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研究

2022-04-07张雪芬

关键词:创造性劳动大学生

张雪芬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全方面培养,更是新时代高校德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视角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进行探讨研究。

1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1.1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追求。其核心思想内涵:一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它指的是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创造力、社会能力及各种潜能的充分运用和统一的发展,实现各种能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类之间的关系从最初的物质交换发展到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思想意识,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丰富,个人的主体地位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三是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个体的人只有不断发挥和运用个人的全部才能、各种能力、个人独创发展,才能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它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理想,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未来生活状态。

1.2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自诞生以来,虽然经历着世界的巨变,但其价值理念一直熠熠生辉,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展现出其独特的时代价值。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定位。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核心是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将该思想纳入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共同参与、共同执行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才使“人民”的含义真正名实相符。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人民之所需,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样的背景下,实现中国梦就需要把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中国化,把握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路径,让每一个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承载了国人百年梦想的中国梦。

(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向度。马克思曾指出:“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的能力”[2],只有这样,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越来越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推动着建设开放包容、和平安全、繁荣美丽的新世界。

2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灵魂。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理想目标,更是一个渐进的实践过程;既要求大学生在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学习3个量的维度上提升,也要求大学生在高度、广度、深度3个质的维度上强化,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自信、自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从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核心内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2.1 弘扬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理念认知

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本身。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的劳动和劳动成果,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崇尚劳动是基于劳动是创造价值和生产财富的源泉,是社会进步、民族昌盛、人民幸福的重要依赖。培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热爱每一个劳动职业,热爱每一个劳动岗位,热爱每一份劳动成果,让劳动神圣光荣、劳动者崇高伟大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

2.2 坚定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实践操守

苦干笃行辛勤劳动,倡导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法则,即劳动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有的态度和生命状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付出才有回报,劳动付出与劳动成果从来都是对等的,任何一点进步、任何一次成功都是由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实干求真诚实劳动,是劳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以积极、实干、诚信的态度合法合理提供产品服务。人生可以不勤劳,但不可以不诚实,绝不可以不劳而获,甚至强夺、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进取创新创造性劳动是以劳动者的专业知识技能为基础、以科学知识为依托的独具匠心,其本质是进取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也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要求。

2.3 锚定追求劳动幸福,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改变客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劳动也创造丰硕的精神成果,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大学生用劳动去创造开拓,努力拼搏,把个人的梦与中国梦关联在一起,在劳动中实现个人价值,做出社会贡献。

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对大学生来讲,掌握具体显性的“形而下”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固然需要,更要育人优先、遵循规律、着力创新培育形成正确隐性的“形而上”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情怀,提升劳动技能,推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实现现代化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3.1 认识劳动的本源性价值,引导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3]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和人本身,是推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以此为认识起点,明晰劳动的本质与本源性价值,引导大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和劳动者、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风尚。

(1)认清劳动本质,重塑劳动观念。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4]教育大学生人类历史由劳动创造,社会发展进步由劳动来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依靠劳动实现的道理。增强主人翁意识,充分认识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和劳动价值的主体,引导他们不以地位高低与拥有财富多少来衡量人生的价值,更应关注国家的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需求。消除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错误认识,矫正不愿劳动,轻视劳动尤其是鄙视低收入的体力劳动者的错误认识。

(2)讲好劳动故事,增强价值认同。通过讲述劳动故事,让大学生在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中感受并认可劳动的价值所在。梳理挖掘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中国传统劳动故事,收集整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资源中的劳动故事,宣传讲述袁隆平、黄大年等当代英模与匠人的劳动故事,讲好来自身边平凡岗位普通劳动者的动人故事,提升大学生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的情感认同,以情理合一教养结合的方式营造热爱劳动风尚。

(3)开展劳动实践,培育劳动养成。劳动习惯的养成需要劳动实践的反复力行。家务劳动实践要求学生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其他家庭成员要力所能及地参与实践各种家务劳动,以此来锻炼自理能力,磨炼心志、成就德性。学校要通过建设劳动理论课程和劳动实践课程,加强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管理中的劳动参与,增加团组织与社团各类校内实践劳动活动,实现知行合一,寓教于乐。依托学校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平台,组织大学生到生产劳动第一线体验劳动新形态、新方式,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劳动实践体验情境,增强大学生对劳动尊严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3.2 认识劳动的教育性价值,教导大学生热爱劳动,诚实守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要充分认识劳动教育所具有的“树德、增智、强体、塑美”的多维价值功效,认清“以劳促全”的本质内涵,确保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恪守诚实劳动,具有良好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1)强化环境熏陶,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情感认同。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5]要优化整治社会文化环境,管好用好各类网络媒体等宣传阵地,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增强对劳动的认同、尊重与热爱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积极倡导大学生要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改变自己的命运,懂得生活靠劳动创造,美好人生也靠劳动实现,使热爱劳动、爱岗敬业蔚然成风,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端正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奠定人生健康成长的基石。

(2)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素质与能力。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劳动教育应当融入高等教育各环节,贯穿高校教育的全程始终,把好“入口关”“过程关”和“出口关”,制订劳动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主阵地,高度重视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不爱劳动、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坚决消除厌恶轻视劳动的不良情绪。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开展劳动文化活动,潜移默化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营造家校充分互动的劳育环境,协同学生家长发挥良好家教、家风的作用,劝阻家长过度的物质、金钱激励的方式,纠偏各种消极劳动思想和不良劳动习惯,增强大学生自理、自立的独立生活能力。

(3)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大学生在劳动学习与锻炼中实现成长成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年轻人对劳动不能凭空产生热爱,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学习与劳动实践才能获得这个珍宝。”大学生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学习与领悟,提高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增强识别力和抵抗力。大学生要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志愿服务、专业实践等各种劳动实践,让自身在劳动中实现强健体魄,提高劳动的技术技能,培养艰苦奋斗意识与责任担当的品质,促进自身成长成才与自由全面发展。

(4)培育信用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养成。“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层面的基本要求。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增强诚信意识,勿以诚小而不为,坚守诚信原则,不忘诚信初心,树立诚信价值观,让诚信价值观内化于心,要求大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认真对待劳动的职责和义务,反对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倡导每一位同学都要从自身做起,从考试不作弊、说到做到等点滴小事做起,争做诚信价值观的践行者和诚实劳动的典型模范。

3.3 认识劳动的创造性价值,鼓励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敢闯敢为

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人的创造性劳动是建立在开放性思维和挑战性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创新劳动,通过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创造或改进产品技术、思想方法、知识理论等,从而高效提升劳动效率、产出超值社会财富或成果,具有产生创造性的价值的功能,是人的综合素质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展现。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教会创造性劳动,这是教育的一项特殊任务。”[7]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劳动的能力与素养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人才培养职能之必要。我们要厘清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的关联性、融通性、统一性,在“知—情—意—行”4个维度[8],探索提升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和素养的路径和方法。

(1)融合专业教育,掌握创造性劳动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开展创造性劳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之上。大学生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术实践,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要紧跟新兴科技和产业更迭的步伐,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与实践。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育工匠精神,牢固树立以技艺安身立命的意识,心无旁骛,勤奋专注,勇于钻研,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关注细节小事,追求极致,挑战自己,以精益求精的品格指引大学生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对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吸纳转介,形成大学生适应社会创造的内在素质,使其在日后能够迅速外化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2)融汇思政教育。树立创造性劳动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不仅教授知识,更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品质,树立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真挚情感,让大学生充分认识“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的真理,理解“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的道理,真切体验在劳动创造中的幸福感,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个人志向与祖国命运和民族复兴紧紧联系起来,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洪流中去。

(3)融入心理教育。增强创造性劳动意志品质。“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大学生在创造性劳动中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和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形成自强自立、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品质,善于变挫折为动力,勇于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体认劳动精神、锤炼品格和磨练意志,使自己的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4)融通创业教育。提高参与创造性劳动实践的自觉。大学生努力培养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创造性劳动素质,提升自己主动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适应性与主动性,要更加具有创新精神去开阔视野,牢牢把握创新的要义,做到“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储备新知识新技能,充分利用各种创新创造平台,大胆培养创造性劳动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尝试不同的创造性实践,享受创造性劳动带来的精神愉悦,感受“劳动最美丽”的深刻内涵。

猜你喜欢

创造性劳动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