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冀鲁豫边区“红色科技”推广纪事

2022-04-04张昆明

文史春秋 2022年2期
关键词:边区染料政府

张昆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加快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论支撑。这一思想的形成与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的经历和实践有一定渊源。了解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扶持生产技术改良和发明创造的制度、实践,有助于我们更深入透彻地了解这一思想,以及认识战争年代根据地的建设。

政策倾斜鼓励科技发明和人才引进

在根据地建设中,边区的当家人已经深刻体会到技术改良、发明创造和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制定鼓励办法,给予政策倾斜和丰厚待遇,激励发明创造,吸引人才。

1941年10月15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颁发奖励生产技术办法》施行,奖励范围明确包括:一、对工农业生产工具或方法有所改良与发明者;二、以本边区之原料制成代替仇货及舶来品者;三、对各种日用必需品之制造有所发明及改良者;四、首次引进其他地区进步之农业工具或方法者。与之对应的是奖金,前三条奖金在50元以上2000元以下,第四条在10元以上200元以下。有重大发明、对根据地贡献极大者,给予特别奖金,由边区政府临时核定。

1941年10月15日,为推动工业生产,《晋冀鲁豫边区工业奖励办法》施行,其中一项奖励条件为“应用机器或改良手工业制造各种工具及日用品者”。奖励办法包括:一、享受政府之低利贷款;二、减免其原料进口税及成品出口税;三、公营贸易机关帮助运销成品及采购原料;四、给予奖励金及补助金;五、颁给奖状。边区会对重要改良技术和发明,从经费资助、税收减免、原料采购、成品销售等全程给予扶持。

为引进和留住技术人才,1941年11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优待专门技术干部办法》施行,享受优惠条件的技术人员包括:一、关于农业、造林、牲畜及农村副业等之专门技术干部;二、关于冶金、采矿、水利、无线电制造、制药及各种其他工业部门之专门技术干部;三、会计师;四、医生。这一办法对不同学历、能力的技术人才,给予不同的津贴奖励。

比如,对工程师每月给予津贴40元至50元,条件为:一、大学专门毕业或大学肄业二年以上者,有实习经验及技术指导能力者;二、曾在工程、农业、医药、金融界服务多年有前项同等能力者。对技师每月给予津贴20元至30元,条件为:一、曾在高中程度之农业学校专修科及职业学校毕业,并曾任所学专科之技术职务者;二、大学专门肄业二年以下无实际经验而有前项同等能力者;三、未曾受学校教育而有前项同等能力者。边区政府制定的这一办法反映出,边区既重视有学历的知识分子,也重视虽没学历但有能力的人才,两者一视同仁。

推广良种带动粮食增收

为了发展生产,研究和推广农业科技,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下设生产部。部长张克威是吉林省人,年轻时曾留学美国攻读农学、畜牧学等专业,是一名农业科技高级人才。

生产部设在山西黎城县南委泉村。张克威从村子一个地主那里租了10多亩地作为试验田,专门搞科学研究。他托人从太古县基督教会所办的铭贤中学购买了1千克“金黄后”玉米、3种冬小麦和1种谷种,分别试种;经过种植观察,“金黄后”玉米产量很高,169号小麦、谷子81号产量也不错,都适合在太行山区推广种植。于是,生产部在试验田里大量培育良种,并把种子送给南委泉村的村民种植。1942年,一二九师的10多亩试验田和南委泉村很多村民土地都获得丰收,张克威名声大噪。

有人在边区政府会议提议,请张克威兼做边区农林局长。边区政府派人到一二九师政治部协商,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同意了边区政府这一提议。就这样,边区农林局人员迁往南委泉村办公。在一二九师生产部和边区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金黄后”玉米和小麦等良种以及新引进的西红柿得到广泛推广种植。邓小平也参加生产,见证了农业科技的力量。

1944年11月20日至12月7日,边区政府在南委泉村召开太行区杀敌英雄、劳动英雄、战绩展览、生产展览联合大会。时任中共北方局代理书记、一二九师政委的邓小平在大会发言中说:“科学的力量是很大的……比如我们农林局在张克威同志领导下,已经取得显著成果,即以改良种子一项来说,‘金皇后玉米明年可以普及;加谷子、麦子好種的传播,预期两三年后,太行山每年可以多打100万石以上粮食。”(王社君:《刘邓在涉县》)

1944年,“金皇后”玉米普及到整个太行山地区和太岳区,1945年又扩大至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边区。据当时估算,仅推广“金皇后”玉米一项,即为晋冀鲁豫根据地增产粮食25%~30%。

专家下乡推动技术改良

边区政府部门拥有一批专家和技术人才,专门开展农业水利研究,下乡帮助群众改良技术发展生产。

战争的破坏和敌人的掠夺,根据地牲畜减少,很多地方的农田需要靠人力犁、铁锹翻、锄头锄。1944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工商管理总局太岳分局研究室在传统铁犁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新式人力手摇犁。这种犁主要是利用飞轮的力量帮助人力推动犁身前进,使用时,一人扶犁,前面一人或小牲口绳拉,每日可犁地4亩。全犁重20多千克,运动中可推动40多千克的重量。

1944年春,太岳行署水利组、士敏县水利科联合,帮助一个村庄成功试制单轮自动水车。试制过程共用木工88个、铁工4个、花费1石小米。水车将河面水位提高2.4丈(约8米),共带24个水斗,6个水斗1担水,旋转1圈能带4担水,平均1小时可转60圈,昼夜24小时转,能浇11.5亩地。水车流水可覆盖全村700亩地。村子旱田变水田后,粮食产量比以往提高3倍以上。为了庆祝水车成功,村民连续演了3天戏。

1944年5月,太岳行署水利组在安泽县某村成功试制水车,全村210亩旱地变成水田,改变当地“水打不动车,沁河水不能浇地”的落后生产局面,也改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据当时测算,水车浇田第一年,每亩旱田可增产粗粮3斗,总计可增产63石,第二年后,随着土质的改善,每亩可增产1石,总计可增产210石。gzslib202204041213

通过人才和技术下乡,根据地积极推广先进生产工具,普及科技知识,推动了农业技术改良和粮食增产。

奖励群众创造推动技术转化

对农民生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技术和发明创造,边区政府高度重视,按照规定的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并大力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落地。

1944年6月,年届六十的农民宋福田发明了一种新式纺纱机。他是山区土生土长的农民,年轻时参加纺纱事业,从事纺纱机改良技术研究已有30年。纺纱机历经13次试验失败,直到第14次成功。这种纺纱机的优点是:每日可纺0.6千克至1千克纱,比普通纺纱机效率提高6倍以上;不需要高超的技术,普通妇女只需学习两三天便会;操作不费力,一般妇女均可踏动;所费资金也不多,两石小米即可制造一个。太岳区根据《奖励生产技术发明及改良条例》,奖励宋福田5万元。5万元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可以说是重奖。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资金缺乏,群众生活困苦,衣布染料成为一大困难。1944年,农民刘四明、王万才在家里研究一种染布的黑色染料。抗战前,两人参加过洪洞县教会,在洪洞教堂法国教士的指导下,曾参与研究染料制造技术,但染料并未投入实际生产,有些关键技术还不掌握。研究过程中,单是采购原料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二人缺乏经费,便向地方政府提出贷款的请求。沁源县政府得知后,立即派人协助研究,并在研究经费上保证:即使研究失败,也不用二人负担损失。这无疑鼓励了他们研究创造的积极性。县政府初步计划先制造250千克染料供染布用。

试制成功后的染料,使用的本土原材料主要包括色叶、青核桃皮、黑墨子、五倍子、鬼圪针草、石灰等,成本便宜,不褪色,染1尺(约0.33米)布仅需2元左右。而同样的布向外区购买染料,染1尺布则需花费13元。

在沁源县政府的动员下,全县不少妇女小孩成立染色药互助组,采集原材料供制造染料用,政府按每500克5角钱收购。沁源一区群众积极性非常高,70%的人都去采集原材料。這项工作既能换钱解决生活之困,又满足政府之需,可说是一举两得。眼见原材料充足,县政府决定将染料生产量增加到750千克,解决了沁源全县染料所需。据当时统计,如按外区染费价格计算,此项可为全县群众节约300万元。

有了政府奖励和政策扶持,群众投入技术改良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得到有力调动。1944年8月,安泽县刘国鼎发明了一种人摇轻便磨,石磨包括石墩、飞轮、拐把、旋转石等部件,通过人力摇动拐把,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推动磨盘转动,每天可磨2石5斗麦子,比传统人力推磨要省时省力得多,速度也快5倍以上。

猜你喜欢

边区染料政府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中国染料作物栽培史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染料、油和水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新型含1,2,3-三氮唑的染料木素糖缀合物的合成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完形填空三则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