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22-04-06主持人张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郭沫若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法家郭沫若史学

主持人 张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郭沫若在历史研究中作出了一系列举世公认的开创性成就的同时,他的许多学术观点也引发了较大规模的争鸣与讨论,他的历史学研究为时人和后人留下了诸多值得继续探索的研究空间、有待继续拓展的研究领域、需要继续讨论和进一步辨析的学术问题。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开创者,郭沫若等马克思主义史家运用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相结合所进行的学术研究本身就是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郭沫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无论是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发展阶段及社会性质等宏观性问题的判断,还是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奴隶制、封建制、先秦诸子思想、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等涉及史学理论、史学思想层面的问题的认识,抑或是对新旧史料中具体记载的释读,既有着“例示研究古史的一条大道”(张荫麟)、“为新史学开其先路的功绩”(嵇文甫)、“开辟新途径的功劳”(《大公报》书评)的学术意义,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每多草率粗躁的地方”“在材料的鉴别上每每沿用旧说,没有把时代性划分清楚,因而便夹杂了许多错误而且混沌”“轻率地提出了好些错误的结论”(郭沫若)的问题。郭沫若对于古代社会和古文字等方面的研究,目的是“就中国的思想,中国的社会,中国的历史,来考验辩证唯物论的适应度”,处于“草创时期”研究阶段,由于材料的缺乏以及其他主客观环境所限,他的研究中存在着不成熟的观点或错误的论断是十分正常的现象。然而,对郭沫若史学的批评,缘于各种原因,并非完全基于学术层面,如顾颉刚曾说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在所谓‘社会史论战’中,反受到许多意外的不当的攻击”,又如曾有知名学者撰文指责郭沫若《十批判书》抄袭了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这些充斥着非学术因素的贬斥或攻击,有些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销声匿迹,有些则经识者的辨析而澄清真相,也还有一些混乱认识仍在坊间流传。

同时,从学术层面而言,郭沫若史学中的那些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郭沫若史学中仍然存在着的那些“错误而且混沌”的观点,同样需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展现郭沫若史学的学术影响力,真正明确郭沫若史学的学术价值,真正在继承郭老学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因此之故,本栏目刊发的这两篇以探析郭沫若史学中存在的争议问题并在郭老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阐发的文章,就显得很有意义了。《从“人情”观看慎到的思想构成——兼评郭沫若论慎到的法家思想》陈述了作者对慎到的思想构成的基本看法:既有脱胎于道家的痕迹,也有创立法家理论学说的贡献,而其中所包含的浓郁儒家思想成分也不应被忽略;郭沫若的慎到是一个“真正的法家”“严格意义上的法家”的判断并不准确,他低估了儒家学说对慎到思想的明显影响。《郭沫若的“井田制”研究及其价值》在较为全面地考察了郭沫若论证的“井田制”表现形式、“井田制”土地所有制性质和“井田制”劳动组织方式的基础上,认为将郭沫若“井田制”验之商周社会面临诸多理论与现实困境,存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传世典籍记载的僵化理解和机械整合等弊病,此外,作者也指出,郭沫若用唯物史观对“井田制”所作的系统阐释之举仍有其历史价值,将其置于学术史的序列中可以看出是“代表了叙述史学迈向分析史学的里程碑”。郭沫若的诸子学研究和“井田制”研究都曾引发争议和讨论,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对郭沫若的观点作了学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有明显的启发性。

以史料为基础,深入学术语境对郭沫若史学观点作出实事求是的研究并提出作者的见解,都是本刊所欢迎的,也是郭沫若研究所应该坚持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法家郭沫若史学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郭沫若佚诗一首
小小书法家
反七步诗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