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三”有缘 平生频遇(三)
——九秩岁月,在党七十四年,同文化相伴而行

2022-04-06张武明

群文天地 2022年4期
关键词:青海文化

张武明

十、三结合振兴剧种 一方针构建平弦

1962 年年底,我接到组织调令去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主持工作。那时有一句流行语叫作“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作为党员干部欣然服从。1963 年元月,我告别了工作10 多年的省京剧团,一心投入到平弦戏的建设与发展之中。由于平弦戏与京剧都属于戏剧相邻的艺术范畴,又早在1958年于西宁南山寺兴办平弦戏学员班至1961 年正式成立省平弦实验剧团期间,都得到了京剧团的支持,先后调入多位有一定能力的演员、乐手从事教学工作。因此,我对平弦实验剧团的情况已有大体了解。到团后,我有一个明显感觉,就是平弦戏学员学习实践演出的《狸猫换太子》等剧曾引起轰动,受到了西宁观众的欢迎,售票情况良好,但总是学、演传统或历史故事戏,从长远角度看不符合地方戏的发展规律与创建新地方剧种的初衷,这种现状必须得以改变。按照地方戏应具有地方特点、地域民俗风貌的客观要求,我当即抓了这样两项工作。一是狠抓了剧目创作与改编,以好戏带动剧种发展使好演员脱颖而出。明确要求平弦戏创作要以青海人民的现实生活素材为重点,为青海人民树碑立传。遂组织张博文等3 位作者去我省湟源县小高陵大队深入生活,历时3 个多月。同时,我自己也创作了平弦现代戏《孙成业一家》,民间传说故事戏《宝刀与珊瑚串》以及平弦小戏《一百斤燕麦》等。后来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看了这出小戏,曾评价说比《送肥记》(注:当时全国公认的好戏)不差。为了丰富演出剧目,团里还移植演出了吕剧《丰收之后》,“花儿”剧《向阳川》等省外成功剧目,这些现代戏剧目的演出,对平弦戏的发展对演员、演奏员舞台表现能力的提高大为有益。二是组织平弦戏广泛演出,让平弦人到人民群众中“接地气”。我曾多次与演职人员一起下乡演出,其时,在我省各农业县都留下了平弦团的足迹。尤其到湟中县小南川和互助土族自治县沙塘川的全川演出中,为行动方便又减少群众负担,我们将服装道具装在架子车上,徒步逐村演出,与群众真正做到了“四同”。通过演出与近距离接触,青海农区的人民群众看到了自己喜欢的家乡戏,又接触到了热情的平弦人,非常满意,十分高兴。演职人员也进一步感受到搞好平弦戏的光荣与责任感,表示要努力加速平弦戏的完善成熟,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随着对本团情况的了解,根据演员大都需继续培养提高,剧种发展需加强学术理论研究,剧队尚需多演出的现状,我认为应有一个整体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引导全团上下为之共同奋斗。经深入思考,我提出了教学、研究、演出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三结合”指导思想。另外,我认为一个新剧种的发展成形,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必须遵循一个清晰正确的方针。我最初提出的方针是“立足本土、植根民间、博采众长、融化提炼、独具一格、日臻完善”。后来提炼成为四句:“立足本土、植根民间、博采众长、独具一格”。这些建团指导思想与发展方针,业经多年实践证明是正确有效的,至今仍发挥着积极作用。

十一、三方面参政议政 受委派接待嘉宾

1993 年元月,我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海省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并任科教文委副主任,这是一件值得记述的事。作为省政协的新兵,我一方面努力适应新岗位、新工作,同时也对省政协的过往与工作要求细心的学习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对省政协在中共青海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两面旗帜,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为维护和发展青海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促进改革开放,推动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以及政协自身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有了进一步了解。充分感受到政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而大大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也逐渐懂得了怎样开展工作的方向与方法。我决心在政协组织的领导安排下,从3 个方面尽心竭力,参政议政,做一个有作为的合格委员。

我首先坚持作到了如期出席政协召开的各类会议这一参政议政的基础要求。在我任委员及专委会副主任的这一届5 年过程中除去1993 年3 月我带领省杂技团远赴非洲10国演出而未能出席省政协七届第一次全会外,我如期出席了其余4 次全委会,并在全会时段列席了省人大的相关会议,听取时任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省计委主任与财政厅厅长的专项报告。平时,我也一次不误地出席了科教文委会议、年终总结、部署来年工作的例会以及每年召开的主任联席会议。在这些会议中,不仅认真聆听,多数情况下还作了笔记,重点阅读,反复思考。讨论时积极发言。在全委会上我曾有两次发言机会,均因时间关系改为书面发言。由于多次参加会议,随时能够倾听中央、省委的声音,感受时代发展的步伐,使我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向前。

第二个方面是省政协始终聚焦新青海建设大局,持续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问题,组织各种形式的视察与调研,为顶层设计提供决策根据,或为对口协商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这是政协参政议政整个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在省政协和科教文委的统一组织安排下,从1994 年元月3 日正式宣布我卸任原省文化厅党政职务开始,于当月12 日就以视察组副组长的身份对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与收费情况展开视察,先后去了西宁十三中、十四中、西宁教委、省民院、省教育厅作深入了解,最后形成书面调查报告。从此,我多次参加了不同内容的视察与调研活动。有笔记可查的就有:州县文化市场、全省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海东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关于加强药品管理;西宁地区(包括大通县)、海北州、海东三县的基础教育;对西宁地区不规范使用汉字问题、西宁地区文化市场、困难企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西宁、大通、黄南州义务教育和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海北州、格尔木市精神文明建设等主题的视察与调查。做到了既听主管机关的整体情况汇报,又深入基层实地细心考察核实。比如乡镇企业情况调查,我们就到了许多乡、村办企业进行了解。再如基础教育情况调研,去了不少边远村办小学考察。因此能够掌握真实情况。在整个视察、调查过程中要求每位调查成员都要作笔记,每完成一次调研后都进行座谈总结,形成调研报告。大多数报告都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严肃客观地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

第三个方面就是书写提案。由于提案工作是政协组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重要方面,是委员行使民主权利、对党和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有效方式。所以省政协历来都非常重视这一工作。不仅历次全委会必有一位主管副主席作“提案工作报告”,还有常设机构——“提案委员会”管理这项工作。在我任委员的5 年中,就我较为熟悉,经常思考的文化艺术、科技事业、文化生态、文化市场、精神文明建设等如何进一步加强,如何实现更大发展问题,潜心研究曾生成一些建议雏形。这些建议后来大都写入本文提到的多项视察调研“报告”、一些提案和两次大会书面发言之中。在我提交的提案中,1996 年1 月30 日的一份值得记述,标题为《关于对青海湖生态立法保护的建议》,原文是:“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达4500 平方公里。它对广大地域的生态影响和自身的独特美,是海内外早已熟知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青海湖的生态发展状况令人担忧,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蒸发大于注入,环湖植被破坏,周边基本建设和渔业捕捞失衡等。这些问题,如不从现在引起注意,到一定历史时期,势必出现不可挽回的局面。为了使青海湖的生态保持平衡,制止人为破坏,建议就此制定专门法律条款,依法治湖、保湖。”由于这一提案首先提出了“依法治湖、保湖”,受到了省政协领导与专家的重视,当时即被评为优秀提案,并给予了奖励。

在我任省政协委员、科教文委副主任期间,除参政议政外,我还参与了部分政协行政事务工作,其中记忆清晰,值得提及的是1995 年6 月,全国政协科教文卫委派赴青海的文化视察组的接待工作。视察组成员有王济夫(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科教委常务副主任,原文化部副部长)、刘炳森(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丁聪(时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于洋(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北影演员剧团团长)、梁从诫(时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为此,省政协组成了由省政府办公厅、省公安厅、原省文化厅、原省卫生厅等单位人员参加的接待组。这个组指定由我负责,全程陪同。

视察组于同年6 月20 日到达西宁,受到了时任省政协副主席李希竑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欢迎。视察组及双方工作人员均下榻青海宾馆五楼。6 月21 日上午举行汇报会,由我主持并向视察组介绍了我省省情。时任原省文化厅副厅长冯国寅、省广电厅副厅长旦正才让分别汇报了全省群众文化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要求建议。当天下午,视察组视察了原省电影译制厂、省博物馆、省群艺馆等单位和东关清真大寺。这些部门事先都得到了通知,作了充分准备,做到了有问有答,听看结合的视察要求。6月22 日至26 日,又用5 天时间视察部分州、县重点文化项目及相关单位。先后去了当时的湟中县塔尔寺和县文化馆、图书馆、总寨文化站;龙羊峡水库、青海湖、倒淌河文化站;海南州恰卜恰镇文化单位;黄南州群艺馆、图书馆、热贡艺术馆、藏剧团、吾屯寺,热贡艺术著名老艺人久美尼玛家;乐都县瞿昙寺等地进行视察。视察组无不受到所到之地相关单位的热烈欢迎,向视察组汇报工作情况更是严肃认真。

6 月27 日在省政协二楼接待室召开座谈会,听取视察组意见。时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茂嘉、省政协常务副主席班玛丹增、省政府办公厅贾副主任、原省文化厅副厅长冯国寅等出席。我介绍了视察的基本情况。视察组每位成员都发了言,归纳起来:一是认为青海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要稳定西藏必先稳定青海,似乎有些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要多作工作,以期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青海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重要部分如热贡艺术、民族民间文化、藏戏等应积极设法走出去。三是文化是精神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上下都要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四是文化滑坡是全国性现象,青海表现更甚,主要问题是经费困难。多数馆站几年未能购进新书。有的文化站、电影院被卖掉。青海应增加经费支持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当晚,在时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宦觉才郎的陪同下,田成平省长亲切接见了视察组全体成员,对他们圆满完成对青海的视察任务予以肯定。

6 月28 日上午8 时10 分,视察组乘火车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关单位领导车站送别。就此,我们接待组圆满完成了接待任务,获得好评。此次全国政协视察组的视察对我省文化事业工作是一次很好的促进,因而值得记述。

十二、曾任三刊主编,自撰百篇文稿

我在从事党政工作的同时,先后担任过3 个刊物的主编。我一直认为办好一个刊物,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时代发展以及宣传青海文化艺术工作有着重要作用,所以组织安排我兼职刊物主编我从未拒绝。1988 年初,在厅务中我还分管着文物工作、兼任省考古学会会长。我感到如果能有一个专业刊物,对全省文物考古工作者互通信息、交流经验、推进工作开展会大有好处。这个建议得到了有关领导和文物界的认可。经过筹备,1988 年3 月,《青海文物》(内部资料)创刊号向全省发行,我为该刊首任主编。时至今日,33 年过去了,《青海文物》仍遵循其办刊宗旨,坚持发刊,对我省文物考古事业持续发挥着积极作用。我担任主编的第二个刊物,是大家都很熟悉、多次获奖的《群文天地》杂志。1990 年8 月1 日,厅党组会议决定由我担任《青海群众艺术》刊物主编。经过思考论证,为加强刊物的学术性,我提出改刊名为《群文天地》。这一建议获得各方面的认可。为此,重新增订、调整了办刊宗旨和编委会。在当年11 月10 日召开的第一次编委会上,我提出了以下工作要点:“一、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办刊宗旨;二、办出自身特点,即青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并把特点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雅俗共赏;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每期一次编前会,实行三级审稿制度;四、培养建立一支作者队伍,支持尊重老作家,热情培养新作者”。就这样,《群文天地》以季刊形式,于1991 年初与全省读者会面。该刊自创办以来,在各位同仁的努力下,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以颂党为民做总揽,以先进文化为指南,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由我担任主编的第三个刊物是属于民间学术研究性质的“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会”会刊。1992 年初,中共青海省委原书记、副书记赵海峰、马万里提议成立“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会”,时任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云峰具体推动操办。组织安排我担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和会刊《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内部资料)的主编。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会的理事、会员几乎囊括了西宁地区人文科学专家、学者、教授,他们都是《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的撰稿人、支持者,有着很高的资质、学术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该会刊截止2004 年(因经费困难停刊)共出版18 期,刊发论文180 万字。其内容从中华源头文化到历史文化;从昆仑神话到民族宗教文化;从地域文化到民俗文化;从旅游文化到文化人物;从专题文化到打造文化品牌……涉及面广又重点突出,既有高度又有深度,说研究成果累累,绝非过誉。这些成果,对我们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进我省文化发展、文化民生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办刊过程与组织学术研究是我离休前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自己也对我省文化发展建设问题,有过一些新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别人未曾提到的观点与措施。

在我离休后陆续撰写发表的百篇文稿,已于2018 年由青海民族出版社以《夕照文踪》为书名结集出版,其中就有多篇文章、决策参考、剧本等受到省领导的表扬肯定,或被报刊转载收录。先后有3 件作品受到了青海省最高领导机关的奖励。1959 年3 月,由于我第一个将藏族人民的现实生活搬上了京剧舞台,成功创作了现代京剧剧本《绿原红旗》,中共青海省委隆重召开干部大会进行表彰,颁发了奖状与奖品。时任青海省委书记高峰参加大会。1997 年11 月20 日,政协青海省七届委员会将我所写的提案《关于青海湖生态保护立法的建议》评为“优秀提案”,进行大会表彰,颁发证书与奖金。时任省委副书记姚湘成、副省长喇秉礼和省政协多位领导出席大会。2009 年7 月30 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召开表彰大会,我撰写的纪实电视文学剧本《最后的部落》获颁青海省第六届文学艺术创作奖证书与奖金。

十三、三访圣地敬先烈,增强党性铸忠心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党历史,继承先烈遗志,增强党性,净化灵魂,在组织支持安排下,我曾先后去过井冈山、西柏坡、延安等革命圣地学习考察。第一次是由省委党校支持,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组织部分理事组成学习考察组于1997 年10 月24 日抵达井冈山参观,了解井冈山革命历史全貌。先后去著名的黄洋界、大井、小井、茨坪旧居等地参观学习。对于工农红军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毛泽东同志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留下了深刻记忆。这次我们还顺路去了韶山毛主席故居及南昌“八一”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第二次是2009 年6 月下旬,参加青海省文联考察团,到毛泽东主席名言“到北京赶考去”出发地之西柏坡学习考察。西柏坡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在这里,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了著名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也是在这里,党中央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著名的两个“务必”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考察团全体人员在河北省文联同志的陪同下,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深入的学习思考,决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贯彻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在为人民服务的大考场上交出满意答卷。在此次考察中,还有一个插曲值得记述,我们在参观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五大书记铜铸像过程中,不知道何时被记者拍了照片,被刊登在第二天的《人民日报》上。这张彩色照片,其配图文字大意是说为纪念“七一”,广大干部群众纷纷来到西柏坡参观学习。对这一意外惊喜我感到十分高兴,真是叫巧遇难得。第三次是去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2010 年5 月16 日至26 日,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组织学习考察团,由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格桑多杰任团长。经由西安去延安,途中参观了壮观的壶口瀑布,回程时拜祭了黄帝陵。在西安市期间,原青海省委书记、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原青海省委副书记蔡竹林分别接见了我们。这次去延安考察学习,收获颇丰,启发很大。对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都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于人民至上、人民高于一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十四、三个“称号”获嘉奖 不忘初心践誓言

此生我有许多的回顾话题,最为自豪者之一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作为在党的培养教育支持下成长起来的党员干部,无论在职或离休,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党组织都给予关注与肯定。特别值得记述的是先后授予我3 个“称号”。1993 年3 月28 日,由青海省职工自学成才考评委员会授予我“青海省职工自学成才者”荣誉称号,我有了名副其实的大学同等学历。第二个是2011 年6月17 日,由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青海省老干部局授予我“全省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称号。第三个是2012 年5 月23 日,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我“青海省有突出贡献老文艺家”荣誉称号。2021 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活动中,我又获颁“光荣在党50 年”纪念章。对于这些称号和荣誉,我感到十分荣幸,对组织和领导们的关心关爱深表谢意。不过此时我的心情可借用一句古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来表达。我并不认为我的工作结果已经完全符合这样的荣誉,而是把这种荣誉看作是推进和鞭策。入党74 年来,我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的新成果,取得的新胜利。这些伟大胜利,都源于党中央英明领导,广大共产党员对党绝对忠诚,对党的事业尽职尽责,为了人民的利益团结奋斗,不怕牺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人民至上的思想理念,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政策法规。对于优秀共产党员,党中央还有更高的要求,党员自身也有着非同一般的自觉性。多年来,我们曾经认真学习过的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尕布龙等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虽然我已年届高龄,但我仍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再接再厉,做事著文,进一步维护党的领导,宣传党的主张,坚持党性原则,把《党章》规定的党员八项义务努力落到实处。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这篇与“三”有缘的文稿:“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到底”。

(全文完)

猜你喜欢

青海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大美青海
谁远谁近?
青海颂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青海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