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学的新星座

2022-04-06李炳银

时代报告 2022年2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丛书建构

亲爱的读者,当这套《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呈现在你面前时,我深感欢喜和欣慰!在经过近三年时间与多位学人共同努力取得这些成果后,收获的感觉十分甜蜜。可是,当获得这种稍有缓释的情绪时,有一种忐忑感却又开始了。这是因为,我深知这套理论丛书的编撰和出版,意味着中国文学,特别是报告文学理论工程的建设,第一次有了专题系统的研究成果呈现,这具有填补理论空白的意义。这个行动本身,首先就富有价值,弥足珍贵。但是,这个果子的品质如何?味道怎样?却需要读者鉴别。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喜忧共存。另外,丛书中《报告文学文体论》(作者:郭志云)、《报告文学作家论》(作者:刘叶郁)、《报告文学创作论》(作者:刘浏)、《报告文学史论》(作者:黄菲菂),几位年轻的文学理论研究学者,担纲撰写,也非常令人欢喜。这是报告文学创作走向深入高端,理论人才壮大的体现。我非常自信,《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的出版,是报告文学理论建设的重大收获,是报告文学创作历史的新的里程碑,是具有开创性和史性价值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现象。尽管它很可能会存在不少缺陷和偏颇,但一个正确方向领域的开启,就是成功和对理想目标的有效接近。

中国报告文学作为一种逐渐明朗起来的文体,是在1930年前后,受到德国等欧洲文化现象的影响,然后由日本传播进入中国的。报告文学在中国生发成长之后,在反封建、抗击外来侵略斗争和自身国家民族进步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了很多突出的作用。出现了像瞿秋白的《俄乡纪程》,夏衍的《包身工》,萧乾的《流民图》,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黄钢的《开麦拉前的汪精卫》,王石、房树民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穆青、冯健、周原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作家作品;到1978年中国社会开始新的历史时期之后,由于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刘宾雁《人妖之间》、黄宗英《大雁情》、理由《扬眉剑出鞘》、柯岩的《船长》等很多作家作品的巨大影响,在促进思想解放运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讲好中国建设发展故事,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激情精神行动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报告文学的旗帜在中国高扬,声势浩荡,繁荣兴盛,“由附庸蔚为大国”,在中国文学创作的天地定宗立派,成为显族。作为一种新的文体表达形式,报告文学在近百年的经历发展中,有借鉴吸收,更有开拓和创新,如今在作家队伍壮大、创作实践方面的丰硕繁荣成果,其影响作用十分罕见。报告文学创作的实际表现和特性存在,已经给理论的认识总结和探讨,提供了非常厚实丰富的基础。

可惜,此前很长时间里,对于报告文学的理论认识界定、分析归纳和深入的理论研究探讨比较少。虽然自一开始就有茅盾、袁殊、周刚鸣、以群、田仲济、秦兆陽等不少人给予不少关注和认识表达,但终究是零散和直观感受的,缺乏全面系统和深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报告文学多年处于生成发育阶段,处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还未能将自己的面貌性格比较充分地展现出来有关;还同很多人坚守诗歌、小说正宗的传统文学观念,缺乏对报告文学这样的新文体形态抱有开放接受态度有很大关系。报告文学很长时间存在于新闻和文学的夹缝当中,被相互推拒,招致地位模糊,根基未稳。这种未能比较清晰的面容和摇晃不定的存在状态,使不少人对报告文学产生疏忽隔膜和缺乏真准认识,也影响了更多人参与理论关注研究的热情。

创作实践和理论解析总结,是报告文学相互依存发展的两个方面。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新颖年轻的文学表现表达方式,在缺乏精准理论观察引导下自由自然探索生长,当然对其无约束的自然生长会有好处,或许对其进行多方面多形式的寻觅实践还会有某些便利。但是,这样的创作状态不宜持续过长的时间。否则,反而会因长时间的无序状态影响报告文学沿着正确的个性轨道不断前行。因此,理论研究建设的适时出现非常重要。正如前面说到的,报告文学当今的创作实践,表现出的广大丰富和多样性存在,已经为理论性的认识研究,科学总结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所以,理论建构的活动可以说正当其时。《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正是在呼应着报告文学创作的需要而开始和结果的。

《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从报告文学“文体论”“作家论”“创作论”“史论”四个主题角度分别展开研究,试图首次给报告文学一种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解析,判断总结表达。渴望对报告文学文体特征、作家要求、创作规律、历史行迹等给予系统分析阐述,入其堂奥。这些研究表达,更多是在认识总结报告文学作家作品实践成果基础上的归纳认识,也是在回顾辨析此前很多人关注表达对报告文学理解观点时的吸收表达。当然,这些理论归纳分析和力尽系统性的呈现,无疑也代表了撰著者自己或部分人的理解层面和观点,具有个性主张立场。但是不管是归纳总结别人,还是自我思考表达,其目的都是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表述,能够对报告文学给予相对真准到位的认识理解,对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独特性包含及要求给予观察判断,对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历史判断等给予理论表述。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涵盖了报告文学的所有理论范围,也是人们在接触、认识、感受、判断时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这也恰好说明,回答这些问题疑问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这里容纳的学术见识表达,自然是努力抵达肌理,但因为各种原因,很可能依然会存在不周全,不充分,不精准的地方。我们恳请所有关注者坦诚批评指正,提出建设性意见,使之日臻完善,长远地有利于报告文学发展繁荣。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之所以在诗歌、小说等其它文学形式之外,还有新生的空间,个性存在价值,就是因为报告文学是由自己介入社会生活,并以独特的表达手段产生作用影响的特殊能力。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出现,就是因为诗歌、小说在现实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多变的局面下,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真实思想情感蕴含、戏剧故事性和巨大的群体期待性内容,事实上已经大大地超越和覆盖了作家、诗人的虚构想象空间和私人情感,故而小说、诗歌很难真实及时、精准鲜明、周详充分、简短艺术地描绘表达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故事人物,不易给读者的渴望以迅速满足的情况下发生的。社会生活的真实表现,经常是一种因为复杂的环境条件改变而出现,并非完全遵循固定逻辑发展的存在,作家的虚构可是在按照一种主观逻辑设计延伸的表达。因此,虚构永远不会比真实生活的表现更富有新鲜和机动灵活丰富性。作家的虚构想象活动,是在主观构想逻辑过程中的延伸推进,而实际的社会生活经常是突破逻辑的动感表现。爱因斯坦说,逻辑可以从A点到D点,但生活实际却可能从A到任何一点。这种社会发展变化情形,在如今这个迅猛发展的信息网络化时代,表现就格外突出。当社会现实人生中的矛盾以至灾难、战争正在激烈蔓延,各种纷纭复杂的现象、信息使人失去接近精确判断的时候,如果诗人还在局限于主观自我抒情怀,小说家还在安坐室内主观虚构编织平庸浮泛的传奇故事,置读者的强烈需要而不顾,读者就会对文学因为不满足提出新的期待和要求。

真实性是人们生存生活渴望的重要欲望表现,真实性也是人们开始自己认识选择行动的基础。所以,真实是所有精神文化行动和表达的根基所在。当其它文学体裁表达在与真实、与社會现实生活出现疏离和表现无力的时候,以趋向真实表达为根本原则的报告文学,就在这种社会文学关系背景下创新出现了。作为新型文体,报告文学是社会人生存在需要催生和作家适应读者呼唤生长出的文学新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新兴茁壮的文学。诗经、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书写了中国漫长的文学道路上的辉煌。文学体裁的探索改变,是适应着时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发生的。这种发生在很多时候是时代的要求和选择,并不完全以作家的爱好为取舍,作家只有敏感地接受和积极地参与这样的文体写作,才能够以最新式的表达实现对时代社会人生的充分书写。如今,报告文学这种带有分明时代特征的文体出现,是一个文学书写和历史的新开始。

报告文学创作是作家自己的文学行为,但因为这种文体的特殊需要,作家的创作总是同现实的社会人生对象紧密联系。所以,报告文学作家,应当具备时代天下观念、对于人的生存环境命运的担当和富有家国情怀。非常需要有像屈原一般的对于国计民生的真诚关注,需要有一种与民众忧乐共享的社会人生态度和使命精神。报告文学总是在积极的社会建设与合理的批评淘汰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新闻的基因和文学艺术的基因组合与巧妙变异新生,催动了新的更强的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的生成,与现代新闻报纸业的发展关系紧密。在其初期阶段,也是以特殊手段表达填充报纸新闻的不足为目标的。但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改变,报告文学在接触更加广泛多样的社会生活对象的过程中,自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已经很自觉和努力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在更加宽泛的社会生活面上表现自己的观察和思索,对于新闻已经有很大的补充和超越,将报告文学自身推移到了社会生活变革与文明发展的重要舞台。报告文学作家已经在社会生活中担当起瞭望和监督的神圣责任,对那些伟大高尚和英勇坚韧的文明行为给予真挚的歌赞;对于那些罪恶丑陋和自私怯懦的消极行为给予抨击和规劝,为社会的公开、公正和公平,趋向文明健康发展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报告文学写作,因为作家需要认真地参与社会变革发展的进程,将自己置身现实社会的潮流漩涡之中,总会不断接触各样的题材事件人物。对于作家来说,这种不断放射性的写作过程,面对不同题材领域人物的情形,是对作家的高要求,很大考验,难度甚多,自然就需要作家既要密切了解感受社会脉搏变化情形,及时广泛阅读社会这部大书,还需要多方面的文化知识积累,并获得深入抵达广博的层级。所以,报告文学写作,对作家要求虽然很严格,但这样的写作,也是对作家不断地提高和丰富的过程。最后聚沙成山,纳流成河。报告文学创作,不像某些作者,总在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范围创作,还称之为“挖一口深井”。有人虽然将一生的积累和能量掏空了,但挖到了丰水,可以欣慰!可仍有不少人,一生都在一个地方开挖,付出很多劳动,筋疲力尽了,结果却还未见到水,自己反成了个井底之蛙,使人惋惜。

鲁迅先生曾经将文艺视为作家在现实社会人生环境中,“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我以为用先生这句话用来认识感受报告文学很贴切。报告文学创作经常是发生在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观察感受,是在众说纷纭的信息状态下的一种独特发现和判断的时候,似乎不同于小说创作中那种是作家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抒发情形。报告文学与社会现实生活这种电光石火,冰冷血热般的联系,是格外强烈的。报告文学说到底是作家个人密切结合真实社会现实存在的主观社会表达,借用了新闻事实真实原则特性和文学艺术形象描述叙述的手段,但却不同于新闻更多是客观事实简洁表述呈现的情形。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客观真实和快速简洁等要求。新闻在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追寻,是对于新的事件现象和人物的选择追踪记述,因此有人自嘲地说:“新闻记者总是像狗一样追寻着味道在奔跑。”可报告文学的特点是真实独特和深刻充分与形象生动,作家有比较大的主动选择性。尊重真实性原则的态度就不必再说,但新颖独特、个性深刻、和形象生动,却是报告文学作家需要非常重视和认真对待的。独特,深刻,是一种对作家社会眼光和理性思维高度的考验要求,是不同于机械感应跟随和客观描述的。报告文学“忧思”的价值正是在这些独特的题材选择和个性见识判断中表现出来,“攻守”的行动也因为这些表现发生不同的作用。

报告文学创作,不是社会人生真实事实的机械搬运挪移,是对社会生活现实的一种理性的关注点化过程。“忧思”是报告文学“攻守”的利器,是报告文学有别于新闻客观机械描述而具有主观态度的地方。报告文学的“忧思”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式的大“忧思”,是应当将人类文明进步和当下的国家民族利益与百姓的冷暖喜悲感受放在前面的。像屈原、范仲淹、鲁迅等那样,是“忧思”天下,而不是纯粹个人的自哀自叹,得失计较等。“忧思”也不只是简单的揭穿疮疤,暴露隐私,报告文学是一种应当有突出理性思考表达的文学表现。我曾经归纳说:报告文学是有社会责任使命担当的知识分子,在密切参与现实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以真实存在的事实人物对象为基础,独特观察、理性判断和艺术形象地图文表达的文学形式。报告文学隶属于文学范畴。但同时,又因为报告文学立足于真实事实的原则,它就自然地具有了一种“存史”的功能。我最早提出“史志性报告文学”的概念,正是基于很多此类作家作品的基础。在这个“存史”的表现中,报告文学是接受了人们对现实矛盾焦点问题渴望了解需求的同时,也很好地吸收了中国文化优秀传统中记事抒怀发思的文化特点。司马迁的伟大著作《史记》,被鲁迅赞美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是在文学和历史表达存在方面具有伟大意义的。《史记》虽然不能够简单地与报告文学等同,但两者是存在很多的内在沟通联系的。报告文学这个存史功能的拥有和运用,有对《史记》的借鉴和吸收,是一颗种子在新的土地上生长的结果。“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出现,很大地丰富和延展开阔了报告文学的领域,也使得报告文学的内容生命力因此而更加的拓展茁壮和长久,价值作用突出有力。

报告文学面对的是现实社会生活间各种纷纭的世相人物,也需要思考和真实记述,但在具有这所有的基础内容之上,作家对于自己面对的对象,是否能够给予独特深刻思想评判和文学形象艺术的表现,使之产生很好的“经世致用”的作用,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切的文艺,看似直观生动叙述和形象展现,但在根本上都是对于某种思想精神和情感情绪的追求与有益事实的记述与生发。所以,作品理性情感的内容蕴含,才是所有文艺作品的核心所在。这种蕴涵成分的有无多少,往往是文艺作品价值力量显示的尺度。那种过分地将故事性推向文学作品的极端位置的看法,是浮浅偏执和错误的。这样的理解是基于初始时小说生发于“街谈巷议”“道听途说”“志怪”“传奇”等娱乐性基础上的浮浅见识。报告文学也会是这样。对于报告文学作家作品来说,仅仅是事实对象的真实呈现是远远不够的,更加重要的是作家通过真实的事实人物,在认识评判对象以至在更大的范围空间,鉴别出对象的价值作用和影响才是终极目标。作家需要有对真实事实的确切理性把握解释,更需要由此开启生发的能力。文学创作,是作家观察选择和认识把控社会人生的表达过程,不是机械的社会人生事实拍照和搬运。

报告文学倚重新闻的真实品质,汲取小說等文学体裁的叙述表现艺术手段和智性的观察校鉴,然后构筑自己具有个性表达的文学风格,使自己自立并强势表现于文学天地。所以,在很好地面对现实社会人生、给社会人生丰富内容以理性的观察理解,在保真社会存在的事件人物之后,报告文学依然需要很好地解决完成文学艺术表达的任务。而这些也是内容范围的形式传输表现,依然是报告文学构成的重要部分,价值所在。报告文学是要依靠这样的文学艺术表现翅膀从社会大地起飞,飞向广大的社会空间和读者中间,在作家作品和读者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完成初心到目标的到达。积四十多年的报告文学阅读研究感受,我曾经指出: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现实社会人生是报告文学的舞台,思想理性穿透力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文学艺术表达是报告文学的翅膀。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作品,需要具有转事成识、转识成智、转智成诗、转诗成史的能力。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立个性文体,自然应当会有自身的规定性和规律存在。但是,对于这些独特性规律性给予精准系统深入的理论阐述,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不同作家会有不同的表现,各有高招,互有优长。其中,会出现见仁见智的现象。但我相信,所有相关报告文学的认识理解,创作实践,都会是趋向对其深透理解把握的有益表现。我清楚地以为,这个丛书内所包含的大量内容,都很好地具有这样的趋向作用。应当承认,报告文学的现实表现非常令人欣慰,但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特性优势和承载潜能,还没有充分被我们的作家发挥运用出来。在文体与成果之间,空间依然很大。报告文学是一个可以出大作家、大作品的新型文体,大山在隆起,山峰在耸立,还有更多的高峰令人期待。

《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是在2018年6月,呼应报告文学创作发展需要和很多相关人士建议开启的一项重要文学理论研究活动。在开始这个活动之前和之后,我们广泛地开展情况调查和咨询活动,力求从一开始就树立端正、严谨、客观、多元、科学等学术态度,立场方法。先后在河北峰峰、山东泰安、北京等地,开展项目论证,确定论题对象,选择撰著人选、撰写提纲、初稿审阅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作家、文学理论家给予热情关注和支持。赵瑜、张陵、李春雷、丁晓原、李朝全、魏建军等人发挥了很多的建设性作用,傅洁也做了许多联络工作;郭志云、刘叶郁、刘浏、黄菲菂四位年轻的文学博士,在多年报告文学理论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各自分别承担撰著,使得这个丛书工程得以切实落位。这几位学仁都严肃认真对待此事,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尽力出色完成写作,显示了新一代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人才的新姿态和新气象。十分令人感动,值得给予点赞;对新时期中国报告文学有辟疆贡献作用的作家理由先生,在得知《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项目启动的消息时,给予了热情的赞赏支持和帮助,并表达殷切的关注期待;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经严格审定,将《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项目,确定为年度“全国重点文学创作扶持”对象,我们颇感荣幸和责任担负;河北教育出版社知悉相关消息后,积极表达接受出版这套丛书的热忱态度等,都非常使我们感动,在此深表感谢!正是这种各方向心辐辏的态度和持续支持,聚集和成全了《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项目的最后成果。中国的文学,特别是报告文学的历史,将会因此有一个新的记录和开始!

近日,河北教育出版社重磅推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著名报告文学评论家李炳银主编的《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4卷本),该丛书包括《报告文学文体论》(作者:郭志云)、《报告文学作家论》(作者:刘叶郁)、《报告文学创作论》(作者:刘浏)、《报告文学史论》(作者:黄菲菂)。

中国报告文学的创作崛起有力,发展成果丰硕,持续新进,但也面临不少困惑难题,需要认真对待。与创作相互影响的报告文学的理论系统深入及建构相对落后,不能很好指导和阐释涉及报告文学方方面面的一些现象问题、有效地批评引导创作健康发展。为了全面、深入、系统地形成关于报告文学的一系列理论建构,由报告文学领域的研究专家、青年学者共同组成报告文学理论建构学社,完成撰写、出版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这一重大工程。丛书的出版,是报告文学理论建设的重大收获,是报告文学创作历史中的新的里程碑,是具有开创性和历史性价值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现象。

据悉,为呼应报告文学创作发展需要和很多相关人士建议,《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是在2018年6月开启的一项重要文学理论研究活动。赵瑜、张陵、李春雷、丁晓原、李朝全、魏建军等人发挥了很多的建设性作用,傅洁也做了许多联络工作;郭志云、刘叶郁、刘浏、黄菲菂等四位年轻的文学博士,在多年报告文学理论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各自分别承担撰著,使得这个丛书工程得以切实落位。对新时期中国报告文学有辟疆贡献作用的作家理由先生,在得知《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项目启动的消息时,给予了热情的赞赏、支持和帮助,并表达殷切的关注和期待。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经严格审定,将“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项目,确定为年度“全国重点文学创作扶持”对象。

责任编辑/张美子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丛书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古代丛书与《丛书集成》
建构游戏玩不够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辉煌与重生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