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挖掘的中国光伏产业政策分析与发展研究
2022-04-06许建峰曹庆仁
许建峰 曹庆仁
(1.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2.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0 引言
中国的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历经20多年发展,已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主导优势,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光伏产品制造国及出口国。在全球光伏去补贴化将成为常态背景下,在产业链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驱动下,2020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4820万千瓦,同比增长81.7%;光伏平均利用小时数1160小时,平均弃光率2%,均与2019年基本持平[1]。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中国光伏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国外疫情的蔓延严重影响了光伏产品的出口,即便如此,随着国际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企业技术不断创新,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我国光伏出口增速也稳步提升,据《盖锡咨询-产业链出口报告分析》,2020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量达到81GW,同比增长17%。
1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历程及政策研究现状
1.1 发展历程
中国幅员辽阔,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有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年辐射量在5000MJ/m2以上。从微观产业分析角度来看,根据光伏新兴产业政策热点的变化以及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政策,其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2-5](见图1)。
(1)起步阶段(2007年之前)。主要依赖于科学知识的积累。早在1996年9月,联合国提出“光明工程”,中国在2000年前后相继实施了送电到乡、光明工程等项目,主要通过发展风电、光电等能新能源技术,来解决农村或偏远地区的用电难问题;2003年无锡尚德、英利等组件厂相继投产,标志着中国光伏组件生产企业诞生;2004年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1 MWp光伏电站建成发电,标志着国内首个兆瓦级光伏电站正式并网发电。2006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但由于太阳能发电成本较高,大部分太阳能产品销往国外,这也为太阳能电池产业打开国内市场带来实质性帮助,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产业建立阶段(2007-2010年)。主要依赖于技术研究和开发。这一阶段是中国光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逐步建立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占据中国光伏龙头企业主要收入来源的欧洲市场开始萎缩。然而国内的光伏发电项目快速走向市场化,占比由2006年的5.1%增加至2010年底的80%,同时光伏发电相关的产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中国光伏发电的巨大作用与重要地位逐步显现。
(3)产业调整阶段(2011-2013年)。主要依赖于市场需求、技术应用和商业化。这一阶段是中国光伏的爆发式回升期,也是产业剧烈调整期。2011年上半年,受资本逐利影响大量资本进入光伏产业造成产能扩张,而到了下半年,欧债危机爆发,欧洲国家降低光伏产业补贴力度,导致欧美的光伏市场环境急剧恶化;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正式立案;次年欧盟也开始了对中国光伏电池的反倾销调查。这一切直接导致了严重依赖出口的光伏产业陷入困境,大量企业停产倒闭,导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停滞开始衰退。随着光伏发电项目实施标杆上网电价,分布式光伏项目补贴模式也由容量补贴转向电量补贴,多数光伏企业也抓住国内市场发展机遇。
(4)规模管理阶段(2014-2018年)。主要依赖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这一阶段实行“限规模、限指标、降补贴”的政策调整,促进了“两型推动”商业模式向以互联网为手段、以服务为导向的商业模式转变。自2014年起,通过实行光伏补贴退坡和标杆电价等新政策,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光伏发电年度指导规模管理,有效解决补贴缺口和弃光等问题。2016年11月《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光伏发电要以分布式为主,随着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与并网时间的挂钩,分布式光伏也逐步在农村贫困地区得到开发应用。与此同时,我国政府愈加注重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加强光伏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应用,逐步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特色的产业技术体系,通过实施“光伏领跑者计划”,促进光伏行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从而光伏产业逐渐进入回暖期。
(5)蓬勃发展阶段(2019年以后)。主要依赖市场需求和政策调控。2019年,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由补贴推动向平价推动的转变。受调控政策的影响,我国光伏应用市场有所下滑,但中国光伏龙头企业凭借着多晶硅技术及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通过调结构扩大产业规模,通过引技术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增产能提升出口总量,光伏产业链中各环节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中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在全球占比分别提升至69.0%、93.7%、77.7%和69.2%,实现出口额、出口量“双升”,新增和累计光伏装机容量持续保持全球第一。
1.2 中国光伏产业政策研究现状
专家学者对中国光伏产业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文本解读与发展、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政策实施效果及有效性、政策评价和绩效评估、发达国家光伏产业政策分析与借鉴、财税政策激励等方面。主要研究手段或方法主要集中在基于Tobit模型、三阶段SBM模型、状态空间模型、钻石模型、博弈论、政策工具、SCP范式及技术路线图等。
光伏产业政策文本解读与发展研究。刘爱东[6](2014)在解读国务院出台的发展光伏产业“国六条”等一系列政策战略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多元化技术创新为导向的中国光伏产业国内市场驱动“两型”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及产业系统;李玥[7](2020)从政策类型、效力级别、发布部门等10个维度对2013-2019年各省及直辖市颁布的光伏产业政策进行量化,对政策效果进行了整体评估,分析“光伏产业政策与光伏产业发展水平”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
光伏产业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研究。朱乃平(2013)[8]通过对我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现状分析,指出我国光伏发电存在价格问题,并提出建立健全我国光伏发电产业政策及价格体系的对策建议;许静[9](2012)在讨论制度协调的内涵与分类基础上,中国光伏产业政策体系的构建提出建议。
光伏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及有效性研究。朱贺[10](2018)通过分析将 2012 年设定为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突变点,以政策突变点为虚拟变量加入模型,比较模型在变量加入前后的不同结果来评价政策的效果;叶飞洋[11](2016)选取 A 股光伏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事件研究法考察政策出台前后相关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检验国家光伏产业扶持性政策的效果,并用相应的行业数据做了进行实证。
光伏产业政策评价和绩效评估研究。于立宏[12](2012)针对我国光伏产业现有政策存在的缺陷,构建了一个基于产业链平衡发展的政策体系,以产业链上下游政策之间满足兼容性的要求为原则提出了政策调整的建议;赵江浩[13](2016)从增长率、弃光率、投入产出等要求对我国光伏产业进行了绩效评价,分析讨论了我国光伏产业绩效与扶持政策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了在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时应该从光伏产业的整个产业链视角出发的观点。
发达国家光伏产业政策分析与借鉴研究。张川[14](2015)通过对美国的光伏产业扶持政策进行归类、汇总和分析 ,发现其贷款补贴、税收激励、产业扶持、吸引风险投资者等政策措施值得我国学习;朱震宇[15](2010)梳理了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现有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对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启示进行了探索。
光伏产业财税、价格等激励政策研究。傅沂[16](2014)分析了我国光伏产业财政补贴政策存在的事前补贴、一刀切、缺乏创新激励和缺乏事后监督等突出问题,通过运用演化博弈的分析工具分别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我国光伏产业财政补贴政策转型的政策建议;张颂[17](2014)以金太阳示范工程的成败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太阳能可替代性三大目标的财税政策建议及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国务院及各部委门户网站、索比光伏网、百度等搜索引擎收集公开发布的光伏产业相关数据资料和政策文件,基本原则[18]是:①选取文本的政策类型包括办法、报告、法律、方案、公告、规范、规划、计划、通知、意见等文件;②选取部委级别(含)以上部门发布的国家层面的光伏产业政策;③选取与光伏产业紧密联系的政策文本;④日期区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通过梳理中国光伏产业政策的发布时间、发布部门、政策类型和形式,共筛选出包括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等20多个机构颁布的318条光伏产业政策,以此构建我国光伏产业政策文本数据库作为研究对象,其政策形式分布如表1所示,各年度政策分布数量如图2所示。
表1 2000-2020年中国光伏产业政策形式分布
图2 2000-2020年公开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政策情况
2.2 研究方法
选用基于中国光伏产业政策文本挖掘的方法,该方法的应用在对光伏产业政策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为设置研究主题的主观性,使得评价更加客观,目前已有相关专家学者运用。李玥[7](2020)检索整理出2013-2019年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颁布的412项光伏产业政策,通过中文分词、去停用词等文本挖掘技术进行数据的清洗,光伏产业政策文件进行量化评价。袁见[19](2014年)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进行收集和汇总,基于61份政策文本从以布时间角度、颁发部门角度和作用环节进行统计。杨伟[20](2015年)针对2005-2014年中79份有关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国家层面政策,按照政策文本的形式、颁布时间、制定主体以及涉及领域4个维度进行量化分析。曾婧婧[21](2014)对中国自2006-2013年48份宏观太阳能产业政策文本,按照文本形式、政策年度、政策主体、政策内容 4 个分析维度进行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并探讨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深入剖析中国太阳能产业宏观扶持的特点。
以上专家学者主要对政策文本挖掘后得到的分词结果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鲜有文献真正对政策文本本身进行的研究,对政策特征、演化逻辑进行客观分析,以此作为基础对产业形势与政策导向进行探究,从而有效弥补了政策文本研究聚焦程度不够、不足的现象。
3 中国光伏产业政策分析
中国光伏产业政策内容分析主要包括政策关键词提取和分析,政策演化过程中各个阶段政策热点和聚类主题分析。
3.1 政策关键词及分析
由于关键词能正确反映出政策文件中的核心内容、关键要点和政策力度,因而首先进行分词处理和关键词提取,对于光伏产业政策研究相关的核心词语加入自定义词库,同时剔除与研究主题无关的词,减少无关词语的影响,本研究运用Text Mining软件中的TF-IDF算法功能,实现按降序方式对关键词进行排序,从而对排名前30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TF-IDF[22],全称为Term Frequency - 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即“词频-逆文本频率”,是一种基于词袋模型(Bag of Word)的关键词抽取方法,该算法用一种统计学的方法来衡量一个词语在文本中的重要程度[23]。
TF指文本中的词频,是单个文本中各个词的出现频率统计,公式为:
(1)
其中,tf指词语x在文档中出现有次数,doc_length指文档长度。
IDF指一个词在所有文本中出现的频率,是衡量一个词语的普遍重要性,包含词语的文档数量越少表明词语越有代表性,其公式为:
(2)
其中,N代表语料库中文本的总数,而N(x)代表语料库中包含词x的文本总数。考虑到某一个生僻词在语料库中没有,也就是N(x)为零的情况,经平滑处理后的公式为:
(3)
则TF-IDF值可表示为:
TF-IDF(X)=TF(X)*IDF(X)
(4)
考虑到政策文本研究需要,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等专有名词加入到分词词典中进行分词,将“关于、十分、必要”等对分析结果也无太大意义词语加入停用词词表;这样词云图中醒目地表示出每个词频率,其大小代表了词频;在网络可视化网中结点表示的是事物,弧的粗细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弧越粗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越紧密[7]。通过词语的醒目程度以及各词语之间弧的粗细程度更加直观地反映政策文本中涉及内容的轻重程度,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中国光伏产业政策词云图
图4 中国光伏产业政策网络可视化图
3.2 阶段政策演化过程
基于单个年份政策热点的比较很难系统发现中国光伏产业政策演化的过程,根据上述产业发展的五个阶段将政策进行分析(见图5),以模块化结果为依据生成网络图体现各阶段性政策热点,其中节点的大小反映了政策关键词的重要程度。
图5 中国光伏产业各阶段政策数量
从光伏政策文件出台的数量看,在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之前新能源相关政策数量较少,之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规划、办法、通知;从光伏政策文件出台的领域看,由于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开发成本相对较低、技术较为成熟、应用范围相对较广,政策重点关注风、光新能源发电;分阶段来看,前期政策基本主要集中在风力发电方面,随着光伏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光伏产业政策数量增长迅猛,后期光伏发电政策接连出台,2014-2018年共出台各类政策150条。
3.2.1 起步阶段(2007年之前)
该阶段是中国光伏产业萌芽时期,一系列的激励政策旨在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逐步建立健全光伏发电市场机制。“示范项目”“新能源”“专项资金”“建筑节能”“价格补贴”等成为本阶段政策热点关键词(见图6),充分体现了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重要抓手,对光伏产业发展的鼓励引导与出口导向,光伏在建筑领域和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起初,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实施“送电到乡”工程,推进离网光伏电站、风光互补电站等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和利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我国的产业政策转向政府扶持、激励和规范市场的阶段,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协助筹集资金、提供土地支持、用电补贴、建筑节能、光伏示范项目立项建设等方面,同时利用国外的市场、先进制造技术和资金不断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随着无锡尚德成功私有化并在美国上市,2007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国。
图6 起步阶段中国光伏产业政策密度可视化图和词云图
3.2.2 产业建立阶段(2007-2010年)
本阶段是光伏产业结构的首度调整期和爆发式回升期,通过政策的调控促进了光伏产业体系不断健全,产业结构逐步完善。“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示范项目”“金太阳”“开发利用”“民用建筑”“财政补助”“民间资本”等成为本阶段政策热点关键词(如图7),充分体现国家对通过调整产业发展路径,抑制产业的盲目扩张、重复建设的现象,强化光伏与节能建筑的结合,促进太阳能光伏的开发和应用。2007年9月《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政策也多为出口导向,刺激了光伏企业的发展;虽然雪灾、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一定程序了影响了光伏产业发展速度,但扶持政策连续性促进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趋于成熟。一方面国内产业的盲目扩张、重复建设倾向;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出口量严重下滑,从而导致产能明显过剩,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却发展缓慢,产业发展停滞现象。因此,该阶段我国光伏产业政策旨在调整产业发展路径,继续实施光伏产业激励政策,并逐步启动国内光伏应用市场,通过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的方式,积极金太阳示范工程实施,促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推动光伏发电技术进步,同时不断探索光伏发电由离网型向并网型转变。尤其2010 年光伏产业被国务院确定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光伏产业开始了爆发式的发展。
图7 产业建立阶段中国光伏产业政策密度可视化图和词云图
3.2.3 产业调整阶段(2011-2013年)
本阶段为光产业剧烈调整期,“光伏发电” “分布式”“技术标准”“行业规范” “质量监管”“转型升级电网企业” “优先上网”等成为本阶段政策热点关键词(见图8),充分体现光伏的价格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分布式光伏应用。2011年对非招标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全国统一的标杆上网电价,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规范太阳能光伏发电价格管理,有利于促进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由于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仍未从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中走出来,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光伏双反事件”导致国内光伏企业纷纷面临破产危机,部分企业无奈选择破产重组,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国家及时调整相关政策,一是调整积极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质量监测,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光伏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积极开拓分布式光伏应用市场,推动光伏应用重心由集中式光伏电站向用户侧分布式电源转移;三是优化电价补贴机制,引入竞争性要素,合理调减光伏电站上网电价和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标准,对前期“金太阳”等示范工程资金补助的清算,强化分布式光伏上网电价补贴。
图8 产业调整阶段中国光伏产业政策密度可视化图和词云图
3.2.4 规模管理阶段(2014-2018年)
本阶段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落后产能退出市场,促进光伏产业整体技术升级,是中国光伏市场多元化发展阶段。“电力体制改革”“电力交易”“价格机制”“领跑者计划”“光伏扶贫”等成为本阶段政策热点关键词(见图9),充分体现光伏产业政策的着力点的转变,更加注重市场化进程,光伏产业的智能化、信息化。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机构相继打出了支持和规范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组合拳,出台了系列政策性文件,涉及产业技术创新、财政税收减免与补贴、新产品研发与制造、价格补贴、应用市场管理与环境建设、土地资源管理等产业发展的各个相关方面。加强自主创新,推进光伏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智慧能源发展,优化光估产业发展路径;加快市场化进程,提升光伏消纳能力;促进“光伏+应用”,推动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光伏产业发展的互补配套政策环境。在政策的助推下,我国光伏产业逐渐回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光伏组件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增强。随着“531 新政”的实施,上网电价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补贴进一步下调,平价上网成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趋势。
图9 规模管理阶段中国光伏产业政策密度可视化图和词云图
3.2.5 蓬勃发展阶段(2019年至今)
本阶段中国光伏产业实现由补贴推动向平价上网转变,是光伏产业的蓬勃发展阶段。“光伏扶贫”“平价上网”“消纳”“光伏补贴”等成为本阶段政策热点关键词(见图10),充分体现了光伏平价时代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新目标、新动能和新趋势。根据光伏产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发展规律,我国相关政策也由以往的补贴驱动不断向平价优先、补贴退坡转变,由规模化管理向市场化机制调节转变,也正式启动平价上网项目和低价上网试点项目建设。从总体思路上来看,由财政部等三部委及有关部门联合施策,财政部门负责定补贴额度、价格部门负责定价格上限、能源部门负责定竞争规则、企业负责定补贴强度、市场负责定建设规模、电网负责定消纳能力,通过多方协同促进光伏发电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竞争性配置确定能够获得补贴的项目业主、电价补贴和总体规模;从政策的执行效果来看,既保证了光伏发电建设总体规模又有力降低了补贴强度;在补贴兑付流程方面,凡是合条件的存量项目均纳入补贴清单。尽管在政策调整下,整体光伏市场有所下滑,我国光伏仍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光伏产业实现出口额、出口量“双升”,出口额创下“双反”以来的新高。
图10 蓬勃发展阶段中国光伏产业政策密度可视化图和词云图
4 中国光伏产业政策发展研究
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放缓,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的境遇,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新能源行业迅速发展,光伏成为其中最受瞩目的能源。纵观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制定的产业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产业政策仍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强化政策引导,做好产业规划和利用。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中国光伏产业市场渐趋成熟的环境下,逐步实现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但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产业链上下游不协调、电力消纳不充分、电力交易不成熟等问题。因而在光伏产业要逐步夯实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立足于光伏产业的历史发展规律做好长远规划,调动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实现产业政策转型;立足我国推进竞争中立以及公平竞争审查的时代背景,合理划分政府权力边界,认清行业特性,根据光伏产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竞争政策,实现我国光伏产业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24]。
(2)鼓励科技创新,增强竞争性优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21年财政支出重点方面: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虽然中国光伏产业上游材料短缺,下游市场利润低的“两头在外”的困境已经摆脱,但出口依赖的问题一定时期内还长期存在,为促进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靠控制产能和调整内需,另一方面要制定激励政策,加强自主创新,光伏企业加大研发中心投入和建设,加强技术创新的联合攻关,加强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培养光伏技术尖端人才。
(3)完善激励政策,助力产业均衡发展。中国的光伏产业虽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产业结构失衡现象逐步显现。2020年,光伏消纳能力较为薄弱的西北地区弃光率降至4.8%,同比降低1.1个百分点。光伏市场供需失衡、存在“产能过剩”“弃光限电”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产业政策未能根据市场的发展及时调整,跨区域现货交易将成为现实,更多的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前未能充分论证地区负荷水平,市场消纳能力有限,也就是电站建设与配套电网的建设和改造不协调。因而,对于光伏产业发展激励路径从补贴生产、制造环节逐渐转向消费市场的开发,从对光伏产品生产的补贴转向对生产要素的补贴,关键是加强研发力量的投入,使我国光伏产业得到均衡发展。
(4)落实碳中和目标,加快绿色能源转型发展。太阳光伏是新型清洁能源,但实际上追踪其产业的碳足迹路径,其上游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能耗,主要是对煤电方面的消耗;光伏发电的碳排放回收期同样会加大光伏产业治理碳排放的经济成本。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们推动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加快完善市场激励型碳减排政策,建立与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25],健全市场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电源结构和布局优化,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推动全社会节能提效。具体可以从直接政策和间接政策两方面加以落实,直接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或征收碳税等举措加强对光伏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扶持,间接政策旨在通过培育应用市场,扩大产业规模,增强光伏企业进行低碳化升级的实力。同时加快出台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的政策文件,拓宽光伏发展空间。
5 结语
在快速发展的产业链状况以及技术提升的驱动下,在全面平价上网和补贴逐步弱化的趋势下,需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在技术、规模、资金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主动扩产抢占市场;建立产业政策调控机制,促进企业发展更贴合市场竞争,加速行业格局变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有针对性地解决产业结构失衡、弃光限电等一些相对比较突出问题[26]。“双碳”目标下,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也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这也预示着光伏产业作为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将发挥其持续性、清洁性和无地域限制等突出优势,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