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新时代科学精神感言

2022-04-06徐逍遥

时代报告 2022年2期
关键词:天宫清华大学航天员

徐逍遥

“心中有梦、执着追梦,有朝一日一定能够圆梦。”“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精神所在就是血脉所在、力量所在。”“有国才有家,无论我们飞多高、飞多远,强大的祖国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爱国主义将永远是激励我们飞天的动力源泉。”……2022年1月1日下午,“2022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活动采取天地连线、多地协同形式进行,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进行全程现场直播。中国神舟十三号空间站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和京港澳大学生一起进行了以“青春、梦想、奋斗”为关键词的“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送出来自“天宫”的美好祝福和新年寄语,共话“太空梦”,一起向未来,深受感动感染着与会的清华学子,留下非常难忘的人生记忆……作为硕博连读的清华博士生党支部书记,我有幸参加了“2022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北京主会场对话活动,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庄重。所见所闻,耳闻目睹,倍感温暖,备受鼓舞,倍感振奋,至今依然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一、让科学精神成为新时代新常态

“2022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开始前,航天专家和在天宫空间站的航天员与来自北京、香港和澳门的青年学子展开互动交流,并举办了非常有趣有意义的航天童画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程堂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柏林厚回答了京港澳青年学生的提问,与学生们分享了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感人故事,并表示“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关注并加入我们的队伍,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当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英雄航天员出现在“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大屏幕时,京港澳三地会场爆发出欢呼声、鼓掌声,并为航天员送上“新年好”的祝福。来自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和澳门大学等高校优秀学子把握住千载难逢的机会,踊跃举手提问:“遇到困难挫折怎么办?”“太空授课感受怎么样?”“在太空环境中如何保持‘感觉良好’的状态?”“遇到突发情况时如何面对?”“航天员的选拔万里挑一,成为航天员后还要经历多轮选拔。在漫长的等待和准备过程中如何做到永不放弃?”……“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在太空中我们身体虽然失重,但是我们的心里却非常踏实。”……航天员们声情并茂的回答,无不流露着航天员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这对年轻人是莫大的鼓励,要求我们每一个有志青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与时俱进,筑梦追梦,有朝一日就一定能够圆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和力量,成为祖国航天事业道路上的熠熠星光。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之大者”的时代召唤,此时此刻,我们深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行稳致远。清华大学作为中国“双一流”高校的“排头兵”和“领头羊”,航天强国,责无旁贷,使命光荣;作为清华大学的莘莘学子和新时代的时代骄子,科技报国,舍我其谁,振兴中华,必定有我。

可以说,“2022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展现了21世纪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战斗力,正如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表示,学习载人航天精神,对京港澳三地的青年学子非常有意义。此次活动积极回应了港澳同胞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深情关切,引导港澳青少年进一步走近航天、了解航天,激发他们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科学热情和强烈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

二、让科学家精神成为新时代新常态

向历史致敬,向未来出发。公元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意义非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相信公元2022年,必将是非凡的领航2022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又一年,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上劈波斩浪,战胜困难,续写华章,绽放芬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家应该成为新时代“双一流”高校及其校园文化的新常态,应该成为新时代中国有志青年、莘莘学子敢为人先、以身许国的共同选择。正如航天员叶光富所说:“有千军万马的支持保障,有千锤百炼的艰苦训练,还有千遍万遍的预判推演,以及来自前辈们在航天实践中积累和分享的宝贵经验,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坚决完成任务,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让清华大学成为新时代中国优秀科学家的重要摇篮。清华大学不仅是一个出知识、出思想、出人才、出成果、出生产力的誉满全球的科技殿堂,而且是一个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精神圣地,更是中国双一流高校的“领头羊”“排头兵”,理所当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视察清华大学时指出:“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清华大学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110年来,清华大学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培育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形成了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特色,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了大批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这是一代代清华人拼搏奋斗、勇攀高峰、争创一流的结果。”

总之,让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成为新时代新常态,势在必行。《中辦、国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引领,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科技工作全过程,筑牢科技界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价值引领,把握主基调,唱响主旋律,弘扬家国情怀、担当作风、奉献精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坚持改革创新,大胆突破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藩篱,营造良好学术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坚持久久为功,汇聚党政部门、群团组织、高校院所、企业和媒体等各方力量,推动作风和学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为科技工作者潜心科研、拼搏创新提供良好政策保障和舆论环境。以塑形铸魂科学家精神为抓手,切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和舆论氛围,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学术道德建设得到显著加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关键在于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大力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大力弘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大力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关键在于崇尚学术民主,坚守诚信底线,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良好科研生态,关键在于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发挥评价引导作用,大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加强宣传,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舆论氛围,关键在于大力宣传科学家精神,创新宣传方式,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因此,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的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

“2022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让我们清华学子们无不受到凤凰涅槃般的青春历练、精神洗礼和通灵剔透般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的伟大沉淀……势必进一步促进清华人坚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和“科技报国、航天强国”的科学精神以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与党同心,与民同德,与国同行,与时俱进,不辱使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重托,不负众望,一起向未来创未来……

责任编辑/张美子

猜你喜欢

天宫清华大学航天员
少年拍天宫·浩淼之星在行动(下)
向着“天宫”,那个新高度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天宫之旅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是小小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叔叔的一封信
中国航天,叩门“天宫”
“天宫二号”里的大扫除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愉快地进行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