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说理式班会课”到“心法式班会课”

2022-04-05张玉石龙凤明

中小学德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心法班会课共情

张玉石 龙凤明

摘 要从“说理式班会课”到“心法式班会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说理式班会课”的诸多弊端,要求“心法式班会课”实现从“教师立场”到“学生立场”、从“问题导向”到“成长导向”、从“生硬说教”到“活动体验”的三大转向,并在其具体实施中通过对话生成、叙事共情、活动体悟、协同共育等形式,引导学生品德自我构建、内生外化,真正实现班会课的走心育人。

关 键 词 心法式班会;走心德育;悦心;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2-0063-03

什么样的主题班会才是有效班会?从德育的意义上说,心灵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德育的使命是引导学生的心灵成长,让学生成为心灵的主人。可见,班会课只有走进学生心灵,才是真正收到实效,并进而起到立德树人之用。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笔者尝试将心理学理论融入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之中,从“说理式班会课”转变为“心法式班会课”,让学生更能入耳入心,在浸润中心悦诚服地成长。

(一)从“教师立场”到“学生立场”

为什么老师苦口婆心的说理教育没有效果?为什么老师精心准备的班会学生不喜欢?究其原因,是“说理式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立场出现了问题。苦口婆心地说理是教师立场,润物无声地转化是学生立场。“传统说教的育人方式,与00后之间形成一道‘阻隔’,德育实际成效未必明显,呈现出低效与表层化。”[1]比如,在“悦纳自我,重塑自信”的主题班会中,如果老师仅用课前准备好的励志口号和名言让学生朗读,告诉学生“我们要有自信心”,这就是站在教师立场的无效说理。“心法式班会”站在学生立场,探求学生不自信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单一地用成绩这把尺子来衡量,导致成绩不好的学生不自信。为此我们可打开学生视野,在班会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判断祖冲之、苏轼、李世民、贝多芬、乔丹的水平优劣,学生自然会发现这五人在各自领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无高下之分,由此自然引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独特天赋,我们需要挖掘潜能,悦纳自我,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班会课要想走进学生心灵,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教育背景和知识储备,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比如,在初二年级的“感恩父母”主题班会中,老师布置了“给父母洗脚”的德育作业,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学生小学时就已至少做过两次这样的作业,对此已经有点麻木了。可见,不了解学情,就无法选择拨动学生心弦的形式。

设计班会课时,我们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学生会喜欢这个形式吗?学生是否已经学过相关内容?学生是被学习的立场,还是自学习的立场?站在学生立场的班会设计,不再是教师的单向灌输,而是学生的自我建构,教师从说教到赋能,在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从“问题导向”到“成长导向”

传统班会思维以学生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盯住学生短板不放,以借此引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笔者认为,这种“问题导向”型主题班会只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而不宜作为班会课的主要类型。“心法式班会”是“成长导向”型班会,从学生的发展视角看到学生的长处,着眼学生成长所需具备的品格,挖掘学生未知的潜能。

德育立场强调是非、对错、美丑;心理立场秉持价值中立,强调心理是否健康,注重自我感悟、自我提高。“心法式班会”把德育立场和心理立场两相融合,既立足立德树人,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成长导向”应考虑学生“成长需要”,但作为班会组织者的教师必须认识到“成长需要”不等于“学生需要”。李季教授认为,“以‘趣味性’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德育活动是开展德育的前提而非目标,我们不应把‘学生喜欢的’或‘学生的需要’当做是学生的‘成长需要’,因为学生自发的需要不一定能引导学生的发展”。[2]学生喜欢的未必是正确的,学生需要的未必是有利于他们自身健康成长的,所以教师需对学生成长进行方向性引导。

(三)从“生硬说教”到“活动体验”

“德育不能靠空洞单一的说教,而是靠体验的方式,以班级活动为载体,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与教师开展心灵的认知与互动,能够自愿、自觉地立身笃行。”[3]活动体验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心灵触动。

与传统的生硬说教相比,活动体验的“心法式班会”是一种更真实有效、更入心入脑的心德育方式。“因为活动体验型德育过程的心理结构,即‘活动-体验-感悟’的心路历程与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感知-体验-明理-导行’的内化规律完全吻合。”[4]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别人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自己,而是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活动体验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感悟中自我建构,从而达到品德内化的目的,但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趣味而趣味。

“心法式班会课”由最初的叙事德育发展而来,根据不同组织形式可分为对话生成式、叙事共情式、活动体悟式、协同共育式四大类,四种类型都遵循学生品德形成的“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的基本程式,共同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着眼于价值构建,着力于共情内生式心灵引导。

(一)对话生成式:对话交流让心灵互动,引领品德内在生成

“‘产婆术’,又称‘苏格拉底方法’。它是通过‘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5]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而言,对话交流就是品德生成的“产婆术”。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个体与集体的对话交流中,实现心灵互动,引领品德内生。

凡学生产生困惑或面临似是而非的选择时,都可采用两难情景故事或问题辨析等类型的主题班会,通过叙事、恳谈、对话、议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判断、选择,达成认知目标,以理导人。[6]

(二)叙事共情式:故事情节让情感共情,引发品德自我构建

叙事德育是“心法式班会课”的缘起。“所谓叙事德育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叙述具有道德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影响和促进学生进行道德自我建构的一种学校德育模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品德自主建構发展的有效策略。”[7]通过对叙事德育的学习研究,并在班会课中进行尝试后,我们发现叙事共情是破解边际效应的有效途径[8],其原因有三:第一,叙事的最大特点是具象化,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第二,叙事具有共情的特点,让学生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以情动人。第三,叙事班会让成长可见,德育叙事、成长叙事,让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让成长变得有迹可循。

对于需要促进情感交流的班会课,我们会采用叙事共情式,通过师生沟通、人际交往、亲子沟通等主题,运用情景演绎、故事叙述、共情体验等方式,达到促进沟通、明理导行的目的。

(三)活动体悟式:活动体悟让知行合一,促进品德内生外化

活动体悟式的班会主要目标是引导行为,培育品格。比如起始年级的习惯养成类班会,或聚焦班级行为问题的团辅活动,大多是通过活动体验、强化认知、分享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来,在无声、无痕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判断、价值选择和品德的内生外化,水到渠成地走进、感化、引导学生的心灵。

(四)协同共育式:家校合作让目标一致,引导品德共生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心法式班会课”的对象不局限于学生和老师,家长也会走进课堂听课、授课、评课,使学校立德树人和家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取向一致,引导品德的共生发展,实现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

需要说明的是,“心法式班会”的四种类型只是大致划分,且并非某一内容固定要用哪种类型,有时同一节班会课可以用到几个类型,具体情况视实际需要而定。

从“说理式班会课”到“心法式班会课”,是班会设计与实施的立场、导向、形式的改变,是实现班会课走心育人的“秘诀”所在。要组织好“心法式班会课”,老师需自觉学习心理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捕捉学生心理动态。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节班会课都发挥理想的育人之效。

参考文献:

[1][3]颜海波."走心德育"的实践价值与追求[J].教学与管理,2020(5)69-70.

[2][4][5]李季,梁刚慧,贾高见.小活动 大德育: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7):30,8,9.

[6]张玉石.心法式主题班会的内涵及实践样态[J].中小学德育,2017(12):14-15.

[7]李西顺.叙事德育模式建构: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7(4):81.

[8]李季.叙事德育,走进学生心灵的智慧[J].小学德育,2009(06):6-8.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心法班会课共情
网红会和打工人共情吗
“花样”班会课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谈班会课的主题及组织形式
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德育的实施策略
国产医卫防护材料突围心法
《杂病心法要诀》对《金匮要略》的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