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
2022-04-06张世程
张世程
“压”,这是怎样的构成?《说文解字》说是“从土,厌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原来,“压”是“壓”的简化字,篆体作“压”,上边是“厭”,即“厌”,“厌”就是“足”,下邊是“土”。这“壓”就是往土上加力,抽象为从上面加力,这个力就是“压力”。科学地解释,压力就是物体所承受的与表面垂直的作用力,又引申出所承受的负担。只要基本符合这个意思,从具体到抽象都可以称之为“压力”。
不管是具体的物理层面的,还是抽象的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的,“压力”如一枚硬币,自有它的正面,也有它的反面。
先说正面吧。“化压力为动力”,我们耳熟能详的励志之语,还概括了一个科学道理。18世纪,瓦特发明蒸汽机,通过加热让水沸腾,汽缸内空气急剧膨胀,压力迅速增到足够大,从而推动汽缸内塞运动;反复的直线运动转化为圆周运动,就可以推动火车前进。这就是压力转化为动力,从而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的新时代。不仅如此,还引爆了一场科技革命,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乃至社会革命、思想革命。
有压力,就有进步,是因为外部压力会改变自身内部涣散的状态,从而突破现有潜能,扩大外在影响,越艰难越上进——这恐怕就是“化压力为动力”的内在机理吧。对于承受压力的人或其他主体来说,这种上进绝不是对“压力”的一种对抗,而是达成一种平衡——最初由于压力而生发动力,继而投入新状态。
但是不能不说,“压力”也有另一面。我们走在人生的路途上,少不了要筑梦,树目标,也就给了自己一定的压力。按说肯定可以化为动力,但目标树得太高太多,反而影响目标的达成,以致有可能失去动力;一路走着,老是盯着远方和高处,望而生畏,以致无心迈好每一步,也势必影响目标的达成。想想登山就是这个道理吧。
目下流行“打卡”,这打卡也有两面性——打卡就意味着压力,有压力就意味着两面性。还有一个词挺流行的,那就是“内卷”,这打卡也就是制造一种“内卷”。“内卷”意味着压力,也有两面性。一定程度的“卷”,自己被推着前进,未尝不好。但卷得太厉害,卷自己,卷别人,卷得生无可恋,最终也许就是卷无可卷,前进就成为一场空梦。——那是很让人害怕的事。
其实这也是符合物理学基本原理的。请看,氢气球充气适量能轻盈美好地飘飞起来,但充气过量,压力突破临界点就会爆炸。爆炸之后呢?这氢气球就不可能再飘飞,只会迅速坠落。
那么,我们可以避免由于压力过大,突破临界点而产生的爆炸吧?放一放、缓一缓或许就是降压减压的好办法。说说自己的一次小体验吧。学校举行运动会,老师们也参加,所穿的运动服是文化衫,新潮但也古老:五角星图案中有三个甲骨文,一心想着一定要认出来。“人”字很容易辨认,其他两个字就难认了,老想着到底是什么“人”,一直琢磨不出来,查也查不到。直到今天如厕,顺便对着这三个字琢磨,突然认出是“追梦人”,确定无疑,甚至有一种向全世界宣告的冲动,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原来,给自己持续施压,真是一筹莫展,一旦放松一段时间,转移一下注意力,重新捡起的时候,突然“灵感”驾到,那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