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服务设计的乡村博物馆设计研究

2022-04-04苏晨飞朱小军

工业设计 2022年3期
关键词:服务设计途径策略

苏晨飞 朱小军

关键词:服务设计;乡村博物馆;途径;策略

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关于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规划提出了按照“四有”(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标准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的任务,作出了实施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八大工程的部署[1]。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乡村博物馆承担着追溯和认识乡村历史及乡土文明的重任,为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乡村博物馆的设计也应与时俱进,从而以更好的服务方式发挥其特殊价值。因此,文章从服务设计的角度出发,对乡村博物馆的空间营建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乡村博物馆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服务设计概述

服务设计的研究始于1984 年,索斯泰克博士在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将有形的产品与无形的服务相结合的设计理念[2]。由于服务设计是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存在的研究对象,但各学科对“服务”的界定并不清晰,所以从服务设计这个概念被提及以来,关于其定义,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且通用的定论。2008 年,由国际设计研究协会(Board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Design)主持出版的《设计词典》给出了服务设计的定义:“‘服务设计从客户的角度来设置服务的功能和形式。它的目标是确保服务界面是顾客觉得有用的、可用的、想要的;同时服务提供者觉得是有效的、高效的和有识别度的”[3]。这是设计学领域中服务设计比较权威的概念诠释。学术界中服务设计的定义:服务设计是一种系统、整体的设计思维,它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接触点为线索,从系统的角度组织、规划人员、场景、流程、设计对象等要素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为了通过服务来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与价值。服务设计不是固定和封闭的思维模式,而是可以不断发展的系统方法,所以它同时具有无形性和有形性。文章采用学术界中的定义对乡村博物馆设计进行研究。

2 乡村博物馆概述

乡村博物馆在博物馆学上还无明确的定义,其含义通常会随着场景变化而变化。乡村博物馆通过平凡的乡土器物呈现微观的乡村日常生活,描述和再现大众的乡土记忆,诠释乡村生活内在的时空结构以及与生命本质相关的经验体验,从而由物与记忆的建构展现乡村的生活世界[4]。与传统博物馆不同,乡村博物馆保存和展现的乡村传统文化依旧“活”在当下,反映了乡土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与当地村民在感情和生活上有着亲密的联系,所以乡村博物馆可以被看作是社区博物馆乡村化的一种,亦可以被称为乡村社区博物馆。

乡村博物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承担的职能,文章将其职能大致分为以下两种:一是从村民的角度看,乡村博物馆不仅能作为当地的文化资本,在保护乡土文化的同时和旅游业相结合创造财富,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作为乡村的社区文化中心,村民们共建共享的公共生活空间,是村民日常集体活动的主要空间,可以促进村民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村民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二是从外来游客的角度看,乡村博物馆起着梳理民族文化的作用,可以加强人们对乡村文化、乡村生活的认识。

3 基于服务设计的乡村博物馆设计意义

随着乡村建设的发展,乡村博物馆不仅要再现原汁原味的乡村器物和乡村生活,努力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更要努力地发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发扬文化的可持续传播。服务设计作为一种跨领域的交叉学科,一方面,从“以人为中心”的角度关注系统中的人员、物、场景、行为、社会之间的互联关系与系统流程整合;另一方面,越来越重视文化体验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基于服务设计的乡村博物馆设计不仅仅是从传统思维到创新思维的转变,更是服务系统观的建立,要以乡村文化的精华、乡村文化的根脉整合开发与传播为目标,以发挥乡村博物馆的社区性、提高村民和乡村博物馆之间的粘性为目的,通过系统构架与动线空间的规划,以及优化乡村博物馆空间的相关要素或触点,来完善乡村博物馆空间服务系统,给用户提供舒适的体验效果,有效保护、活态和传承乡村文化价值。

4 乡村博物馆现存问题

最近几年,在乡村博物馆蓬勃发展的同时,其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总结:

4.1 地域特色不突出

文化是乡村保持永久活力的根本途径,博物馆作为旅游活动吸引物之一,起着传承和保护乡土文化的作用。我国国情决定了乡村博物馆的发展不会淡化经济效应,它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责任[5]。但是,目前出现了单纯的以经济效益衡量乡村博物馆的情况,忽略了持续发挥和维系原有村落文化特质的重要性。很多地方为了短暂的经济效应,对博物馆的建设并不重视,建造时盲目照搬其他同类型博物馆的形式,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千篇一律,没有从本质上对在地文化进行有效活化,导致了个性化元素不足。此外,由于设计师不考虑乡村的文脉、乡村的历史以及村民的生活,按照城市博物馆的设计方式来设计乡村博物馆,这种形式的乡村博物馆与乡村格格不入,导致乡村博物馆缺乏活力和人气。

4.2 与日常生活脱节

新博物馆学运动认为社区居民是博物馆的主人,以本地居民的参与、体验为中心,把关怀社群、社区的需求作为博物馆的最高指导原则。在2015 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全面规划,并将“共建共享”列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之一[6]。乡村博物馆作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要以村民的参与、体验为中心,在满足村民的日常使用、交往、生活生产活动的同时还要发挥教化的功能。然而,乡村博物馆的这些主导功能正逐渐弱化,很多鄉村里寄托村民精神信仰的纪念性建筑被拆除或者面临被拆除的危机;还有很多村落,村民与乡村公共空间的脱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过于关注乡村博物馆的经济价值,忽略了当地村民对多义空间的需求,从而导致了村民参与度不高,造成了乡村博物馆社区性的丧失和公共空间的资源浪费。另外,村民的日常生活趋于个体性,以往那种一起互动交流的场景减少,这也直接导致乡村博物馆无法承担当地的社会活动。gzslib202204041247

4.3 展陈方式单一

首先,城市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上,很注重设计风格的生动性,运用多种媒介和手段为观众带来多重感官体验。相比之下,乡村博物馆藏品摆放过密,观众体验感不佳;而且部分乡村博物馆更像是文化创意商店,明码标价供观众购买;部分乡村博物馆藏品说明牌较少,缺乏与陈列内容相对应的展板等,不能满足观众的求知欲和体验需求。

其次,通常城市博物馆比较注重展览的主题,根据主题分成各个串联的单元,每个单元展品有主有次,力求呈现最佳的展示效果,在空间设计上强调单元和单元、单元和展品之间布局的合理性,以及整个展览的叙事性和参观路线的方便性。但是,由于乡村博物馆对乡村器物的整合不够清晰,没有系统地将乡村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串联起来,并深刻表达关联的生活观念和思想。此外,大部分的乡村博物馆不具备空间多义性,空间功能比较单一。

5 基于服务设计的乡村博物馆设计途径

基于服务设计的乡村博物馆设计不仅仅是从传统思维到创新思维的转变,更是服务系统观的建立。因此,文章基于用户旅程图整合人员、场景、流程,通过系统构架的创新和接触点的优化,以设计出具有特色的乡村博物馆为目标,从履行乡村博物馆的职能入手,发展乡村博物馆体验新形态。

5.1 从单纯的“空间”到“系统”的研究转变

在基于服务设计的乡村博物馆设计中,关注点应由具体的空间向空间服务系统设计的融合转变。针对乡村博物馆的战略、组织、流程、场景和无形服务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例如,丹麦莫斯加德博物馆的改造案例,在对其进行规划之前,用户体验设计师和工作人员对博物馆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细致的调研和数据采样,包括当地的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常驻民年龄构成、参观习惯、参观需求等,通过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大多数用户的心理行为和空间的关键触点有了細致的了解,而后采取用户参观旅程图、服务蓝图等服务设计工具,构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系统框架,给用户带来共情的体验感。

5.2 构建全新的空间构架

乡村博物馆有着教育推广的作用,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村史村情和用户的参观需求,将其与现代服务设计思维相结合,形成新的空间创新架构。一方面,加强乡村独特文化底蕴资源整合,完善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构建完善的服务框架与流程,为游客和在地村民搭建多样化的服务平台,与乡村发展形成共生关系;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让用户和博物馆形成互动关系,并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形成线上线下服务体验的闭环过程,发挥服务理念对乡村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作用。

6 基于服务设计的乡村博物馆设计策略

文章从服务设计的角度,特提出以下策略:

6.1 村民协同共建

在物质或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中,“人”是关键的因素,很多乡村民间手工艺因无人传承正在或已经消失,被称为乡村“活化石”的民俗也在不知不觉间被许多人淡忘,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其感到陌生,很少有人再去了解和传承它。对于一个村落来说,让文化渗透到更为广泛的人群中去,才能更好地传播和守护文化,达到文化“活态”。

乡村在地文化不仅指的是传统的乡村器物,而是当地村民生活中独有的传统或生活规范。乡村博物馆作为很好的文化传播媒介,在设计中,应更好地融入在地文化,融合乡村当地原有的风貌。设计应具备独有的联结方式,可促进在地村民和设计师之间的平等对话。设计师可采用线下访谈的形式和在地村民进行对话,从而对在地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使特色乡村文化得以充分的发挥。此外,可以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作为设计的参考点,在了解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时,把当地现有的文化资源和居民生活习惯等因素融入到设计之中,充分发挥乡村博物馆的潜在价值。这样,才能将在地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才能保证乡村博物馆的地域性,避免千馆一面的现象。

6.2 打造公共活动空间

“公共空间是公共性形成和存在的社会基础,也是公共性实现的公共场域”[7]。在乡村中,公共活动空间是基于村民集体活动而形成的公共场所。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共活动空间,可以引导村民积极地走出家门,和邻里乡亲有一个新的良好的沟通交流空间,从而激活乡村活力,增强村民凝聚力。所以对于乡村博物馆的设计,可以丰富其空间类型,打造其空间多义性。因此需要对乡村博物馆各组成要素、空间布局、关键触点等进行关注和再设计。设计前期可以利用调查问卷、观察、访谈、话题卡片等方式对在村民的日常活动和空间需求进行调查,从而归纳总结出村民对于乡村博物馆的综合服务需求。在保证乡村博物馆整体风格和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可设计一个满足村民日常活动及文化需求的公共活动空间,触发村民主动参与,让乡村博物馆成为一个营造乡村氛围的重要场所。例如,河南信阳西河村的西河粮油博物馆,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村子的现状,常住村民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秉持着想通过设计改变村庄现状的宗旨,对空间功能进行重新定义,为村民提供一个公共活动场所,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如图1 所示。

6.3 营造互动型场所

要提升外来游客和村民的体验感,应构建更为良好的线下线上交互体验,以达成良好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需要对外来游客组成的复杂性进行符合其需求的设计,立体地对外来游客进行描绘,对游客参观场景进行充分的考虑,构建用户旅程图,针对参观过程中的痛点及关键接触点进行设计;另一方面,需要整合当地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其文化发展的脉络,对其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将叙事性和服务设计的整体性相结合,利用一个个有关联的空间将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系统的串联,从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体验,使人们通过单纯的器物世界更深刻地理解乡村生活。此外,还可以合理利用一些多媒体手段对博物馆进行交互设计、活动设计,为游客营造各种情感体验,让参观行为更加流畅。如可以借助先进的声光技术和影像技术等,融合前期设计师对乡村在文化的理解,服务于空间主题,使得空间的互动性更强,为观者营造更好的空间氛围。同时可以考虑给观者提供特定的非物质文化体验空间,让人们更好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在地文化形成一个良性互动。例如东山纸博物馆,在传统展示空间的基础上融合了抄纸体验、茶室、儿童活动空间等多功能空间,使其成为一个新型的公共文化空间,给用户带来多重的体验,如图2、图3 所示。

7 结语

猜你喜欢

服务设计途径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我说你做讲策略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基于老龄人群需求的区域性公共自助医疗一体机研究分析
基于汽车用户行为研究的矫正司机开车姿势穿戴设备设计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服务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