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消费动力从哪里来?
2022-04-07王红茹
□ 王红茹
进入2022 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来自哪里?
1 月10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针对性扩大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
2021 年12 月8 日至10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促进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2021 年,我国消费活力充沛,消费升级势头不减。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8%,比上半年提高3.1 个百分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源。
但是,多地疫情散发对消费市场冲击较大。国家统计局1 月17 日发布数据显示,2021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 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速为3.9%。而在2012 年~2020 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4%。
2021 年末,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降已初露端倪。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 年11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9%,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上月回落0.2 个百分点。2021 年12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环比下降0.18%。
疫情之下,如何更好地促进消费,成为2022 年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命题。
中低收入者受疫情影响较大
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税收收入154310 亿元,同比下降2.3%。
虽然税收收入下降,但是个税等收入逆势增长。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个人所得税、印花税等税收收入增幅较大。其中,个人所得税收入11568 亿元,同比增长11.4%。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副院长厉克奥博分析了个税上涨的原因,“自疫情暴发以来,我国个人所得税快速增长,没有一个月是负数,也是唯一的‘红’税。中国缴纳个税的多是在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管和职工,工作相对稳定,收入也比较高。”
相关数据印证了厉克奥博的上述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表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9》披露了中国各个收入水平人数占比数据,中国社会目前90%的人月收入在5000 元以下;62%的人月收入在2000 元以下;月收入过万的只有7110 万人,仅占比约5%。这意味着我国只有约10%的居民月收入高于免征额5000 元,而月收入不足5000 元的群体占到了总人口的九成左右。
那么,对于占总人口九成的5000元个税免征额之下的收入群体,该如何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水平?
厉克奥博建议:“今年年初,西安和河南等诸多城市封城,为全国人民作出了贡献,建议给这些疫情暴发地区以一定的经济补偿,要补偿到个人,这样可以更好地提振消费。”
精准防疫,尽可能减少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
服务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吸纳就业的能力优于其他产业。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服务业就业占比达到46.3%,吸纳的就业人口是第二产业的1.68 倍,是第一产业的1.77 倍。2019 年,我国服务业就业占比达到47.4%,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渠道。
厉克奥博提出,应完善疫情对于消费影响的考核,“建议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建立起防疫对服务业产生影响的考核标准体系,目的是不影响消费。”
在疫情防控上,我国已经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从刚开始封一座城,到后来封一个区(县、市),再到封一个街道、一个小区,目前上海市能精准到只封一座楼的某个单元。
“我国的疫情防控已经越来越精准。接下来需要更精准一些,地方切记不能层层加码。疫情防控越精准,对消费的影响越小。”厉克奥博说。
消费已成中国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近10 年来,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体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2021 年8 月23 日在国新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规模上看,2012 年~2020 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6 万亿元增长到39.2 万亿元,大概年均增长8.4%。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除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迅猛,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进一步上升。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2018 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244852 亿元增长到469575 亿元,年均增长7.9%,高出GDP 年均增速0.9个百分点,高出第二产业1.3 个百分点。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6 年提高了6.7 个百分点,2015年超过50%,2018 年达到52.2%,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近两年,服务业发展依然行驶在“快车道”。2019 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3.9%,2020 年这一比值达54.5%。
回顾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近年来,经济结构从投资和出口驱动转向更多以消费驱动。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2019 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0%左右,消费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但是,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60%的平均贡献率,和发达经济体70%、80%的水平相比,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表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当务之急是完善消费政策,改进消费环境,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以及开拓更多的消费增长点。”
促消费政策不断加码
近期,中央多次提及促进和扩大消费。2021 年12 月6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步入2022 年,1 月10 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针对性扩大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
中央近期屡次提及“消费”,背后有何深意?
“我理解主要原因是消费受疫情影响增速放缓。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两年平均增长3.9%来看,消费落后于经济增长,消费增速面临比较大的压力。中央积极布局各项促消费政策,以稳定消费支出,也在情理之中。”厉克奥博说。
面对当前消费需求增长放缓的挑战,近期,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多部门密集部署促消费举措。
1 月14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提出10 个方面的工作举措,以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动实现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
10 个方面的工作举措为:一是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满足居民节日消费需求;二是打造线上节庆消费提质升级版;三是有效拓展县域乡村消费;四是乘势而上扩大居民冰雪消费;五是大力提升文旅休闲服务供给;六是进一步激发智慧零售新活力;七是积极发展绿色消费;八是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九是落实好中小微企业纾困政策;十是全力保障困难群众等群体基本生活消费。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宁吉喆近日表示,制约消费和投资的因素较多,国内需求依然不足。他强调,2022 年,必须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1 月10 日,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中国消费者协会等部门共同开启了“2022 全国网上年货节”。这既是春节保供应促消费的具体举措,也是顺应群众消费需求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的重要着力点。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2022 年,要创新方式、开拓思路,推出更多新招、实招,增强消费信心,激发消费活力。同时,要落实促进共同富裕的要求,补齐城乡流通短板,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消费升级。
随着有关部门2022 年促消费整体安排启动,促消费的重点领域也逐渐明晰。宁吉喆提出,2022 年在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方面,要推动汽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巩固和扩大基础性消费、升级类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扩大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培育壮大智慧零售、数字文化、智慧旅游等消费新业态。
商务部提出,将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加快新型消费发展作为重点,要补齐城乡流通短板,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促进消费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冯俏彬分析说,2022 年的工作基调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中央明确要求各个部门、各个地方都要出台一些有利于稳增长、稳消费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一定程度上能够稳住消费回暖势头。
学者看好2022 年消费增速
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相继出台并逐步落地,2022 年的消费增速将达到多少引发关注。
冯俏彬预计将增长5%左右,“5%目标已经很低了,这也是必须要稳住的。我们要按照5%左右这个目标去努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预计消费增速将保持在6%左右,理由是:虽然疫情使传统消费型服务业受到影响,但是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国家统计局1 月17 日发布的2021 年中国经济数据显示,2021 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7.2%、12.1%;此外,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9.8%、18.8%。该学者认为这些发展情况足以支撑2022 年实现6%左右的消费增长。
厉克奥博的估计更为乐观,2022年消费增速将保持在6%~7%,主要源于以下3 个方面:
首先疫情防控今年会比去年做得更好,“因为冬奥会之后,尤其到了夏天,病毒传播相对减少,有利于消费恢复”。
其次是产业链将有较大改善。“尤其是2021 年制约我国汽车消费的因素,比如芯片问题能够一定程度得到缓解。”
最后是前两年被压抑的衣物住房出行等可选消费,2022 年需求有望稳定并恢复正常,“这也将进一步促使消费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