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视域下的饮食文化
——《食品文化概论》评述
2022-04-07金宁黎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区域的人们根据区域要素以及自然资源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造就了中国独一无二、丰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享受美食的精神愉悦。华夏文化绵延数千年,中国的饮食文化也经久不衰,在全球举世闻名。饮食文化是最稳定的一种文化,在理论中,以文字形式形象地记录着,储存于文学作品中或者文献典籍中,在实践中,以不同的色香味俱全的形态存在于不同区域的不同餐饮中。中国古典文学中展现的饮食文化特别鲜明,包含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方方面面。
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李文钊编著的《食品文化概论》一书,详细阐释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区域的不同食品的丰富的内涵和所蕴藏的魅力,该书共17章,不同章节之间自然衔接,第1章主要概述了食品文化、食品加工技术与文化,并简述了中华食品文化发展历程与启示。第2~17章分别阐述了稻米制品与加工;面包的起源、发展、加工以及各具特色的面包;茶的起源、发展;咖啡的起源、发展、种植、加工、饮用;大豆产品及其产业;分析了肉制品制作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肉食与现代工业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详述了乳文化、巧克力文化、调味品文化、酒文化以及快餐文化等。该书整体层次清晰,逻辑严谨,弘扬了中国饮食文化,对从中国古典文学视域下探究饮食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饮食文化的历史价值。古典文学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民国以前的文献可以作为中国古典文献的划分线,所以古典文学囊括几乎所有的传统文献。该书认为饮食文化虽然是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但其却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用语,涉及的要素比较丰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从纵向的视角探讨中国的饮食文化的价值。该书认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以文学的形态所记载的和饮食相关的文化,不但涉及到基本要素——食材,也涉及到盛装食材的器皿,食材的烹饪方式,甚至包括食用和饮用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如:中国古代名著《尚书》,其中的一篇《禹贡》,虽然是最早以描述地理为主的典籍,但其在描述“纳贡”路线时,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西周中期以前中国不同地域的物产,并且还给予了详细的说明。“民以食为天”出现在《四书五记》的《礼记》中,说明了饮食对于民众的重要性。在中国的古典神话以及一些传说中,神农教授人们如何耕种庄稼,被誉为农业之神,三国谯周《古史考》中记载“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这些人物都助推了饮食文化的进步。
该书中提到随着礼制的发展和不断完善,每一个时代的人都通过文献资料或文学,形象地将自己时代的饮食文化系统地记录下来,使后代人能通过这些文字探析并研究记录所在时代的饮食文化,及其产生的作用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价值。除了“食之道”“五谷”等词语之外,“灯红酒绿”等词语早在商代就出现在文学作品以及文献资料中。而鼎、簋等器皿标志“煮”这一烹饪方式在古代比较普遍。在古代,酒的出现以及蒸馏工艺的发明,标志着人民的饮食形态开始发生转变,是饮食文化中饮品发展的标志,因此,饮食文化开始逐步向多元化形态迈进,饮品与食物的融合有效丰富了饮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促使饮食文化更好地融合到了中华文化的这一大概念中。《易经》中提到“阴阳五行论”,在饮食文化中也有极为显著的体现,诸如在饮品方面扩展为茶文化、酒文化等。春秋时期楚国开始实施的郡县制,《论语·子张》提到的“学而优则仕”理念的应用并不断演化普及,最终产生一个以“食利”为主的阶层,社会物质享乐主义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也有所体现。
该书认为,盛装饮食的器皿演变,在古典文学中都有很好的体现,由石器时代的泥土材质的瓦罐到夏王朝、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皿,以及后来各种盛食器具的发展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密切关系,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书认为盛食器具在饮食文化中体现了价值所在,也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集体价值。
(2)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的多元化效应。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多元化的,不论是食材原料、还是烹饪方式、甚至佳肴味道都呈现了多样化,并且以一种独一无二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在饮食文化的多元化效应之下,投射出人们生活的多样性、惬意性,并将生活的“五味”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深入地展现出华夏民族的多民族性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因此,饮食文化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中国各个民族之间也不断产生文化认同,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共同进步,逐渐从单一化的“五谷杂粮”演化为不同菜系,呈现出“美味佳肴”,出现了“灯红酒绿”,各地方小吃也闻名于世。多元化饮食形态尽显。因此,该书认为,中国古典文学视域下中华饮食文化在饮食形态演绎过程中,不但呈现出了饮食的多样化,也呈现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多样化形式,饮食文化的多元化完美诠释了生活的多样化,饮食形态的多元化和生活的多样化是相辅相成的,也是“舌尖上的中国”的精髓之体现。每一种烹饪方式中都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生活哲理、中国人遵循的生存哲学。
(3)中国古典文学中饮食文化的具体体现。饮食养身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利用饮食调节身体,预防疾病,达到保健的效果。该书认为《金瓶梅》这部古典文学中就很好体现了饮食养生之道,根据四季变化,适宜安排饮食,夏季吃味酸或甘的果品、性偏寒凉的果品,秋赏菊吃蟹,冬吃羊肉。《金瓶梅》中还体现了因人而异,适度饮食的原则,著作中人物生病时,其饮食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该著作遵循以养为主,以补以及去病为辅的饮食理念,描述了很多食物祛病、滋养的功效。该书认为在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中,贾府的三餐是中华饮食文化很好的体现,描述了具有健脾益气功效,易于消化的枣泥山药糕;具有美容养颜功效,清爽低脂的豆腐皮包子;具有养血益容功效,焦香鲜嫩的烤鹿肉;其中,通过凤姐之口对“茄鲞”的烹饪程序以及吃法进行详细描述,更体现了中华饮食的精妙。《红楼梦》中饮食养生处处可见,利用清淡饮食治愈贾母吹风着凉的隐患,利用禁食两顿治疗巧姐发热,以净饿为主治愈晴雯伤寒。《红楼梦》展示的饮食文化暗藏了很多的养生、保健之道。所以,该书认为,古典文学中传递着浓厚的饮食养生思想。
饮酒文化,无酒不成席,该书研究认为古典文学中很注重对酒的描述,华夏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三国演义》这部巨著中,描述了60多次饮酒画面,每个场面情态各异,人物的精神生活、内心世界也不尽相同,发人深思。其中桃园结义所饮的酒体现了友情;王允宴请百官除董卓的酒是议事之酒;“温酒斩华雄”虽未饮酒却壮行,别有致趣;“杜康”解除曹操的忧闷,刘备东吴招亲的喜酒,关云长单刀赴会以酒行智等饮酒场面,凸显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物情感、风俗礼仪以及政治关系。唐代文学中有关酒的文学名篇也颇为丰硕,其中,李白将酒和诗相结合,纵酒而赋诗。文人墨客也在酒诗中暗含了自己的思想意识,酒诗成了其主要的情感抒发途径之一。该书认为《水浒传》这部文学巨著处处写酒,并通过饮酒揭露人物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一群为梁山好汉,一群为达官贵人,这两个不同的群体在饮酒方式、饮酒场面上各具特色。《红楼梦》中更是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酒文化,不但详细描述饮酒背景,还深入折射了饮酒背后的内涵,将书中主人公的性格、命运皆暗含在杯盏之间,宝钗生日宴的酒令暗含了贾府的没落。其中,酒器以及其涉及的礼节侧面反映了封建贵族之家的生活场面。
茶文化,该书认为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推崇茶文化。品茶养性体现的是一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所以,在古典文学中,茶文化具有重要的地位。唐朝的繁荣,促使当时的茶文化快速发展,在《全唐诗》中,有关茶文化的诗篇多达100多篇,茶与唐诗的融合,不但意境意象优美,而且也充分展示了大唐繁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宋词中,苏轼在《西江月·茶词》中体现了其独自静坐对茶中精品的感悟,也展现了其闲适生活。黄庭坚在《品令》中通过烹茶、碾茶等表达了日常生活中无法言语的情绪。明清小说中,《红楼梦》对茶文化描述比较全面、真切。人物都是品茶高手,描述了供奉、祭祀时用茶,嫁娶用茶。其中茶品、茶具代表了人物的身份和地位。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将场景设在“茶馆”中,展现了市井中的普通人的生活百态。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饮食文化展示了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丰富饮食和饮食中所蕴含的精神世界。《食品文化概论》阐释了中华饮食文化通过中国古典文学的承载向国人以及世界诠释了其价值,饮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延续性的文明传统,对研究饮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