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变性浆细胞肿瘤21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2022-04-06李志文史倩芸吴鸿雁陈洁宇樊祥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浆细胞母细胞探针

郑 重,李志文,史倩芸,何 璐,吴鸿雁,陈洁宇,樊祥山

浆细胞肿瘤(plasma cell neoplasms, PCN)是指由生成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肿瘤,通常会在血液和(或)尿液中检测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其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主要分为浆细胞骨髓瘤(plasma cell myeloma, PCM)、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bone, SPCB)、骨外浆细胞瘤(extraosseous plasmacytoma, EPC)、免疫球蛋白沉积病、POEMS综合征和重链病等,以前三者更为常见[1-3]。间变性浆细胞肿瘤(anaplastic plasma cell tumors, APCN)是指PCN内出现显著多形性/异型性的肿瘤细胞,细胞核增大且偏位,呈巨核或多核;同时增殖指数明显增高[4-5]。APCN较少见,国内仅见数篇报道[6-8],且APCN相对于普通PCN表现出更为激进的生物学行为和更差的预后[1-2]。本文现收集21例APCN,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和预后等特征,旨在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对APCN的认识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2013年5月~2021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1例APCN。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26~92岁,平均63岁。所有患者均行电话随访。

1.2 方法患者均行肿瘤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均经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制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病理检测。其中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两步法,一抗CD20、CD79a、CD138、CD38、MUM1、κ、λ和Ki-67等,试剂均购自Dako公司。EBER原位杂交选用荧光素标记的EBV编码的小mRNA探针,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具体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基因检测采用FISH法,使用的探针包括IgH断裂探针、1q21扩增探针、RB1缺失探针、p53突变探针、MYC断裂探针等,试剂盒购自广州安必平公司,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21例APCN中,13例行血清学检查,其中有9例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14例行骨髓活检:显示9例出现浆细胞异常增生。12例单发病变主要位于鼻腔鼻咽部(6例),颅骨、胫骨、胸骨、椎骨、睾丸和乳腺各有1例。另有9例表现为全身多发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软组织发病部位多样,包括颈背部、枕部、乳腺等(表1)。

表1 21例APC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2.2 病理特征肿瘤细胞呈弥漫片状分布,细胞大小不一,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嗜碱性;细胞核偏位或呈分叶状,可见多形性核、奇异型核和多核细胞,染色质呈粗大的团块状,核仁明显,可见Dutcher小体;核分裂象易见。此外,所有病例至少在局部区域可见成熟性浆细胞瘤组织学形态,即瘤细胞胞质嗜双色性,核偏位,可见核周空晕(图1~3)。

图1 肿瘤呈弥漫片状分布,细胞大小不一,多形性明显,可见多核及巨核细胞,染色质呈粗块状 图2 巨核细胞核偏位,可见Dutcher小体(箭头),周围见较多成熟性浆细胞瘤形态的肿瘤细胞 图3 肿瘤细胞核可见1个或多个核仁,核分裂象易见(箭头) 图4 肿瘤细胞呈CD138胞膜弥漫阳性,EnVision法 图5 肿瘤细胞呈轻链限制性,κ为弥漫阳性(A),λ为阴性(B),EnVision法 图6 肿瘤细胞EBER弥漫阳性,原位杂交

2.3 免疫表型和EB病毒检测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38、CD138(图4)和MUM1均弥漫阳性;12例CD79a阳性,CD20均阴性。19例呈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其中κ链11例,λ链8例(图5)。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为20%~80%,多大于50%。21例APCN均行EBER原位杂交检测,其中3例单发性鼻腔病变为弥漫阳性,其余均为阴性(表1,图6)。

2.4 分子病理学改变7例患者行分子病理检查,均见IgH基因重排和1q21扩增;另有4例RB1基因缺失,3例p53突变,1例MYC基因断裂。

2.5 病理诊断综合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和病理学改变,11例最终诊断为间变性PCM;8例诊断为间变性EPC;2例诊断为间变性SPCB(表1)。

2.6 治疗与预后11例间变性PCM主要采用联合化疗,另有2例分别行放疗和中医治疗;8例间变性EPC主要为手术治疗,1例伴有手术后放疗;2例SPCB采用放疗和化疗各1例。12例患者获得随访资料,6例死亡(5例为间变性PCM),2例复发(均为间变性PCM),4例无瘤存活。

3 讨论

PCN根据其肿瘤细胞形态分为成熟性、未成熟性和间变性等组织学类型[9],其中非成熟性PCN与高危疾病显著相关[10]。APCN是PCN的少见亚型,表现出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和多形性,部分呈浆母细胞形态。这些特征与成熟性PCN形态学差异较大,仅从形态学上较难直接诊断,需结合临床及免疫表型等特征进行综合诊断。

3.1 临床特征APCN最常见的类型为间变性PCM[4-8],其临床表现为多发性溶骨性病变伴血液和(或)尿液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骨髓活检可见浆细胞异常增生。有报道认为APCN多发生于年轻患者[5],但根据文献[6-8,11-12]和本研究回顾分析显示,中老年男性更容易发病。间变性PCM多数为成熟性PCM进展而来[6-8,11],本组间变性PCM均为多发性骨质破坏继发软组织肿块,并有1例(例21)曾在14年前诊断为PCM,支持上述观点。除了PCM之外,在SPCB和EPC中也可以出现间变性特征,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鼻腔鼻咽部,本组其中1例也是成熟性形态进展而来(例1,6个月前诊断为EPC)。

3.2 病理特征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呈弥漫片状分布,细胞大小不一,呈显著多形性;胞质嗜碱性,核周空晕不明显;细胞核偏位或呈分叶状,可见多核和奇异型核;染色质呈粗大的团块状,并可见Dutcher小体,部分可出现破骨样巨细胞[4]。此外,肿瘤内均可出现成熟性PCN的组织学形态,此为APCN的重要诊断线索。免疫表型上,APCN与成熟性PCN类似,CD38和CD138均弥漫阳性,CD20阴性,免疫球蛋白呈轻链限制性,但CD79a表达有所下降。APCN中Ki-67增殖指数明显高于成熟性PCN[13],其中伴髓外受累的间变性PCM多数Ki-67增殖指数大于50%,间变性SPCB和EPC相对较低,但也均大于20%。分子遗传学研究显示APCN经常出现1q21扩增[14]、p53缺失、RB1缺失和(或)13号染色体异常[15]。本组均可见IgH基因重排和1q21扩增,部分出现RB1基因缺失和p53基因突变,这说明APCN具有较为一致的分子遗传学改变。此外,本组有1例APCN出现了MYC基因断裂,这种继发性MYC易位在PCN中常与疾病进展和更差的预后相关[16]。

3.3 APCN与EB病毒传统观点认为PCN与EB病毒感染无关,这也是缺乏成熟性形态的PCN与浆母细胞性淋巴瘤等鉴别的重要依据[7-8]。然而,最近研究表明,少数PCN可以出现EB病毒感染,其中EPC比PCM更为常见[17-20],同时EB病毒阳性的PCN通常与非成熟性细胞形态和高增殖指数相关[20]。本组有3例APCN中EBER阳性,均为EPC且位于鼻腔鼻窦部位,Ki-67增殖指数为20%~60%,相比于间变性PCM稍低。提示EB病毒感染可能更容易出现在黏膜相关部位。

3.4 鉴别诊断APCN由于其非典型明显,与经典PCN的组织学形态差异较大,需与一些具有多形性组织学形态的肿瘤相鉴别。(1)浆母细胞性淋巴瘤:该肿瘤具有高侵袭性,形态学显示浆母细胞分化,与APCN存在一定程度重叠,但浆母细胞性淋巴瘤多数与HIV免疫缺陷相关并出现EB病毒感染,同时Ki-67增殖指数非常高(常>90%)且缺乏典型浆细胞分化形态,可与APCN鉴别。然而,国内人群中浆母细胞性淋巴瘤与HIV和EB病毒的相关性较低[21],此时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肿瘤增殖指数和是否出现典型浆细胞瘤或大B细胞淋巴瘤的形态学特征等进行鉴别。实在难以鉴别时,可以作出“浆母细胞性肿瘤,特征介于浆母细胞性淋巴瘤和间变性浆细胞瘤之间”的描述性诊断[1-2]。(2)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伴浆样分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和起源于HHV8相关性多中心Castleman病的大B细胞淋巴瘤:这些淋巴瘤细胞常为免疫母细胞和浆母细胞形态,免疫表型与APCN类似,但均有各自的典型特点。ALK阳性的大B细胞淋巴瘤ALK蛋白特征性表达;伴浆样分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CD20弥漫阳性;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多位于体腔且HHV8阳性;起源于HHV8相关性多中心Castleman病的大B细胞淋巴瘤会出现Castleman病的背景并且HHV8阳性。(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等:这两类属于低级别肿瘤,出现高级别转化时需与间变性EPC鉴别。边缘区淋巴瘤一般会出现CD20阳性B细胞群;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除了CD20阳性细胞巢外还具有特征性的MYD88 L265P突变,可与间变性EPC鉴别。本组3例EBER阳性的间变性EPC在切片中未见明确CD20阳性的单核样细胞,分子检测未出现MYD88 L265P突变,增殖指数相对较低,并可见典型浆细胞瘤分化的区域,故最终诊断为APCN。(4)转移性低分化癌、黑色素瘤、精原细胞瘤等:这些肿瘤细胞与APCN类似可出现间变性特征,但均有特征性的免疫表型。低分化癌肿瘤细胞表达多种上皮标志物如CK、CK5/6、CK8/18等;黑色素瘤表达黑色素标记如HMB45、S-100等;精原细胞瘤PLAP、OCT3/4等阳性。

3.5 治疗及预测不同类型PCN的治疗方法有所差异,PCM主要采用联合化疗,而SPCB和EPC则以局部放疗为主。APCN的预后较差,本组获得随访资料的8例间变性PCM中有5例在诊断后2年内死亡,2例出现复发或转移;而4例间变性SPCB和EPC中1例死亡,另3例情况良好,无进展,可能提示间变性PCM的预后更差。

综上所述,APCN罕见,其临床表现多样,形态学上具有明显非典型、与成熟性PCN差异较大、少数与EB病毒感染相关,需与多种肿瘤进行鉴别。APCN的治疗主要采用联合化疗或放疗,但预后较差,需要引起临床和病理医师的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浆细胞母细胞探针
软骨母细胞瘤样骨肉瘤穿刺标本免疫组化H3F3B、IMP3、Clusterin 联合H3F3B 基因突变检测的意义
分泌IgA和IgG的浆细胞在家兔鼻腔中的分布特征
骨髓涂片联合活组织检查浆细胞数量对浆细胞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儿童浆细胞瘤并发EBV感染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相关分析
胶质母细胞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微刺激术联合子宫内膜浆细胞检查对IVF-ET患者妊娠结局影响
这种恶性肿瘤,3岁以下是高发期
荧光探针在游离肼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通过接触测试来提高探针痕迹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