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TEM理念指导下小学姜科种植劳动课程的开发

2022-04-03廖庆黄彩茵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7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

廖庆 黄彩茵

【摘要】本研究以STEM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发跨学科整合型小学姜科劳动课程。在详细介绍课程设计开发的基础上,提炼了小学姜科劳动课程的“四步式”教学模式,总结出课程具有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跨学科融合创新、基于问题和项目开展学习的特点,最后得出我国开展劳动课程的两点启示。

【关键词】STEM;姜科种植;劳动课程;课程开发

2020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7月为进一步落实《意见》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要求小学生初步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与此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STEM教育在中小学课堂中掀起巨大的浪潮。融合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个学科的STEM课程,以跨学科应用为核心,旨在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核心是跨学科应用,这一理念与劳动教育的初衷是一致的,同时也与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相吻合。因此,探究STEM理念下劳动课程的开发势在必行。

一、姜科种植劳动课程的地位

姜科植物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医药价值也不可估量。我国特色劳动课程的开发中,也不乏对姜科植物种植的探索。然而,放眼我国已有的姜科种植劳动课程,主要聚焦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即如何种植姜科植物,缺乏其中科学知识、实验方法等知识的渗透,没有形成成熟的姜科种植劳动课程体系。这意味着在开展姜科种植劳动课程时,缺乏科学性,没有完整的体系支撑。

基于以上问题,结合我校已有的姜科植物种植经验,本研究以STEM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发姜科种植劳动特色课程。该课程将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食材带进课堂,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相关知识,强调学生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创新创业、信息技术等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学生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STEM理念指导下小学姜科种植劳动课程的开发

STEM 教育有其独特的魅力,具备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技术增强性九个核心特征。基于STEM理念开发小学姜科劳动课程,首先要明确劳动教育的实质,在课程理论的指导下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接着,以STEM理念为指导进行劳动课程体系设计,即针对不同的年级设计层次性的教学活动,并且提炼出相关的教学模式。

(一)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随着教育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多个流派的课程理论,主要有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论、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的课程理论。在小学姜科劳动课程开发中,为使每个学生都能有独立、自主的发展,选用以人本主义课程论为指导,倡导遵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科的需求出发,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在多种学科融入教学背景下,在实际的项目中,运用各种教学工具来进行思考、探索、体验整个过程,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积累学习经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校园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劳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的态度,热爱劳动的秉性,珍惜劳动成果的品格。与此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综合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姜科种植过程中需要开展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我们把课程分为四个领域,分别是:三年级学习“姜的认识”,四年级学习“姜的种植”,五年级学习“智能种姜”和六年级学习“姜的应用”。每个由一系列主题课程组成,形成了一个覆盖从认识姜、种植姜、再到应用姜的全过程。课程围绕劳动教育开展的目标,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设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呈现逐渐深的框架结构,每门课程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开发了相应的教学活动方案。从活动的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环节开展劳动实践,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合作精神以及鼓励学生打破思维方式局限推陈出新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设计——以姜科种植为例

1.课程实施

课程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3个步骤。

(1)设计教学内容

围绕姜科植物的种植设计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理论学习,初入姜湖;确定主题,组建姜湖;群策群力,定姜开荒;基地实践,大闹姜湖;分析研究,姜顺其美;烹饪实践,锦绣姜山;成果展评,姜山如画。

(2)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商讨出来的具体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包括四个阶段共11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具体如下表。

(3)设计评价量表

本课程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劳动过程的评价,评价方式包括小组评和个人评价。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家长,并根据不同的评价需求,设计了两个评价量表。

2.教学模式提炼

遵循科学研究的方法和STEM教学原则,11节课都是按“四步法”教学模式开展的。以《团队建设》这节课为例,“四步法”教学模式实施:(1)活动策划,确定主题:十根筷子难折断说明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协助解决问题。(2)技能指导,制方定案: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合作小组。(3)练习实践,学习探究:小组讨论,再分工合作完成《小组职责表》。(4)总结和交流,分享收获:分享自己的名称与口号,并说出其中的创意。

三、STEM理念指导下姜科种植劳动课程的特点

第一,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认为21世纪的教育应当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文化基础、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提升21世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本课程在STEM 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融合多门学科的知识与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社会责任的渗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二,跨学科融合创新。基于STEM理念的指导,将原本独立的各学科,有机融合在一起,既体现了劳动教育的特点,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同时融合了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从研究模式、任务和目的、成果形式等方面提升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基于问题和项目开展学习。以姜为载体,学生亲历种植生产劳动的全过程,以项目式的方式开展研究学习。在每个学习项目中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亲历劳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劳动的艰辛,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

四、对我国劳动课程开展的启示

第一,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学生动手能力较弱,课堂上对这方面的培养也比较少,在今后的课堂中应该多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實践能力。

第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了能尽快推进劳动课程,建议加强国家顶层设计以构建 STEM 教育与劳动课程建设共同体,完善 STEM 课程标准体系以落实 STEM 素养培养,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研究以指导课程开发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余胜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4):13-22.

[3]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