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生态素质教育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2022-04-07邵娜娜

文教资料 2022年21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环境生态

邵娜娜

(海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99)

在世界各国联系愈发紧密的总体态势下,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已成为必然趋势。马克思曾说,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已成了公共财产。国外在环保和生态教育方面的有力举措,如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工作、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市场监管职能、推进法律机构建设、推动全社会协作发力等,为我国走好生态素质教育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使我国生态素质教育事业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潮流,在交流协作中助力教育现代化和生态化转型,推动建设美丽中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注重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环境教育面对的主体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人们的自身利益和社会需求不同,导致了环境教育工作面临较大挑战。因此,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力量,加强环境教育的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共同认知和共同信念,才能达成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共识。国外注重公众在环境问题和生态教育工作上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较好的做法主要有:一是积极做好学校环境教育的推广与落实工作,扩大环境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宣传面。比如俄罗斯和日本针对学生不同心理特质开展个性化和持续性的生态教育,并结合多种活动形式,带动学生、老师、家长乃至社会其他团体机构广泛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吸引人们真正接受并认同环境教育,以此来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环境教育工作,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实践能力。二是依靠社会合力和法治保障强化环保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比如美国、德国和俄罗斯都积极呼吁学校、家庭和社会公众发挥合力作用,通过号召学习生态环保理论知识,参与多样化生态实践活动,使得环境教育真正入心、入脑、入行,以此强化环境教育在全社会的渗透力;他们也善于将国家环保理念、公民环境权益等以法律法规形式体现出来,保障公众在环境问题上的参与范围和主体权利。

从各国的环境教育模式来看,无论是实施持续性的环境教育、带动社会协同发力,还是强化法律保障等,目的都在于通过加强环境教育的宣传力度,增强国民环保意识和生态认知,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水平,加快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也要学习国外成功的环境教育案例做法,增强环境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一是针对我国部分地区依旧存在较为落后的传统教育理念,要大力宣传先进的生态文明教育观,通过开展主题活泼、立意鲜明的生态教育活动,带动全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协力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认知度。二是针对我国部分地区的生态法律制度较为滞后、公众参与度不够高的问题,要积极普及科学的生态保护知识、生态治理知识、生态法律知识以及生态现状知识等,号召人们参与到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不仅能够保证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还能提高其对于环境教育工作的科学认知,推动这项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二、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校环境教育

国外大部分学校会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质和成长规律,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和目标,实施“个性化—阶段性—持续化”的教育模式,同时会带领学生深入大自然开展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感受自然、体悟自然,形成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价值观。日本和俄罗斯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身心特征和认知水平等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即在学前、小学、中学到大学等各阶段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形成了阶段性、针对性的生态教育梯次,实现了教育对象特殊性、教育过程连续性和教育目标一致性的有效统一,能够满足不同教育对象的教育需求,有利于推动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美国还比较注重环境科学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积极推广户外主题场景教学,还创建了终身制生态环境教育体系,致力于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道德素养。德国在环境教育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热情,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环境教育 目标。

我国的环境教育大都在学校进行,主要通过教师课堂授课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生态知识,教学活动一般采取理论授课和考试考核的方式进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素质教育的创新性和持久性发展。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积极革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方法、丰富教育内容等,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成长规律,做到从不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出发制定教育目标。同时,也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以期提高我国的生态素质教育层次。比如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调研、环保夏令营、生态科考团、生态郊游等活动,活动可以分设“初印象·认识自然”“深思考·探究自然”“落地行·保护自然”等不同主题,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提升环境教育效果。还要鼓励成立生态环保志愿队、绿色文明先锋队等公益性环保团体或组织,指导人们关注生态热点问题、研究生态优化策略以及解决生态环保难题等,将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融入人们的自觉行为中,营造良好的生态素质教育氛围。

三、强调发挥市场监管职能,提高企业的生态环保意识

环境污染主要源于企业或者工厂在生产过程中随意排放污水废气等,要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事件,就要加强对企业的生态监管和环境教育工作。国外在这一方面涌现出一些较好的做法,有“公害防治先进国”称号的日本积极发挥市场监管职能,该国企业积极遵循“生态设计理念”,从产品的设计阶段就会考虑自身生产行为可能会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严格控制并把关设计、生产和销售等各流程与环节,在整体运作过程中,积极推广和销售环保健康材料,并严格管控生态污染行为的发生。同时,他们定期编制环境报告书、公示环境污染黑名单、接受公众的监督和反馈等,以上做法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了环境教育领域较为先进和典型的做法。

企业在环境教育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要做到:一是转变生产和发展观念,融入生态环保理念,提高企业职工的环保意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发展设定为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加大对企业员工的生态教育类培训,普及并推广真实生动的生态环保案例进行教学培训,告诫人们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产品和企业都会没有出路,企业就会丧失持久生命力。基于此,要真正做到从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等各环节实施严格管控和监督,鼓励并推行生态设计、绿色生产、绿色监管等,推动企业实现由“动脉系”(即规模化生产和消费)到“静脉系”(即集约化生产和消费)的转变,从而确保企业发展更富生命力和活力。二是将企业的环保业绩列入员工评价考核体系,严格规范生态问责制。这就要求我们对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的企业实施相应惩罚,在综合考核中按照破坏程度进行相应扣分。同时,还可以采用补贴税收政策、环境押金制度等相应经济手段,严格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问责制。因此,我国企业应从剖析自身存在的各类环保问题出发,建立各要素均衡稳定发展的环保网格化系统,推动对各类污染事件的综合预防和治理工作,优化生态生产空间,守住生态底线,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

四、加强立法执法建设,推进环保法律法规工作

在环保立法方面,美国是最早制定《国家环境教育法》的国家,后面陆续制定了《国家环境教育发展计划》《环境教育培训计划》等相关环境教育规划,还设立了环境保护署、环境教育司等相关机构,切实保障了生态环境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德国也较为重视法律法规的监督作用,相继出台了环境法律法规8000 多部,实施欧盟相关法规约400 个,制定了与环境有关的各项社会准则,这些法律和准则使得环境教育处于良性循环中,同时,德国还设立了环保警察,能够及时阻止和惩治生态破坏事件。俄罗斯颁布了《俄罗斯联邦环境保护法》,在该保护法的总则中重点阐述了环境保护方面的30 多项法律概念,详细规定了生态违法所应接受的惩罚、补偿及其依据和程序,还设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委员会,对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项目负有监督和叫停的职责,颁布了《自然环保法》《工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对于违规操作者,有权向其征收相应的污染费,并督促企业改进生产工艺。

我们积极借鉴国外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方面的经验,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经由制定环境教育的地方性法规,在部分地区先行试点,再推广开来,为全国生态教育法制建设探索经验。由于我国环境问题的复杂多样性,全国整体推进环境立法执法容易导致贪大求全,不利于工作稳定推进,因此,在部分地区先行颁布相关环境教育法,借助立法明确规定人们的环境权利和义务,培养人们基本的生态环保法制观和生态文明道德观,进而在全国逐渐营造风清气朗的生态法治氛围。二是加强执法部门与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我国相关环保部门和机构之间缺少一体化和连贯性的决策与部署。基于此,要建立起一个经常性的固定协商机制,创建和完善政策协商机构、违法诉讼协商渠道以及约束性伙伴关系等。三是完善数据化生态环境监督和检举机制。及时更新空气质量、水质情况、城市噪音情况以及各类生态状况的实际数据等,通过网络化途径对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常态化的监督机制,增加环境信息的透明度,使全社会形成生态环保的良好氛围。

五、倡导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提高生态道德教育效果

许多国家在环境教育中善于发挥多样化教育资源的作用,以增强教育直观生动性,强化人们的生态认知体验。比如日本经常组织人们深入户外,展开实地环境调查工作,引导教育者分析动植物成长特性、尊重世界万物的内在价值等;学校教育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从动植物、岩石、树木等大自然万物中寻找灵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科学性,进而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俄罗斯较为重视信息技术资源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他们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图片、视频等鲜活生动的形式展示生态危机及其严重后果,运用电子教材拓宽学生的生态知识面,激发其研究生态问题、解决生态问题的兴趣。美国十分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建了国家公园、野生生物保护站,有的州还成立了环境教育基地等,有效保障了环境教育场所的供应。德国鼓励学校既利用周边生态环境区域作为生态教育场地,又充分挖掘和利用政府、企业、社区等丰富的教育资源,致力于开辟更为广阔的生态环保教育平台。

我国在开发利用生态素质教育资源方面,应深入大自然,充分利用户外资源,挖掘各类新媒体教育资源,创建生态素质教育中心和各类环保组织等,有效拓宽生态素质教育渠道,完善生态素质教育教学体系。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务实、勇于进取的内在精神和崇高品质,引导他们深入周边环境、走进社区和企业等,在实地考察或野外工作的过程中锻造自身生态意志和生态情感,以期全方位提升其生态综合素养水平。完善生态环境信息政府网站,增强环保工作和环境教育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度。鼓励政府重视网络舆论引导和环保管理工作,在规定网站上定期发布各地区的具体环保指标和数据,公布各单位或个人的先进环保事迹和经验,帮助人们更加了解生态环境现状,增强自身的生态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提倡构建协作网络,实现生态教育资源共享

生态素质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体的参与度。日本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创建了政府、学校、家庭和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环境教育体系,该体系影响面大、执行力快,有效推动了全社会环境教育工作稳步有序发展。美国通过建设绿色大学鼓励广大师生投身环境保护工作,在“地方本位教育”中带领人们走进田野,激发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内在感情。德国积极发挥政府、家庭和学校的合力作用,在全社会落实事先预防、严厉打击和多方参与等举措,后期还通过资助环保项目,为环境教育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俄罗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专家、政策制定者、公共教育机构以及自发性组织协同参与作用,开展多主体参与的生态教育活动和生态科研活动,帮助人们培养起整体关联、生态有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教育主要依靠学校,而企业和社区在环境教育方面体现的作用较为薄弱。我国应该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学校、社区等多元力量。这就要求做到:一是加强政府在生态素质教育中的顶层设计作用。只有当社会公众成为政府在环境公共管理事务的合作者和协作者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变为现实。因此,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举措推行者,应该召集社会公众参与到环保教育与生态治理等工作中来,积极组建生态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并从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以及伦理学等相关学科中选拔小组成员,切实承担起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的职责,确保生态素质教育稳定有序的推行开来。二是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环境教育体系。应积极调动学校、家庭、企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着力完善生态教学体系,明确社会公众的生态责任,营造富有人文情怀的良好风尚。在全社会合力作用下,形成多元共治的教育模式与协作网络,共同推动生态素质教育常态化、持续化和长效化发展。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环境生态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