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所有寺庙的故事(创作谈)

2022-04-03薛超伟

西湖 2022年4期
关键词:佛堂大殿僧人

薛超伟

寺庙有很多,单单我生长的小县城就有百来座,临河临山,或者都不临,藏在居民区里。老家旁边有一座观音堂,小时候上学我都要从它门前经过,黄墙翘角,与周围的房子区别开。观音堂前面是大殿,大殿威严而空落,两边墙上是四大天王画像,我们这些小孩穿堂而过时,总感觉被什么人俯瞰着。大殿里有戏台,有时候村里会请人来唱戏,我们就在人群里挤来挤去,看不懂听不懂台上的,只是喜欢瞎热闹。大人们为了制止我们,会给我们话梅或糖吃。佛堂和大殿是村里很多老人的生活休闲场所。我奶奶在世时,几乎每天都去佛堂。她不识字,但会用方言背诵大段经文。有一段时间她想将口中的经与经书上的字对应起来,用香的尾段指着经书上的字,让我教她。可我当时也认不得许多,帮不了她,帮不了也赖在她身边,我贪她从佛堂带回来的水果、糕点。奶奶的蒲团,是我的懒人沙发。如今我写的小说,有些带有佛教元素,朋友看了问我,为什么会想着写佛教和寺庙?我说,就像写家乡的河一样,很平常。我不能算是信徒,只不过,佛教是我童年的一部分,是我们民间生活的一部分。

长大后去了一些城市,我还是离寺庙很近。读本科时,隔壁就有一座寺庙,地图上看,寺庙和学校是浑然一体的。有趣的是,我们在校四年可能只去过寺里几次,寺里的僧人,倒是常到学校里来。他们也多是年轻人,那种精神风貌,那种自在感,似乎不是我们这些终日碌碌的学生能比的。与僧为邻,就常以僧自况,那时宿舍在山上,名叫凌云楼,我们在第四栋,就将宿舍拟为凌云寺。于是我们下山上课,就真的是“下山”,自然而然变得双关。学校里有一条长长的隧道,很多学生会在隧道墙上涂鸦,有一部分作品特别有灵性,为人所喜爱。游客也慕名而来,壁画就多了许多污损,有些竟是祈福的文字,祈愿升学,或祷祝爱情事业。想来,当艺术作品形成一个聚落,就有了可以慰人心灵的力量,就格外具备了神性。

在杭州几年,也访过一些寺庙。除了灵隐寺、法喜寺、径山寺等,最有印象的还是香积寺。香积寺跟西湖一带的寺庙群落不一样,它孤零零立在闹市区。不过,有山门相隔,寺庙里仍有特别的清净。一般的居民区里,无论如何努力,都隔绝不了城市的噪音,但寺庙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降噪功能,人一旦身处寺庙之中,刹那间就“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起来,于我来说确实如此,非常玄妙。那日与好友拜访香积寺,她向寺里主奉的紧那罗菩萨祈愿。事后我问她许的什么愿,她说是许姻缘,想在这年余下的日子里找个男朋友。我跟她说,紧那罗菩萨是监斋菩萨,就是厨房里的菩萨,香积寺这名字,本身就跟厨房有关。她一愣,说,也没事,兴许给我一个厨艺了得的男朋友。我们笑了很久。傍晚,寺里不见僧人,也不见游客,山门关闭,我们从偏门出去,一跨步就是大街,立刻回到了尘世。香积寺周围有很多素斋馆,我们寻了一家进去,嚯,好多人,还要排队。原来香积寺是热闹的,只是这种热闹,不呈现在寺里,呈现在“香积”了。

记忆中,佛菩萨确实总与吃食相连,大概是因为我吃过很多供物和斋饭。后来到普陀山,也是著眼于美食。与常人的想象有出入,普陀山不只有素斋,还以海鲜闻名。这里普通人家家里往往都开有小饭店,桌位有限,主打海鲜,都是活鱼活虾现杀。拜完佛吃完海鲜,就去登高观海。爬山,且爬且望,从密林的缝隙中,看到那座巨大的观音像,烟霞从其身后流过。我站着,愣愣看了一阵。到了可以看到东海的地方,海虽曰无垠,却与想象不同,是灰色的,绵延一片,看几眼,视线浑浊起来,急急回到山中,感觉眼前又逐渐澄朗。看来,景也是不能尽看的。

访了许多寺庙,看了许多寺志,会发现,寺庙大多簇新簇新的。簇新,意味着是新建的、重建的。曾经在去一座寺庙的路上遇到一个老大爷,他一路都愤愤,为他寻访的这座寺庙的壮大而不平。他这么不平着,仍是坚定地迈步前往。我以为他跟一些人的不满一样,觉得寺庙大兴土木,是不如法的行为。他却告诉我,怕寺庙再倒掉,他见过很多事物,太兴盛了,就会倒掉。我也不知怎么宽慰他。寺庙不一定是太兴盛而倒掉的,但所有的寺庙确实都曾、或将倒掉,毕竟,它们在历史上遭受过不止一次的损毁。据我所知,这种损毁,没有一座寺庙例外。可能寺庙代表着某种意义上的空无,等它在特殊时期失去了“价值”,人们首先想到,它是可以损毁的,或者是可以挪作他用的。古往今来,物与人,都有这样的遭遇。将之定义为“无用”的,然后加以损毁的时候,旁人也没有太多心理负担。我们见过太多,或者也做过太多,假借一些名义对物与人进行损毁的事情。

我那座与寺庙相伴的母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发生过一件事。一名僧人与学校里的女学生产生了一些情感纠葛。具体是僧人单方面的纠缠,还是双向的纠纷,已不好考证。这场纠葛的最后,是僧人拿刀杀死了女学生,然后他跑到阳台上跳楼了。据说,他跳楼前还结跏趺坐,就像坐禅一样,以这个姿势跳下去了。

这个故事里,我注意到了最不可原谅的一个细节,就是那名杀人僧临死前结了跏趺坐。这个细节有可能是后人附会。但即便是附会,里面也可以看出一些东西,即有一种普遍的误会:一个人因为拥有了一些东西,比如说有佛法傍身,有知识傍身,有权力傍身,他就可以做出损毁他者的事情。这么做之后,在道德上居然还能够获得世人一些谅解:哦,他是入魔了,他本来不是这样的。

人只能依持自身,而不该依持其他一切工具,更不该以那些工具为借口,行不义之事。人应当是纯粹的人,有了旁物,竟变成另一个人,竟“能”变成另一个人,这简直可笑。但这样的愤愤不平,又有何用呢,不过是自勉。先是自勉,然后将其化作呼声,引一二人侧耳,便已足够。在此之前,也只能寄情于玄虚。因此就有小说里壁画出走,漫山遍野逃遁的故事。我希望,终有一天,它们不只是逃遁,而是有更奋勇的抗争;并且,那种抗争是可信的。AAB27C9B-372A-463D-873F-73948A0DBD64

猜你喜欢

佛堂大殿僧人
必然的结果
图形找规律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斑竹枝枝何处觅 养心殿佛堂内檐前期修复记
故宫三大殿之火
故宫三大殿探秘
白云深处
山东章丘兴国寺大殿考
水岸佛堂
武当山·紫霄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