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咸宁市食品产业发展为例
2022-04-06赖建东定光平
赖建东,定光平
(1.湖北科技学院 鄂南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咸宁 437100;2.湖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一、研究背景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产业是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经历了传统食品生产到工业时代生产的快速发展,现已经进入了营养化、科技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1]。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作为我国最大的“民生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咸宁市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位置,素有“湖北南大门”“武汉后花园”之称,区位优势显著,境内气候温和湿润,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土壤肥沃,适宜大多数作物生长,有“茶叶之乡”“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的美誉[2]。近些年,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战略,咸宁市紧扣省政府“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的主题,谋划实施“一城引领、三带协同、三篇文章”的“133”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咸宁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本土特色资源,加强特色小镇建设,强化特色产品品牌打造,推出了“咸宁桂花糕”“羊楼洞砖茶”“嘉鱼鱼圆”“通城麦市干子”“崇阳柠蜜”“崇阳众望麻花”“通山大畈麻饼”“通山包坨”等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历史底蕴的特色食品,风味特征明显,有些兼具“食医同源”的保健功效,群众认可度高,消费市场广阔。随着我国传统食品生产向工业化、现代化生产转变的进程加快,咸宁市食品产业存在的生产机械化程度低、产品标准程度低、市场监管较弱、品牌效应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凸显,因此对国内外食品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咸宁市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度讨论,加强与农业、文旅产业、健康产业等融合,提出优化咸宁市食品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对策,以此助推咸宁市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二、国内外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各国人民饮食观念、饮食对象及加工方法差异较大,在食物加工及消费过程中衍生出独特的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成饮食文化,所发生的自然科学与社会学问题集合、探究,逐渐演变为食品科学[3]。全球食品产业经历了从传统农耕时代家庭式生产、工业化时代大批量生产到现代化时代科技创新的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全球食品产业发展迅猛,2019年全球食品产业市场规模超过93.7万亿元,同比增长大约6.2%,增速较快。
发达国家食品行业的显著发展特点是高加工率、高附加值。依靠高新尖科技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尤其是先进的加工工艺和优良的机械设备作支撑,发达国家将70%以上(有的高达92%)的食品原料加工成质量优良、品类齐全、数量充足的即食产品(中国仅为20%-30%),高加工率带来了高附加值,发达国家的食品工业产值可达其工业总产值的10%以上(最高接近18%),与基础的农业总产值比值可达1.6-2.4[4~6]。利用不断革新的新原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发达国家拥有完整的食品机械行业工业体系,产品品种齐全,多达3000多种,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且产品质量可靠、稳定、规范化、通用化、系列化程度都较高,具备低耗能、低损耗、低残留等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原料,实现效益最大化。(见表1)
表1 部分发达国家食品发展现状与特点
食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后发展迅猛(表2),已成长为全球食品工业总产值第一大国和第一大食品消费市场[4]。我国食品产业目前仍以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以及烟草加工业为主,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多种农产品总量居世界第一,出口规模越来越大,“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制品”等2019年出口额为20.7亿元[10],初级加工比重占比较高达60%。随着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居民对美味多元、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美好饮食需求日益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成为必然趋势,食品多样化、休闲化的趋势非常明显。我国食品产业未来的任务由供给保障、食品安全保障逐步提升到食品可持续供给与营养健康保障的更高层面,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的应用成为发展必然。
表2 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历程和转型策略[4]、[11](1949-2019年)
我国食品工业正处在健康转型的渐进过程中,需要迫切提升现有食品的健康内涵,发展以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为根基,以科学为基础,以食品为载体,应用具有天然、健康特征的功能物质和原料,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的食品。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在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转型上取得一定成效,可供借鉴(表3)。
表3 部分省市特色食品产业转型发展策略
三、咸宁市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些年咸宁市做大做强以饮料食品、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高新区产业园,积极推进“1+6”农业示范区建设,食品饮料产业已成为咸宁市支柱产业。
1.坚实的产业基础
2020年咸宁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8.61亿元,粮食作物稳产丰收,经济作物和水产稳产增收。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目标,九宫山茶叶有限公司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赤壁青砖茶、黄袍山油茶入围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茶叶、桂花、蔬菜等特产资源丰富,“三品一标”达449个,赤壁市、咸安区荣获2019中国茶业百强县。做实杨畈农高区,创建现代农业发展样板。统筹推进“三带”建设,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4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0亿元;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成86.4公里示范段。
引进了红牛、安利、今麦郎、黄鹤楼酒业等大型食品饮料加工企业,谋划好“一瓶水”产业,打造世界饮料之都。2019年“一瓶水”产业链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1.46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的40%,实现税11.5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的70%,带动就业2055人[17]。此外,向阳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成都金源鸿餐饮集团有限公司大健康食品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咸宁通城也形成了以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和百丈潭酒业、湖北新三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食品饮料产业。食品产业集群化初见规模。
2.饮食文化丰富悠久
咸宁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地域特色明显,以本地特色食材为原料,传承历史悠久的非遗制作技艺,保留了一批风味独特、有影响力的传统美食,如宝塔肉、“火烧赤壁”、神仙“两头乌”等特色传统菜肴40余种,羊楼洞砖茶、咸宁桂花、赤壁水竹笋干、赤壁猕猴桃、通山板栗等特色食品资源60余种[2]。以咸宁特产资源为原料开发传统美食、食品饮料、包装、文创产品等大有可为,可有效的推动咸宁产业结构优化,通过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实现供给侧改革,提升食品产业附加值,促进三产融合,可有效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
3.存在问题
目前咸宁食品产业发展仍存在较多突出问题:
(1)优势特色资源挖掘不充分。规模有限,文化内涵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食没有较好地传承与发扬,部分特色美食制作技艺已经失传。
(2)产业基础较为薄弱,集群效应差。食品产业仍以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主,生产加工仍以散户为主,企业生产规模不大,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比较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产品加工水平较低,产业链延伸不够,项目资金投入不足,集约效应无法显现。
(3)品牌意识弱,缺乏名优品牌。大部分企业仅是靠生产、购销相对集中以及量多、价低获得生存,真正靠质量、品牌获得发展机会的较少,品牌联动效应差。
(4)缺少足够的金融支持。食品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技术研发,而产值利润又制约了财政投入比例,加大了对投资的需求。目前在咸投资的食品企业发展稳定,但缺乏突破,招商引资难度更大。
(5)产业结构和布局仍需优化。以第一产业的农副产品为主,食品高新科技投入应用较少,总量所占比例偏小,基于食品产业融入旅游产业、服务业的第三产业仍处于起始阶段,产业跨界融合度差,未形成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产品标准化可溯源系统还未建立。
(6)市场规模小,营销难度大。咸宁本地城区人口较少,消费力不足,且外来食品占较大市场份额。营销方式陈旧,品牌知名度低。
(7)组织管理体系与技术落后。生产主体组织管理不善,技术人才缺乏,政产学研联动仍需加强。
鉴于此,立足于咸宁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和基础,充分挖掘特色食品资源,发挥文化底蕴优势,借鉴国内地方食品产业发展成熟成功经验,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产学研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核心理念,提出以下对策供参考。
四、咸宁市食品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1.明确主导产业,健全产业体系
依据自身特色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明确茶叶、水果、蔬菜、花卉等优势产业的主体发展地位。打造以赤壁(青(米)砖茶)、咸安(名优绿茶)、通城(出口精制茶)、崇阳(特种绿茶)和通山(高山红茶、乌龙茶)的“一县一特”布局为核心的茶产业为咸宁食品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嘉鱼蔬菜、咸安桂花、通山水果等为重要基础的“一核多极”产业模式。大力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制定培育计划和培养体系,对食品企业给予政策倾斜,特别是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型发展(如羊楼洞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九宫山茶业有限公司等),发挥其模范标杆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和散户提升产品档次和标准。健全现代食品产业体系,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制作、包装销售、服务等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支持传统食品产业升级换代。
2.改善传统工艺,研发创新食品
咸宁本土传统食品种类多、风味足且富有文化内涵,但多数保留手工和小作坊式生产状态,保留着原始制作工艺,生产标准不统一,口感、口味相差较大,部分传统美食已经失传。因此要大力恢复和推广传统美食,收集和传承咸宁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饮食文化和鄂南文化结合,讲好咸宁美食故事,撰写《咸宁美食》,并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大力推介宣传。如通山包坨与刘伯温的故事、咸安宝塔肉与嫁娶婚俗的故事等。
传统食品企业规模小、加工条件差,质量安全问题复杂。要引入政府、社会协同治理的理念,既要保障传统美食的精髓,又要保障食品安全。制定传统食品原料、加工、配方、包装和销售等各环节的产品标准、卫生标准、质量标准、检测标准等系列标准,推进传统食品工业化和标准化,扩大产业规模。
在传统食品挖掘和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可以将传统美食文化与地域文化、人文历史、宗教文化等结合,开发古瑶族食品、历史名人食品、清真食品等颇具特色的美食,且能细分消费市场,开发食品市场新领域。也可以将咸宁美食与其他特产结合开发,如用青砖茶茶汤烹饪咸宁宝塔肉,用楠竹、苎麻等特产制作食品包装。同时要在传统美食的制作技艺、保存、包装、运输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将传统美食制作成携带便捷、保质期长、食用方便且风味十足的“超市产品”,便于推广。
面对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咸宁市食品产业还应加强功能性食品、高端食品、创意食品的开发,丰富产品类别。与文化、旅游等跨界融合,开发文创产品,延伸产品产业链。
3.加强品牌建设,拓展营销渠道
利用特色资源刨出来的名牌产品是地域经济的标志,也是获得消费者信赖的通行证,更是实现特色产业规模化的必然选择。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能提升成宁食品产业竞争力。如在茶叶品牌建设方面,要重点打造“赤壁青砖茶”这一公共品牌,辐射带动“九井峰”“汀泗川玉”“温泉毫峰” “瑶红”等精品名牌集群建设;在水果品牌建设方面,要利用特色资源,重点打造“赤壁猕猴桃”“慈口蜜桔”品牌;在蔬菜品牌建设方面,要主打“嘉鱼蔬菜”和崇阳“瑞发”竹笋。在本土名菜品牌上,要推广神仙“两头乌”、白水畈萝卜烧五花肉、素炒紫甘蓝(珍湖藕带)、野藕龙骨汤、通山包坨、贺胜土鸡汤、雷竹笋炒腊肉、黄精排骨汤、簰洲鱼圆、咸宁胖头鱼等为代表的特色菜肴。
创新营销手段,线下以适应用户需求的产品,优越条件吸引餐馆、超市等实体进行产品陈列和推荐,线上以短视频、直播、通讯软件推送等常用新兴媒体拍摄形式多样的美食节目进行宣传,做好营销维护,收集反馈信息进行完善。增加体验式营销比重,以美食节、厨艺大赛、全民饮茶、食品科技节等休闲活动推介,并通过现场展出、制作、品尝、私人定制等形式吸引消费者消费和传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原料供给、订单销售、售后服务等功能,建立消费者与企业、市场的紧密联系。
打造特色饮食文化街,培养食品制作、饮食烹饪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设特色餐饮场所,并进行人才培训,让“家家都有招牌菜,家家都有特色菜”,与咸宁温泉旅游联合,建设康养饮食特色文化。
4.深化“三产”融合,延伸产业价值
加强食品产业与农业、工业、旅游业、金融业等产业的融合,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吸引其他行业参与服务,如高新制造、旅游、电子商务、文创行业等,所有的其他行业围绕食品做文章谋发展,从而形成一种以食品产业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体系形成,充分开发利用咸宁食品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如深度开发养生产品,利用“茶叶”“温泉”“桂花”“苎麻”“楠竹”等特色资源,丰富咸宁健康养生产业内涵,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打造一批特色田园综合体,塑造咸宁华中“养生福地”,将咸宁食品产业、农业、旅游业、健康产业紧密结合。此外,应积极推进咸宁食品精深加工,开发以茶叶、桂花、蔬菜、中药材为原料提取的功能成分相关食品。
5.依托高校平台,进行技术创新
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依托,政府牵头成立“咸宁食品研究院”,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开展食品技术培训、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项目,并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和高校与科研院所进行创新人才对接和技术成果转化。
依托食品产业集群,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校企协同育人,依托“咸宁食品研究院”努力把咸宁高校、科研单位的学科、知识、人才、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转化为服务食品产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如湖北科技学院学科门类齐全,医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都能融入到食品产业升档升级中来。通过实施“校内外双师”制度,建立校企实验室和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企业实践机会,加深对企业实际需求了解,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将教学活动真正地融入生产和科研过程, 培养应用型人才,最大程度上提高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
同时,要联合咸宁地区其他高校及科研单位食品行业相关力量,加强人才互动和技术共享,引进食品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20名(1个细分产业引进3-5名),配置相应资金、场地,给予政策倾斜,做强做大“咸宁食品研究院”,成为咸宁食品产业发展智库。
6.加大政策扶持,健全市场体系
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要建立补贴制度,弥补企业因前期生产转型中投入产出比不高带来的损失,提高企业积极性。建立产业投融资体系,配套优惠的财税、金融、管理费用等政策,引导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服务,参与招商引资,扶持农户和企业发展。制定我市柔性引才管理办法,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兼职创新等方式,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借助“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给企业提供优良的服务制度,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重点创建“咸宁食品研究院”为食品产业提供智库服务。不断强化市场营销服务,健全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市场流通体系。相关部门一定要严守食品安全这一底线,严格执法,同时制定食品公共区域品牌使用规定和市场准入制度,维护市场生态健康。可以为传统食品制定专规,弥补现代食品标准不适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