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策略
2022-04-07杨彬
杨彬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我国乡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陆续出台,乡村振兴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已经在祖国大地生根发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促进乡村振兴的重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途径包括:打造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企业实践;改革完善教师评价制度[1]。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包括:厘清办学定位,精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产业链专业群建设,提升人才培养适切性;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构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平台,助推服务多样化发展[2]。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为乡村振兴带去先进理念、技术支持和优秀人才,推动乡村人民早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乡村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发展可能,高职院校也有了更大的创业建功的舞台。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精准培育人才,有利于拓宽高职大学生就业渠道。当前,在人才强农、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上,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乡村人才匮乏情况较为严重;二是一些乡村科技水平较低;三是缺乏完备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3]。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作用,能够提高乡村人才素质,促进人才强农,加快乡村振兴。高职院校应牢牢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加大改革力度,提升育人水平,多渠道整合、多方面发力,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精准培育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高职院校教师精准培育人才提供广阔舞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教师要增强工作动力,完善专业结构,丰富知识体系,努力走在乡村振兴的前列。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了实践窗口,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可以走进田间地头,走近乡村人民,亲近乡村文化,将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了实践基地,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在乡村建设学术科研基地,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学技术应用,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随着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我国乡村的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振兴战略具备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必将在高职院校教师精准培育人才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拓宽高职大学生就业渠道
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广阔空间。目前,我国农村人才现状不容乐观,具体体现在:一些农村现有人才整体素质偏低且缺口大,一些农村人才引进、培养与激励不足,一些农村人才技术推广与应用能力较弱,一些农村人才薪酬与待遇水平偏低。“双创”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乡村振兴充满激情和热情;具有从事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具有从事乡村振兴工作的技术或技能[4]。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开设相应的专业与课程,培养相关的学生,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提供符合需求的人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各项产业得到扶持与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到乡村就业创业,极大地拓宽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渠道。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也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走出去,主动服务乡村振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有:服务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推动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落实绿色发展,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坚持党的领导,助力乡村组织振兴[5]。新时代,高职院校可以送知识下乡,以知识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送科技下乡,以科技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送文化下乡,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改善乡民生活,促进乡村发展。
(一)送知识下乡,以知识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知识方面的优势,通过传播知识提升乡村振兴效率。高职院校要主动送知识尤其是现代农业知识下乡,努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市场经营意识并具备现代经营理念的农民,他们需要系统学习现代经营知识。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行“农业+”,如“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旅游”等,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利用知识的力量开阔眼界、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提升农民知识水平,转变其思想观念,努力促进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培养致富带头人,推动乡村兴旺发达。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工作,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知识培训与指导,打造高职院校与广大农民互帮互助共同体,促进乡村共同富裕。充分利用知识的力量,提升农民思想认识,发展农村多种产业,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二)送科技下乡,以科技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科技方面的优势,通过提高农村科技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科技创新作用,树立科技创新意识,制定科技创新教育计划,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创新积极性,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以科技带动乡村振兴。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引进科技手段,实行机械化耕作,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规模化生产。同时,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实用技术,大力发展农业深加工产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走好一盘大棋,实现乡村发展良性循环。坚持科技兴农,利用科技手段,大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三)送文化下乡,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文化方面的优势,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用文化涵养乡村发展。乡村要振兴,除了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文化生活也要富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文化引领作用,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文化水平,引导广大农民争做文化人。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挖掘乡村振兴文化内涵,开展乡村振兴文化研究,保护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乡村文化发扬光大。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屏障,挖掘乡村蕴藏的巨大价值。改变传统生活观念,倡导现代生活方式,坚持低碳生活,鼓励绿色消费。通过文化植入、宣传推广,发挥文化潜移默化之功,感染村民,提升思想境界,鼓励爱护生态环境行为,实现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策略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夯实内功,加快发展。新时代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策略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长效机制;转变思想观念,扩展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空间;做好精准对接,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推动资源整合,促进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换挡升级。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作用,全面参与乡村振兴各个环节,加快乡村振兴进程,推动乡村快速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长效机制
健全制度体系,建立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长效机制,扩大制度影响。在国家层面,根据乡村振兴的要求,完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为高职院校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培养更多愿意从事乡村工作的人才。在高职院校层面,根据人才培养要求,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实践基地和科研基地,鼓励高职大学生深入乡村实习和锻炼,学以致用,提高技能。高职院校要主动出击,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夯实办学基础,将课堂教学、学术研究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长效机制,产生带动作用。
(二)转变思想观念,拓展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空间
高职院校要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提高思想认识,拓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空间,全面推进工作。主动与乡村开展良性互动,推动全方位合作。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走出去,充分发挥自身知识和技术优势,建立乡村振兴大课堂,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引进来,充分挖掘乡村振兴中的闪光点和先进事迹,将乡村振兴战略引入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中,丰富教学内容,多出科研成果,提升高职院校综合实力。高职院校要拓宽思路、开阔视野,不仅要帮助乡村发展经济,还要努力促进乡村社会进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促进综合治理、文化繁荣、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精准对接,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
高职院校要做好合理有序衔接工作,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产生强大合力。高职院校要加大乡村振兴对接力度,通过“结对子”“一帮一”等方式,精准对接,提升服务效果。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利用自媒体、融媒体、视频会议等手段,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拉近沟通和交流距离,提高办事效率。根据乡村振兴工作特点,适应高职院校发展要求,引入现代学徒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要注意以下事项:参与主体多元化;管理机构科学化;培养手段多样化;教师队伍双师化;培养场所合理化;课程设置全面化;教学评价多维化[6]。搭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媒介平台,做好远程培训、远程指导、远程支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广宣传乡村农产品和风土人情,找到更多合作渠道,打开更多致富门路。
(四)整合资源,促进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换挡升级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换挡升级,实现主动创新。高职院校要发挥创新阵地作用,一方面鼓励教师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另一方面鼓励高职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积极整合各种资源,深入贯彻乡村振兴理念,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基于乡村振兴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包括:将乡村振兴理念融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完善高职院校“通识课+涉农专业课+实践课”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导师”培育;加强“政府+高职院校+农业产业园”的长期有效合作[7]。充分挖掘乡村蕴藏的宝贵资源,用现代理念进行开发,以现代思维进行经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挥资源价值,增强乡村活力,推动乡村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乡村发展。
结束语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法宝,是促进乡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职院校要走出去,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利用乡村振兴这一重要平台不断加快自身发展步伐。逐步建立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在智力支持、科技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力度。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投入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为乡村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新时代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策略,既能极大地加快我国乡村振兴进程,又能促进自身发展,实现双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