表述,社会主义更高阶段都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将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22)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9-380页。。最后,要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阶段。只有掌握历史主动,才能解决好新时代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要努力在新发展阶段把中国的事情做好。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是一个历史过程,越是接近终点其变化越是剧烈,因而要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如果说初级阶段的前70年是一个逐步积累的量的过程,那么从现在开始尤其是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就是一个“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当然,这里所说的“质”的变化,不是指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变化,而是指初级阶段到更高阶段特征变化之巨大,是漫长的初级阶段中各个分阶段之间的质的变化。在这个接近质的飞跃的历史时期,必须积极有为,主动作为,既要继续完成初级阶段没有完成好的任务,又要努力为进入新的更高发展阶段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阶段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初级阶段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影响研究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基于语料库的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习得考察
多元智能理论对制定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培养方案的启示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