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创新性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2-04-03许中美
许中美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年10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體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育”概念,是在18世纪50年代鲍姆嘉通建立“美学”学科体系之后由席勒提出来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并且是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它反映了该民族的历史发展水平。而在中国的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了独立的教育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并在一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美育传统。
国内外对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现状
民族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国家意义,它对于民族的延续、国家的存亡,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国外对民族文化融入教育的研究方法各有不同,研究内容也各有侧重,但是对它的重要性却高度认同,那就是传统民族文化需要融入高校教育。
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价值取向的总体表征。2018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的通知,决定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支持高校围绕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而高校作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的美育研究中,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查询,2000—2020年这20年间,涉及“美育”的文章有5万余篇,涉及“传统民族文化”内容的文章就有6千余篇。特别是近年来,关于传统民族文化和美育的学术成果也越来越多,专题性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从这些研究成果看,研究的内容主要从美育的角度出发,探索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将高校教育工作和美育互相协调,从而实现多角度育人的目标;研究的目的多是希望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民族文化,并且加强第二课堂的协同教育,提升育人实效。这些研究为传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传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文化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为实现现代化治理奠定了文化基础,为发展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滋养,为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供了精神力量,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文化支撑,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高校是繁荣、发展和创新文化的主要阵地,高校美育是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任务。当前美育观念落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机会较少,缺乏家、校、社会协同推进的完善机制,传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势在必行。
高校美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传承方式,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是高校美育的重大使命,二者的融合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当前高校美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强调传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合力育人,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传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创新性发展,对增强当代大学生德育、美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加强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传承,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路径。传承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体现,是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传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传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理念与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16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级、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高校美育的目标是以精神上的陶冶和启发,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感受和鉴赏力等综合素质,通过审美教育使人的感情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
传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应该持有的理念
1.坚持育人导向
大力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创新感,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培育和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和综合素养,有利于增强和根植和谐理念,有利于更好地教育大学生成为更优秀的社会栋梁。
2.坚持特色发展
中国发展的历史方向赋予了传统民族文化新的生命力,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另外传统民族文化还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融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特色发展必须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3.坚持改革创新
新时代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所谓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主要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更新传统概念,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不断深化与推进。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华文化自身再优化的需要。要积极主动地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
4.坚持协同联动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综合体,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传统文化既是鲜活的文化个体,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源头,它连接着深邃的文明领域,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历史。
传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原则
1.坚持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校美育中要强化学生对于思想审美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设独立的审美课程,拓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代替传统教学,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加注重因材施教,讲求方式和策略,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成长。
2.坚持寓教于乐和以美育人的原则
传统民族文化和美育的融合,可以提高审美感受力,实现道德层次的升华,更好的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高校应采取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坚持改革创新和资源转化的原则
在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要做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把真正的传统民族文化吸收到美育中,同时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进行创新转化,充分挖掘美育的功能,整合文化资源,传播优秀传统民族文化。
4.坚持塑造精品和创新美育
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到高校美育当中,尤其是可以根据当地现有的文化资源和风俗特色,打造校本课程和精品课程,编撰传统民族文化优秀教育读本。通过多渠道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创造全新的美育平台,为将来的美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传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主要载体与形式
1.传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主要载体
高校美育应当站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角度,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吸收传统民族文化精髓,汲取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创造新的文化艺术元素,通过人才培养,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背景下,在高校美育实践中,高校美育既要传授美育,还要让学生发自内心感受并吸收民族文化的魅力。
2.传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主要形式
第一,树立正确的美育创新目标。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倡导的天人合一、仁爱爱物、厚德载物等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包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文化包含了传统智慧文化,也包含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和智慧。高校的美育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第二,建立创新的培养体系。在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传统民族文化的元素和专题,帮助学生丰富传统民族文化知识。另外在全校开设相关课程,尤其积极开发传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课程或者是编撰传统文化优秀教育读本,为大学生搭建合适的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实结合起来,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增强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第三,创建专业的美育队伍。美育涉及的学科比较多,建立一支专职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集中备课教研讨论,专门负责传统民族文化课程的宣讲和教学工作。授课中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提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融入教师自己的言行素养,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查找历史史料结合起来运用到教学中。
第四,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引导。开设专题调研项目,深入开展地方文化采风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参加专业竞赛;开设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会,设计制作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民族文化文创产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传统民族文化的热情,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文化,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五,创设校园文化环境。校园和学院内建设专题的网站,通过快捷的网络传播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民族文化专题讲座,策划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达到美育的目的。校园环境建设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教室、宣传栏、广场等布置装饰,有效宣扬传统民族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第六,有效利用民族文化举办课外活动。利用第二课堂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代替乏味的说教,组织专门的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社团和组织,开展形式各样的比赛和展演,多角度促进大学生艺术修养和健康成长,弘扬美育精神。
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使其融入高校美育过程中,真正让传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创新性发展路径体系中,促进高校美育育人。
传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评价体系
传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引导高校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积极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美育实施体系,全面梳理现有的教育资源,将学校美育与文化、德育、智育、体育工作有机结合,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学校美育评价体系,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评价体系
鼓励高校根据本校的学科建设、本地的教育资源等优势,面向全校开设特色传统民族文化美育的专业课、选修课、系列专题讲座,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求,所有课程均要纳入学分管理。
2.教學管理评价体系
开设课程就要涉及到教师数量和教学质量,高校应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任课教师占比数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应根据考核机制设立相应的标准,同时对教学质量要设定相应的标准。
3.艺术实践的评价体系
高校学生成立艺术社团,进行艺术展演、志愿活动、社会调研,成立传承基地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活动都要纳入学生学分体系,能提高高校美育育人的成效,打造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高校美育环境。
4.条件保障的评价体系
条件保障的标准要求学校的美育工作要设立专门的学习场馆和场地,要有一定的专业器材和设备资料,学校的政策和经费要基本上满足全校开展美育的要求。
推进传统民族文化与高校美育的实质就是将当下必须要传承下来的传统优秀民族文化融入到高校美育创新性发展的工作中。通过多种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顺利推进传统民族文化与高校美育二者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注重发挥两者在各自领域的优势,构建以高校美育为主体、传承民族文化为有力补充的育人模式,增强当前高校美育工作发展的针对性和可控性。
参考文献
[1]张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及其实现探析[J].参花(下),2020(07):104-105.
[2]曲建武,孙振琳.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大学生精神成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3):39-41.
[3]张新杰,刘笑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2):65-66.
[4]胡倩倩.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6):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