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物联网方兴未艾
2022-04-05张程
张程
2022年1月30日,农历新年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相较于“十三五”规划,新的规划中对医药工业的表述由“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变为“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產业”,将医药工业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战略性层面。这一变化对于医药工业的发展而言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老龄化加剧导致医药需求随之增加。看病吃药的市场需求不仅大而且具有刚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智能化、在线化等提升医疗效率和覆盖度的技术成为了医疗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其中物联网技术的引入成为了当下医疗机构提升效率和覆盖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物联网是基于传统电信网和互联网的信息承载体,它能让独立的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在医疗健康领域,物联网是指将传感器、近距离通信、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物联网相关技术与医学健康领域技术相融合,全方位连接医生、健康管理者、居民、患者以及医疗器械、药品、环境等因素,支持医疗数据的自动识别、定位、采集、跟踪、管理、共享,推动医疗健康行业实现全面信息化,提高服务效率,实现医疗健康服务智能化。
医疗物联网整体架构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部分。感知层主要通过多种类型的医疗健康感知设备和信息采集设备来完成对对象的数据采集,利用多种生理信号采集方式如RFID(射频识别技术)、一维码、二维码、传感器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协同完成对医疗信息的采集。然后在网络层通过公网或者专网以无线或者有线的通信方式将信息在感知层与平台层及应用层之间传递。平台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终端设备和资产的“管理、控制、运营”一体化,向下通过设备管理平台、连接管理平台连接感知层,向上通过应用支持平台、业务分析平台面向应用服务提供商提供应用开发能力和统一接口。
应用层主要包括医院业务管理、个人健康管理、政府决策支撑3个方面的应用。比如医院业务管理可实现药品管理、医疗器械管理和辅助诊断等,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个人健康管理可实现慢性病管理、健康干预和养老监护等,助力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健康养老等;医疗物联网还为政府在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辅助决策支撑。
根据联合国报告,世界人口在继续老龄化,65 岁以上人口成为增长最快的年龄组。2019 年,全球人口每 11 个人中有一个人是 65 岁以上的老人,到 2050 年,这一比例将增加到每 6 个人中将有一个人是 65 岁以上的老人。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慢性病患者增多及年轻化,医疗资源缺乏与分布不均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弥补医疗供需缺口需要提高现有医疗服务体系的效率和覆盖率。智能化和在线化则是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效率和覆盖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前医疗物联网发展进入了政策法规监管集中实施的关键推进节点,一方面以数据安全为主要关注焦点的产业技术与临床应用政策相继出台;另一方面,以5G为代表的新型移动网络传输技术进入智慧医疗与远程医疗实践领域,为医疗物联网发展提供了技术助推引擎。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疗物联网得以初试身手,并取得了积极效果。
国家规划层面已经将发展医疗物联网纳入基于健康中国总体规划的智慧医疗互联网医疗政策体系,其政策体系涉及《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等。
《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加强科技支撑,开展一批影响健康因素和疑难重症诊疗攻关重大课题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要给予支持”;还提出“强化信息支撑,推动部门和区域间共享健康相关信息”。这为医疗物联网政策的实施部署提供了科技要素与信息要素参与下的顶层规划设计。《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规划中“重大行动”社会和政府部分第六条提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研发推广健康管理类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对健康状态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实现在线实时管理、预警和行为干预,运用健康大数据提高大众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这为医疗物联网政策的市场运作机制实现提供了规划思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部分提出——加强临床、科研数据整合共享和应用,支持研发医疗健康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医用机器人、大型医疗设备、应急救援医疗设备、生物三维打印技术和可穿戴设备等。顺应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趋势,提升医疗健康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水平,促进产业升级。这为医疗物联网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设备研发和工业互联网支撑下的运作规划设计。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国家卫健委先后多次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加强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的运用,进行更为科学的疫情防控。如强化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利用健康码和手机行程码等数据,为精准防疫提供数据支撑;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减少人员跨区域风险等。
医疗物联网的应用为精准化的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凸显出了医疗物联网的巨大作用。
根据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Marketsand Markets预计,医疗物联网2025年市场估值将增至1882亿美元,相对于2020年725亿美元的市场估值,年复合增长率可达21%。
作为医疗物联网的先行者,北美市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欧盟及亚太地区紧随其后。不过亚洲医疗物联网市场增势迅猛,有望在细分市场弯道超车。亚太市场为全球第三大医疗物联网市场,并被多家研究机构认为具有最强的增长势头。
根据Data Bridge预计,亚太地区医疗物联网市场将从2016年的67.71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820.2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5.9%。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医疗物联网市场将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医疗健康硬件市场份额与发展潜力均处领先地位。
我国医疗物联网市场总体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四大区域产业集聚格局初步形成,长三角地区发展最为突出。产业布局方面,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北京、杭州、上海、深圳等地成为全国领先的医疗物联网的产业核心区。在国内医疗物联网垂直领域的30家知名企业中,分别有50%、27%、13%的企业分布在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地区。
从物联网体系架构来看,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空间广阔。不过目前,国内专注于医疗领域传感器的公司相对比较稀缺。我国传感器企业95%以上属小型企业,高端产品研发能力不强,原始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中高端传感器进口比例达80%,传感芯片进口比例达90%,跨国公司在中国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市场占比高达60%。从目前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指数来看,外资企业仍占据较大的优势。在移动网络方面,工信部预测,2020年我国NB-IoT(窄带物联网)基站规模将达到150万个,基于NB-IoT的M2M(机器到机器)连接将超过6亿。另一种蜂窝物联网技术eMTC(增强机器类通信)也开始商用,發展节奏非常之快。在医疗物联网平台方面,云计算在国内医疗健康行业的应用快速发展,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的加深,医疗云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我国医疗云的市场规模达到85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医疗云的市场规模将增长到550亿美元以上。
在应用市场方面,产业更加聚焦医院服务效率和安全提升。医疗物联网主要应用于个人健康管理、医院业务管理和政府决策支撑等方面。围绕提高医院服务效率和安全的应用场景是目前国内医疗物联网企业的落地重点,如体征监测、移动护理、人员定位管理等等。此外,各地医院物联网建设的投入大多集中在药品管理系统、护理监控管理等方面。相比较而言,在个人健康管理、政府决策支撑方面的应用创新模式仍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