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班幼儿科学区环境的创设

2022-04-06张瑜芬

幸福家庭 2022年22期
关键词:教师应创设科学

■文/张瑜芬

为科学地开展各类课程,幼儿园应将有限的园区环境划分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区域,借助游戏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升幼儿素养。区角环境,即幼儿园按照使用功能的差异科学设置不同区域,幼儿可以在不同区域内接受相应的能力训练、知识教育,比如科学区、语言区、美工区是最为常见的三类区角。教师应利用科学区为幼儿创设科学实践、科学探索、科学实验的自由活动环境,以不断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一、创设大班幼儿科学区环境的价值

(一)有助于大班幼儿习惯的养成

1.帮助幼儿养成细致观察、主动实践的习惯。科学观察、科学操作是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方式,然而大班幼儿的年龄一般在5~6岁,这一年龄段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这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富有趣味的科学素材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全身心投入科学探索。例如,幼儿园种植的绿化植物会因四季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可以以植物观察为主题,开展科学探索活动。色彩鲜艳的植物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科学探索中留心生活,自主探寻生活中的自然元素,进而养成细致观察、主动实践的习惯。

2.帮助幼儿养成及时记录、反复验证的习惯。科学探索离不开对科学现象的如实记录、反复推敲。以植物观察实验为例,教师应要求幼儿以文字、图画形式记录每日观察植物的变化,包括叶子颜色、形态的变化,花朵颜色、形态的变化等。根据一周、一个月的观察数据,幼儿能够明白阳光、空气、水在植物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此外,及时记录有助于磨炼幼儿的耐心,反复验证有助于培养幼儿细心的品质,进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3.帮助幼儿养成大胆提问、勇于质疑的习惯。科学发现本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牛顿因为落地的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泡澡时发现了浮力原理、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证实了“同一高度下不同质量的物体会同时落地”的理论,这些人们口口相传、耳熟能详的故事均能证明质疑精神的重要价值。就实践而言,教师在科学区环境中给予幼儿自主思考、大胆提问的机会,有助于幼儿养成提问和质疑的习惯,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4.帮助幼儿养成合作互助、乐于分享的习惯。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多数科学活动并非幼儿可以独立完成的,因而分组合作在科学区活动中极为常见。合作互助一方面能帮助幼儿学习他人长处、增进彼此感情,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教师可以安排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制作一口纸质大锅。幼儿在合作互助中既可以发表自身见解,也可以倾听他人建议,他们能够因实验成功而获得更强的成就感、满足感, 从而逐渐养成合作互助、乐于分享的习惯。

(二)有助于大班幼儿能力的提高

1.帮助幼儿树立集体意识。人类是群居性、社会性动物,个体成长、生活终究离不开社会这一大环境。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体验集体生活的地方,幼儿在园内不仅要学习各类知识、参与各类活动,还要和其他幼儿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因此,集体意识对幼儿成长而言极为重要。科学活动离不开幼儿的相互合作、集思广益,幼儿通过小组合作能够进一步增强集体意识。

2.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大班幼儿应具备一定的独立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科学区中以植物生长类比人类成长,引导幼儿直观地认识生命。另一方面,科学活动有助于增强幼儿的 肢体协调能力、启发幼儿的大脑思维。

3.帮助幼儿确立规则意识。规则是保障游戏顺利开展、规范幼儿游戏行为的前提。教师在科学区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设置一定的规则,以确保幼儿在科学实验中正确操作,让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中感受科学活动的魅力,逐渐树立规则意识, 更好地适应团队规则,融入集体生活。

二、创设大班幼儿科学区环境的要点

(一)环境创设要点

1.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目前大班幼儿年龄一般为5~6岁,他们的实践能力有限,游戏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幼儿配合度、参与度不高,因此,教师在创设游戏环境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水平,合理调整科学设施、科学道具、科学游戏的难度。以电力实验为例,通过实验,幼儿发现将电线插入柠檬中可点亮微小灯泡。在实验开展前,有的幼儿就在科普读物中了解到,柠檬内的酸性物质与金属片发生了变化,但也有部分幼儿并不知晓这些知识。如何平衡实验难度、导入实验环节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2.应符合幼儿的兴趣需求。幼儿是区域游戏的主要参与者,幼儿的兴趣是环境创设的重要切入点。幼儿的性别差异会对活动设计产生影响,比如,男生更愿意参与各类实验及道具制作活动,女生则在科学观察和科学记录方面更具优势。对此,教师可按性别比例划分不同小组,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需求。

(二)材料选择要点

1.应具备目的性和针对性。材料是科学活动开展的基础,科学探索、科学实验等活动均离不开材料的支持。大班幼儿的想象力及创新力较为活跃,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堆砌活动材料,幼儿在面对材料时则无从下手,因此,科学区材料应同时具备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应按照游戏目的有选择地提供材料,给予幼儿自主实践的空间。以植物种植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种子、花盆、泥土、花铲等物品,循序渐进地指导幼儿学习相关的自然知识。在成功栽种植物后,教师还应鼓励幼儿实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由此提升幼儿的科 学素养。

2.应具备层次性和渐进性。尽管幼儿在园的成长路径大致相似,但在特定发展阶段可能会作出不同选择。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具备层次性和渐进性的材料。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提供多样的游戏材料,最大程度地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例如,为了帮助幼儿理解重量的概念,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先通过双手掂量物品重量,再借助电子秤、磅秤等专业设备称量物品并得出具体数值。教师可以分发苹果、西瓜、积木、花瓶等不同物品给学生,指导幼儿完成估量、称重、比对等环节任务,以此提高幼儿的探索能力、动手能力。

3.应具备开放性和安全性。材料选择的开放性意味着活动素材无需明确的用途规定,举例而言,在花瓶制作活动中,无论是泥土、硬纸板,还是回收的玻璃瓶、塑料盒,幼儿都可利用它们进行加工、创造。开放性材料还能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教师应鼓励幼儿积极开展自主探索活动。此外,教师应重视材料的安全性,所用材料应是安全环保、无毒无害的,以保证幼儿在科学区的安全。

三、创设大班幼儿科学区环境的实践

(一)创设特定情境,激发探究意愿

特定的活动情境能带给幼儿身临其境般的参与感,也有助于教师降低科学教学难度。教师应遵循以生为本、寓教于乐的原则,从幼儿视角出发来观察世界、探索世界、理解世界,以此激发幼儿的探究意愿,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例如,春夏之际多雨,雨后晴空常会出现彩虹。教师可以围绕雨后彩虹情境开展活动,向幼儿展示自然界中的彩虹图片或彩虹视频,以此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或是带领幼儿参与彩虹生成实验,在实验中讲解“光的漫反射”“光谱”等知识。在知识拓展环节,教师也可以询问幼儿“彩虹的色彩分布是怎么样的?”“会不会出现不同色彩分布的彩虹?”“会不会出现不同形状的彩虹?”等,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科学素养。

(二)优化活动环境,鼓励幼儿实践

幼儿的观察视角与教师截然不同,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在幼儿眼中可能是别样画面。对此,教师不应苛责幼儿,而应结合幼儿的话语进一步启发其思维。教师应放低姿态与幼儿平等对话,尽可能营造活跃的环境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幼儿分为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分发给每组成员同等数量的花种,要求每组幼儿承担播种、浇水、晒太阳等各项任务,并记录种植过程。一个月后,教师可以集中展示各小组的种植成果,给予幼儿经验分享、实践交流的机会。

(三)增强师幼互动,建立活动自信

教师只有放低姿态,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对待幼儿、思考游戏内容,才能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作为区域活动的引导者与支持者,应科学衔接教学关系、师幼关系,以此促进科学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例如,水杯是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常用物品,它有塑料、玻璃、陶瓷等不同材质,但无论是哪种材质的水杯,在长时间盛装茶水、饮料后,杯中均会留下黄黑色污渍。教师可以以此为主题设计科学探究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分享去除污渍的方法,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去污技巧,并对幼儿的发言加以归纳、总结。总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区域环境、教学道具,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合作探索,真正实现在“学中做,做中学”,帮助幼儿建立活动自信,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质。

猜你喜欢

教师应创设科学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科学拔牙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