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读书,灯火可亲

2022-04-04李仲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灯火韩愈读书

李仲

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不仅是现代人的困惑,也是古人的烦恼。“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为此给儿子写了一首长诗叫《符读书城南》,流传之后,引起诸多共鸣,后世唱和之作频出,亦成文坛的一道风景。

公元815年,韩愈又遭打击,由中书舍人降为了太子右庶子。仕途不顺,对于48岁的韩愈来说并不算什么,因为他还会在庙堂之上有所作为,正所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真正让他苦闷的,是17岁的长子韩昶(小名曰符)。韩愈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通过读书尽快步入朝堂,承继家业,但韩昶的读书学习状态,着实不能令其满意。韩愈回顾自己的读书历程,一番深思熟虑后,用一纸素笺记录下作为一位父亲的心语,这就是《符读书城南》。

彼时,正是秋天,一个收获的季节。

读书能够使人成才。“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木料经过工匠加工,有的做成了车轮,有的则做成了车厢。韩愈在诗的开篇,就以此来比喻人与人的差别在于是否读书。有的人之所以能有所作为,在于能用书中的道理规范自己。这几句诗是韩愈的切肤之感,他3岁时父亲去世,一直由兄嫂抚养,在读书求学的路上历尽坎坷,参加了4次“高考”才考中进士,在吏部的考试中也是接连受挫,步入仕途更是起起伏伏,但“念昔始读书,志欲干霸王”的初心未改,也正是通过读书,使他能像刘禹锡评价的那样“手持文柄,高视寰海。权衡低昂,瞻我所在”。

读书要勤奋才能出众。韩愈在诗中说:“读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大家最初的起点都一样,没有聪明和愚笨之分,但不勤奋读书就会大概率不如他人。所以,他在诗中又举了一例:“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人一生下来没有什么区别,到了十二三岁,就有些不同,等到了二十岁,这种区别就非常明显,及至三十而立,“一龙一猪”已成定局,原因就是“学与不学欤”。“一龙一猪”这一成语,就出于此诗。巧合的是,韩昶就是在接近而立之年的28岁进士及第,这印证了韩愈的神奇,只可惜他没能看到这一天。

读书收获的学问千金不换。如果韩愈当时还在世,他肯定会为韩昶的进步高兴,因为他早就认识到家有千金不如学问在身的道理。“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馀”就是韩愈在诗中就发出的感慨。诗中还写道:“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不也是我们常见的社会现象吗,这与后世流传甚广的“诗书继世长”,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读书要广博。诗中写道:“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潢潦”这种浅小的积水之地,没有活水补充,早晨满了晚上也会干涸。韩愈以此比喻要多读书,而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是截然相反的角度,却是殊途同归。接着,韩愈又用“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两句话,再一次强调不读书会和牛马一样无知,深陷于不义,哪还能得到什么名誉。

读书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韩愈诗中强调:“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时值秋日,正是读书的好时光,不能怠慢。这秋日灯光确实是可亲的,因为包含着一位父亲爱意满满的目光。虽然,这位父亲也想与儿子朝夕相处,但为了让儿子惜时学习,只能选择离开。所以,诗的最后是:“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正是在韩愈的引导鞭策下,中华历史传统文化的长卷上也留下了韩昶刻苦读书的独特形象。明代大家徐渭创作《四时读书乐题壁》时,就选取了韩昶作为代表人物,写下了隽永的诗句:“符读书,秋月随。新凉入,亲灯火。”

同样是劝学,和韩愈的其他名篇相比,这首诗更侧重于论述为什么要勤奋读书,内容通俗接地气,表现手法则更加朴实,父亲对儿子确无虚言。虽然,诗中也有被人批评的观点,但瑕不掩瑜,那些闪耀着光芒的真知穿越千年,仍在照亮我们的读书之路。毛泽东1939年5月20日《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提到:“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所以,要静心读书,专心求知,更要有读书意识。

猜你喜欢

灯火韩愈读书
站在窗前
灯火有刺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与光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