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林专业课程教学贯彻课程思政要求的探索
2022-04-07黄占华郭明辉刘守新刘子英
黄占华 郭明辉 刘守新 刘子英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4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承载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引领下,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彰显育人功能,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教育学生始终坚持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与完美结合[2]。高校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对教育事业的绝对领导,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风向标和生命线。高校党组织要把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高校要努力构建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实现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推进和一体化建设,这不仅有利于全体学生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且更有利于广大教师深入的学习、研究、传播思想政治理论,推进意识形态教育在实践中更好的落实和普及,让意识形态融入到思想里,体现在行动中,实现入脑入心,从而形成每个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高校广大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涉林专业课教师,既是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者又是传播者,要充分理解和结合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要更好地身兼“双责”,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有力补充,不断壮大传播力量,更好地培养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一、专业课程教学贯彻课程思政要求的重要意义
思政课程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思政课程作为一种课程体系总有其边界,这种边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程育人功能的全面、全方位发挥。而课程思政在一定意义上能够有效地弥补思政课程的不足[3-4],真正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有利于广大教师自觉肩负起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和使命,更好地发挥高校育人的优势;课程思政有利于引导高校广大学生紧跟国家和党的步伐和需要,不断修正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偏差,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不断构建和完善自身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同时,时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合格的、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有利于广大师生始终坚持“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全党的核心、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能够自觉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参与者,进而成为执行者和主导者,始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的伟大建设事业中去。
我国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扎根中国这片沃土,就必须一以贯之地强化教育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元素有机融合。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各自为政的情况,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长效机制。在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过程中,高校未能有效地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传播。大学生在步入高校之初,还能够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但随着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强化,只有少数相关专业的学生和教师能够继续与时俱进的系统学习和提升,其他大部分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基本都游离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学之外。因此,课程思政就是要推动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与相辅相成,是高校推进和构建“三全育人”的有效抓手和必要手段。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拓宽思想边界,自觉成为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传播理想信念。
二、涉林专业课程教学贯彻课程思政要求的总体思路
思政课程具有完整的体系和构架,拥有现成的教材和教学资料,而课程思政需要专业课教师自觉发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教学教法,这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基础和重点工作。教师要充分认识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和差异,做好课程教学的顶层设计,实现两者的协同配合[5]。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必须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共同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校广大师生必须了解和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用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武装自己,坚定“四个自信”,努力完善提升自我,学好知识和本领,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其中文化自信是关系国运文脉的关键性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能够不断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6]。因此高校应全面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始终坚持国家的育人目标,使培养的人才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实施课程思政为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与互融搭建了桥梁,有力地促进了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推进。实施课程思政有利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育人方向,更好更全面地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
同时,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赋予的新任务。然而要在全社会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绝非即成之事、朝夕之功。开展大众化、普及化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基础性与实践性工程[7]。同时,涉林专业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充分融合,发挥好自身的载体作用[8]。因此,涉林专业课程更要积极发挥其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中的重要作用和行业优势,找准涉林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更好地实现在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特色鲜明的高等林业院校,虽然涉林专业在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客观限制,但这并不会阻碍全面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涉林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一脉相承,能够较好地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突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是由于行业特点,广大教师更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普遍性和涉林专业课程的专业性相结合上下功夫,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在突出行业特色和专业性的基础上,更需要不断挖深挖细涉林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因此,在推进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好地探究涉林专业课程教学与实施课程思政的契合性,坚持主辅结合,重点引领,准确了解和把握国家治理理念,展现高等林业院校的广大师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担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涉林专业课程教学贯彻课程思政要求的实践
专业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涉林专业课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专业课程教学经验。同时,涉林专业课教师应从思想政治理论方面武装自己的头脑,自觉成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把自己塑造成为坚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方案,深入研究教学教法,设计完善教学大纲,努力推进思政教育的落实与普及[9-10]。
(一)合理确立目标点
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是涉林专业课程,都是要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高校要站在国家和行业需求上,确定培养目标和培育方向。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应做好涉林专业课程教学意识形态的普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生态文明思想。涉林专业课程本身的知识内容与绿色发展理念和要求相契合,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例如,“生物质绿色制造与污染控制”课程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以培养“重生态、强环保、能创新、善管理”的未来优秀化工工作者为教学目标,以具体造纸生产企业的生产环境、污染事实以及绿色制造工艺改进为实例,将生物质制品的生产过程作为讨论专题,沿着生产工艺-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绿色制造这条主线来讲述,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环保意识以及和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创新能力。该门课程在生物质制品相关企业的绿色制造工艺改进过程以及专题讨论中均较好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重点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共享生态红利,更好地融入“发展与保护观”“生态与文明观”等思想。通过涉林专业课程实施思政教育,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和明确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学生展现出林科学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担当,努力构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自觉和思想自觉,并积极投身于建设祖国美好河山的伟大事业中。
(二)积极找准切入点
涉林专业课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应该根据课程特点,逐步推进思政教育落地生根。高等林业院校的学院、学科以及专业要全面梳理育人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主要任务、实施重点和着力点。同时,从涉林学科专业发展与应用角度,推进涉林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教育目标相统一。涉林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应坚持特色和优势导向,找准融入思想政治元素的切入点,并且要易于学生吸纳和接受,而不应生搬硬套。例如,在林学、森林保护、环境科学、水土保持、生态学、环境监测等学科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和展示与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以及环境污染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并结合国内外典型事例,从多个方面、多角度讲述引起生态环境破坏的事件和史实,并将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以及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特点与相关学科专业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生态环境与涉林各学科专业的相关性,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作为以林科为优势,以林业工程为特色的高等林业院校,其所培养的学生应全面了解国家建设需要和高等林业院校的绿色发展理念。涉林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坚持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切入点聚焦到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而逐步明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让党的思想和理论不断武装头脑,坚定“四个自信”。
(三)努力构建结合点
涉林专业课程教师要在找准切入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认真分析涉林专业特点,构建好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设计好课程内容,实现意识形态元素的自然融入。在涉林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内容要深入浅出,易于被接纳和吸收;课程教学要开课点面、章节布点、点面结合,并且有些课程内容构面,有些课程内容布点,以面突点、以点带面。例如,在“水土保持和环境监测”课程的“绪论”部分,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首先从耳熟能详的“两山论”入手,引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讲述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接下来以水体、大气和固体废物污染事件为例,针对环境污染的问题与现状,分析环境污染的特点,结合环境污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重点对比讲述十九大以来我国在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举措。在讲授过程中采用视频资料、人物采访以及媒体报道等多样化形式,选取形象生动的案例,点燃学生的兴趣点,形成环境污染-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主线。再结合专业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根据各个章节课程内容和特点,坚持将培育理想信念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国家需求相结合,逐步和分层次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的理念,传播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并不断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施内容。通过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更加投入和积极,提高了环保意识,能够实时关注国家在水土保持、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最新政策;在实际行动中,能够积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四)深入挖掘共振点
高校要不断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明确每一个人都是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者和传播者,逐步实现思想共鸣和行动共鸣。同时,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实现师生间的思想碰撞,坚持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方面师生共进,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以及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基础和素质要求。广大教师要贯彻落实好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师生思想和行动的一致性,实现教学相长。涉林专业课程教学要在“林学”“生态学”“野生动物保护”等相关课程的讲授中,结合国有林区建设和高等林业院校的发展历史,以视频、图片和人物访谈等形式,不断融入优秀的身边人、身边事。例如,通过讲授“塞罕坝”沙漠变绿洲的生动实例,解释林业人从茫茫荒漠到百万亩人工林海过程中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科学求实、爱岗敬业、使命至上”为核心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林场先进群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是“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鲜活教材。在课程的讲授中弘扬“塞罕坝”先进群体的崇高的奋斗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在思想和理念上的共鸣,起到强化榜样力量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塞罕坝”精神的传承。同时,学习和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和使命所在,广大师生要共同肩负起这一重任[11]。涉林专业师生必须要明确这一基本认知,时刻体现在思想里、行动中和课堂上。在此过程中,涉林专业广大教师要努力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和国家林草事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广大学生要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这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彼此的共同理想和追求,积极投身新时代国家发展建设和林草事业中,实现涉林专业广大师生的新作为。
(五)准确对接实践点
广大教师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涉林专业课程教学,更要彰显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突出地位,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实现学有所用和有的放矢,构建系统的、长效的生态文明育人体系;积极培养和引导学生参与学术交流、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可以直接开展导向需求培育,让涉林专业学生亲身感受到思想信念的重要指导意义,亲身感受到建设和保护绿水青山、美化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更深刻地领会身上肩负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在“精细有机合成”课程讲授过程中,将主题汇报、思维导图、在线课程、实验教学、实践锻炼以及课程基本知识理论考核等内容有机融合,避免唯“分数论”,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在实践锻炼中解决问题,从而产生自豪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又如,通过对多个化学反应合成案例的分析,确定化学反应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带领学生在实验中采用先进的手段和方法改进合成工艺,并将研究成果以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实践形式进行展示和推广。再如,通过“互联网+”“创青春”“卓越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学生们能够充分了解到本领域实际生产所面临的诸多瓶颈,继而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吸引相关企业和投融资机构的关注和对接,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丰富的课程实践和实习体系建设,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把涉林专业课程教学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课堂延伸到企业,从理论延伸到实践,从而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四、涉林专业课程教学贯彻课程思政要求的实践成效
涉林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思政能够有效促进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推进和一体化建设,有利于逐步构建立德树人的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更好地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广大师生的思想里、体现在行动中,形成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并在实践中更好地落实和普及。
(一)实现了涉林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伴而行
贯彻和实施课程思政理念,能够为涉林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伴而行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促使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精细有机合成”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意识,以涉林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在授课过程中深挖思政要素,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实现了课程育人功能的最大化;在“现代林产化工”和“林产化工专论”等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将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现代林产化工”和“林产化工专论”这2门课程先后获批黑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方面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有效地改变了涉林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提高了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能力和本领。此外,黑龙江省林业工程类一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作为核心组织者,征集了全国林业工程学科课程思政课程教学案例百余个,评出全国林业工程学科课程思政课程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26项,并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首部全国林业工程学科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集,为涉林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有效借鉴。
(二)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涉林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思政有利于培养符合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生能够自觉立足岗位、立足学科和立足专业,努力充实自己,坚持从国家需求和行业需要上树立远大目标,积极投身到国家林草事业发展和建设之中。通过涉林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思政,高等林业院校的广大师生能够更加坚定林草行业发展自信和生态文明建设自信,积极把自己塑造成为国家林草建设所需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切实保障林草科技和建设队伍的稳固性和高效性。以东北林业大学林业工程学科为例,2020年获批首届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2个,16人次获首届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的荣誉称号。涉林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思政能够让教师们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认真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助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综上所述,实施课程思政就是要全面推进和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尊重专业课程基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高校、教师以及课程与课堂的育人功能,将理想信念根植于每个人的思想里和行动中,不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文化。同时,教师要根据学校、学科和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推进涉林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充分展示高等林业院校在林业行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积极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引领和社会实践层面的务实进取。
资助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委托项目——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涉林一流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JGZ2019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