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下主持人借助传统文化符号的“破圈传播”浅析
——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你好主持人》大赛为例
2022-04-07孙泽文
张 利 孙泽文
1.2.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智媒时代下,新媒体逐渐普及,与传统媒体开始融合。“人人都有麦克风”使得专业主持人的话语权减弱,也对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从央视到地方广播电视台,各种主持人大赛如火如荼的进行,一次次提高了主持人的选拔标准。《你好主持人》——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大赛,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在2021—2022年着力打造的一项重要赛事,也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时隔15年再次举办主持人大赛。旨在通过比赛的形式,让更多年轻主持人展示自己的魅力,同时也为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选拔适应新时代需求、具备“十八般武艺”的融媒体复合型主持人。本次大赛从5月6日参赛选手集结到决赛,历时21天,整 整7场 比 赛,30多 个小时的超长直播。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为更多年轻的主持人提供展示自己魅力的舞台,从1008名报名者中选出10人成为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的一员,我们也看到了选手们适应新时代需求所具备的“十八般武艺”。
本次大赛设计新颖,主创团队制定出别开生面的竞赛规则,在复活赛环节,赛事组设置了以选手作为“中华文化推荐官”的环节,即以“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如书法、琵琶、剪纸、茶艺、古筝、陶瓷等为对象,进行三分钟的模拟主持或评述,从而将一个个古老中华文明中生动的“文化符号”或结合内蒙古地域特色、或用推介人独特的视角建构出了新的文化意义与时代意义。在检验选手综合文化修养的同时,也展示了内蒙古电视人的文化积累、心理素质、艺术才气和综合修养,大赛总决赛有31个平台进行了直播,观看量达600万+,博得业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更以文化彩衣助力《你好主持人》大赛实现了破圈传播。
1 选手化身中华传统文化推荐官
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提出:“文化是一个集合,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1]在传统文化大花园中众多艺术门类异彩纷呈,而中国书法、青铜器、刺绣等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杰出代表。
1.1 书法文化符号
中国书写汉字的艺术是一种无言的诗,无形的舞,它可以与绘画及其他艺术门类齐名。在有关“书法文化符号”的推荐中,选手不仅讲述了书法艺术的起源发展,也在诸多优秀书法作品中向观众呈现独属于书法艺术的“筋骨”。而将这一文化符号与内蒙古的特色相结合,这无疑是一大点睛之笔。内蒙古乌海市作为中国书法城之一,拥有大量的中国书协会员,他们常年进行练习书法的有10万余人。选手巧妙的找到乌海与书法之间的联系,用乌海从曾经是乌金之海到现在是风雅书城的变化,潜移默化中道出了书法艺术对城市和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同样是在黑色之中,乌海这座城市萃取了自己的哲学和思想,在墨色当中绽放了风雅气质。
1.2 青铜器文化符号
青铜器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见证者,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精美纹饰是我们阅读历史的重要参考。它是一部“活生生的史书”,它见证着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流。来自草原丝绸之路的文明——鄂尔多斯青铜器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推荐环节中,选手除讲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用途以及它的多种器型以外,特意将内蒙古鄂尔多斯青铜器做了推荐介绍,生动地讲述了两千多年前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面貌,透过这些青铜器我们不仅会对北方游牧文明有全新的了解,同时对5000年中华文明的多元化融合也会产生全新的领悟。
1.3 陶瓷文化符号
如果用来形容“泥与火”的艺术,那一定非陶瓷莫属,“China”这个单词既是中国,也是陶瓷。中国是瓷的故乡,陶瓷的诞生要比国外早1500多年,它是世界认识中国,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在选手化身文化推荐官的环节中,讲述了陶瓷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呈现。在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有一种陶瓷因与稀土结缘而变得与众不同,它就是稀土釉陶瓷。这种陶瓷不含铅,还具有神奇的抗病毒抗菌功能。从前的瓷器被称作“白色黄金”,而现在它已经变成了真的“真金白银”,陶瓷和稀土碰撞出的杰作,也成为内蒙古新标识中独具魅力的一环。
1.4 刺绣文化符号
世人皆知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却可能不知我国也曾被誉为“衣冠王朝”,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提到纺织品就不得不提到刺绣,它是我国十大国粹之一,我国的刺绣制品在世界服饰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也是中华文化符号百花园中一朵惊艳全球的中华瑰宝。选手在进行刺绣这一文化符号的推荐中,快速抓取了“蒙古族刺绣”这一独具特色的推荐点,并找到了蒙古族刺绣中独具代表性的杰出人物。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的科尔沁草原,这里被誉为是蒙古族刺绣文化之乡,当地的“草原绣娘”白晶莹心系刺绣带动脱贫,她用一根绣花针将2.6万名草原绣娘与蒙古族传统刺绣文化连在了一起,一头是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另一头是百姓的致富生计。通过选手的推荐,蒙古族刺绣粗犷、质朴的美感缓缓显现,这一民族美学的文化符号也让选手所讲述的刺绣艺术多了一层韵味。
2 助力嘉宾化身经典文化传声人
2.1 如果文物会说话:新古典舞《梦》
藉由媒体文化自觉加强对信息资源的覆盖,可不断增强受众的文化自信,这是时代赋予媒体的现实任务,受众可以从文化创新中获取精神动力[2]。“请再翻慢,那么厚一本时间,我像枚书签守在故事里做一个伴”这句《一眼千年》中的歌词表现出了一场独特的“文化之旅”。在《你好主持人》大赛决赛中,助力嘉宾周冠楠化身为具有飞天风格的侍女塑像,在文物修复师小憩的这段时间二人产生了一段精神交流,这场精神交流以新古典舞《梦》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几千年历史的沉淀感和穿越元素相融合,古今传承的魅力在此熠熠生辉。这一段情景舞蹈中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文化符号——唐代“飞天形象”引人注目,被选手评价为“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不论是透过他们能看到大唐雍容大气的唐三彩,还是有着至美、至雅、格物致知精神的宋代天青色,一件件馆藏文物作为中华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当主持人化身为它们中的一员,也自然被赋予了这份文化的底色。当主持人在进行口语传播时,文化符号的意蕴也作为一份无形的力量在助力传播“出圈”。选手高淑媛在助力嘉宾表演完之后,以现代的视角对这场文化之旅进行了精彩评述。近几年,随着文物和创新的不断融合,也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尘封千年的文物变得鲜活了起来。比如河南博物馆当中的唐代乐佣,摇身一变成了14位唐宫美人在屏幕上出现,这时候她们的样子是娇憨可人且用婀娜多姿的舞蹈呈现了大唐盛世。2022年央视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绿》将静态的千里江山图和动态的舞蹈相结合,也让故宫馆藏名画焕发了生命力。在选手的评述中不乏创新的色彩,青春的表达,使得这段跨时空的对话得以“破圈传播”。“我是东汉的,东汉成都的,要问我是干嘛的,还有表演晓得不?就是相声和Rap都是语言的艺术。”这段关于成都博物馆中唱跳佣的Rap表达在传统主持传播的语境中可谓是一大创新,将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极具时代特色的诙谐表达相结合无疑是助力主持传播实现“破圈突围”的重要一环。
2.2 跨越千年的对话:《将进酒》
从节目策划,到制作,再到播放,直到最后的反馈,每一个流程都离不开技术的加盟。广播电视台转型发展背景下,基于新媒体技术应用可以促进电视内容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格局[3]。在本届《你好主持人》大赛中,有一场被称为“跨越千年对话”的比赛备受关注,助力嘉宾朱郁胜化身谪仙人李白,选手孙泽文作为后世晚辈与李白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助力嘉宾朗诵李白的《将进酒》引出关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思索,选手据此展开一段评述。助力嘉宾声情并茂的朗诵加以表演元素,“饮酒”、“敬酒”使得李白这一“诗仙”形象被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符号的代表,在助力嘉宾的朗诵中尽展魅力,让在场的评委和观众眼前一亮。在这段对话中,助力嘉宾与选手的配合无疑是一大亮点。
后世晚辈(选手):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助力嘉宾):是谁?在吟我的诗。
后世晚辈(选手):后世晚辈拜见谪仙人李太白先生,先生诗作流芳百世为世人所敬仰,我亦敬仰先生豪情,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助力嘉宾):哈哈,不知这有用之材,后世当如何用啊?”
整段对话,以古今“人才培养”作为主线,引出了选手的答题题目,结合诗句朗诵“天生我材必有用”,进行一段关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评述。
在选手的评述中自然恰切的古今串联与时代思索,为这一颇具传统文化色彩的千年对话注入了思想的锐度与深度。选手以古诗词排比、反问开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次第,怎一个燃字了得?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点燃的是对人才的渴求;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点燃的是一个时代的希望。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放手使用青年人才,让广阔天地,成为他们脱颖而出的舞台,才是新时代的用材之道。”寥寥数语间,有关古今人才培养的话题被生动呈现。在结尾处,选手加入了自己的思索,“新时代的今天,要想得天下之英才,既要有‘三顾茅庐’的诚意,也要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执着,只有尊重人才,才能产生人才,只有争做人才,才能人才辈出。”主持人将传统文化符号的厚度与广度以跨越千年对话的表演形式精彩展现了出来,该演出不仅在电视端播出后得到了良好的反响,也在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形成媒介共振。多媒介传播下,该段视频的观看次数、转载次数、相关话题讨论量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3 选手化身诗词文化符号“代言人”
美国学者保罗·邓肯姆认为,文化转译类似于光的折射,打开、接纳并准许其他文化组合成新的形式[4]。在《你好主持人》大赛半决赛中,选手将通过抽签方式,抽到同一联诗词进行同题竞技,作为诗词文化符号的“代言人”各自需要对所抽到的古诗名句,结合其内容中心思想,进行一段即兴评述。这些古诗词中主题丰富,意蕴各不相同,有关于勤奋努力的诗句如“不惰者,众善之师也”,有关于坚持执着的诗句如“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也有关于把握时机、审时度势的诗句如“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段段古诗词串联起了该赛段的独特性和创新性,通过选手们各抒己见、精彩纷呈的观点对撞,为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的内涵赋予了更多的思想与思考。
3.1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文艺赛道选手韩明彤与杨杰,在这轮比赛中抽到了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古诗作品《西江夜行》中的名句“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这句诗的意思是天地空旷而茫茫,思乡之情,切切难忘。选手杨杰以独特的方式解读着故乡的丰富内涵,他说要把这方热爱的舞台看作是他心中深情的故乡。他讲述着自己对舞台的热爱,旷宇天悠悠,赤子情切切。而选手韩明彤则以抗美援朝电影《狙击手》主题曲《回家》中的歌词“人间岁月山水长,是热血让青春闪光;天涯滚烫,落日金黄,孩子的牵挂永远是家乡”开场,讲述了跨越70年的回家之路,”青丝离家去,英魂归故里,山河无恙,没有比魂归故土更好的告慰,今天就让我们接英雄归乡,寥寥数语,选手韩明彤将“故乡”之于每个中国人的独特分量深情的讲述了出来。在本轮比赛环节中作为诗词文化符号的“代言人”,他们用一段段自己的经历、时代的记忆搭建起了古今精神交汇的桥梁,让人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
3.2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新闻赛道选手孙泽文和姜雨欣抽到的同题竞技的内容是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创作的一篇散文《管子·乘马》中的一句“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意思是各种事业总是产生于谋虑,成功于实干,失败于骄傲。二位选手在评述过程中以融入时代、融入生活的思路进行了解读。姜雨欣在评述过程中重点以传承古文中的时代精神为主线,以“传承”、“发扬”为关键词,在90秒的时间里作为诗词文化符号的“代言人”将这段千年间流传在古文中的智慧深情表达。选手孙泽文则对这句古文进行了分段阐释,结合人物故事将古文文化符号中流露出的关于“务实、谦逊”的智慧深入浅出的讲述了出来。在解读“务实”精神中,他以100多年前詹天佑修建人字形京张铁路的故事作为切入点,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旧时代,要想打破洋人的技术封锁,就必须走一条实业救国,铁路兴邦之路,心怀忧患意识的詹天佑在京张铁路开通庆典上说,“此路造成可以预言将来的中国只能前进,不会倒退”。今天他的预言早已成真,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铁路和京张高铁在同一个起点和终点完成了跨越百年的历史对话,从落后时代到引领时代,中国人奋斗了一个多世纪。“中国速度”领跑世界的背后,离不开一代代铁路人的接续奋斗,那是一种务实能干、信念如磐的铁路精神,更是一种硬核力量。在解读“谦逊”这一品质中,他以一段教育的故事展开,在炮火纷飞的西南联大写下静坐听雨的教授,铿锵有力对着齐邦媛说广阔天地的师长,其实教育本身就是一间教室,这间教室天大、地大,应该上一堂关于谦逊的课,全程的解读中他以诗词文化符号“代言人”的角色,呼吁不仅要在古语中习得这份智慧,更重要的是让这份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绽放光彩。半决赛中,化身诗词文化符号“代言人”的选手以各自对于诗词文化的理解与思考,讲述一段段故事,也建构着丰富的意义内涵。
结 语
在这个因播音主持梦想而聚集的舞台上,从初赛起,有48位选手,用48种人生讲述的方式,汇聚成“青春集结,为梦发声”的最强音,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他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都在各自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今天,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主持人”。21天,5轮比赛,他们完成了“多重检阅”,也挑战了一次次的不可能。这场《你好主持人》大赛在多个媒体平台上播出被点赞、看好的过程中也实现了“破圈传播”。除了面对不同的媒介生态环境,传统主流媒体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传播矩阵以提升自身传播力[5]。智媒时代下,主持人借助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表达也可谓是实现“破圈传播”的“四梁八柱”,它既是文化自信的凸显,传播规律的遵循,也是厚积薄发的最好写照。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传播方式和传媒产业生态发生了新的改变,传统媒体面对挑战和风险,作为全媒体时代下的主持人,想要完成一次次的“破圈传播”,利用好传统文化符号,讲述好关于传统文化的故事无疑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