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高速公路土- 岩二元结构滑坡形成机理与治理研究

2022-04-02郝飓彭坤杰

科学技术创新 2022年7期
关键词:坡体计算结果黄土

郝飓 彭坤杰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56)

近年来,我国公路交通发展迅猛,山区路网不断丰富加密。某高速公路位于西北山区,项目沿线广泛分布巨厚黄土,形成了大量土-岩二元结构路堑边坡。由于黄土独特的沉积环境与形成机理[1],使其具有多空隙、弱胶结、节理裂隙发育等特点,易形成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特别是土-岩二元结构边坡,受其水文地质结构影响,成为滑坡形成的高发类型,严重影响公路交通建设。

1 滑坡概况

1.1 滑坡形态特征

该滑坡位于某高速公路ZK265+510~ZK265+750 段左侧路堑区域,属于黄土塬梁地貌,总体地势为东高西低,地形上陡下缓,局部发育小型冲沟,坡面植被茂盛。滑坡体后缘背靠黄土梁,前缘路堑边坡一级平台,平面呈圈椅状。其主滑方向与路线垂直,滑体长约245m,宽约124m,高约50m,方量约60 万m3,属中型滑坡,滑坡平面详见图1。

图1 滑坡平面图

1.2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滑坡区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原设计为三级挖方边坡,坡面采用拱形骨架防护。该边坡已开挖完成,但防护、排水措施未及时施作。进入雨季后,受持续强降雨影响,该段边坡失稳滑移。

滑坡周界较为清晰,后缘张拉裂缝基本贯通,两侧冲沟处可见羽状剪切裂缝,缝宽2~5cm,坡体局部形成错台,存在浅表层溜滑迹象。地表位移监测成果表明坡体处于蠕滑状态。

1.3 滑体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地质勘探、调绘成果表明,滑坡物质主要由4 部分构成,即黄土状土、新黄土、古土壤、砾岩。现分述如下:

1.3.1 黄土状土(Q4del):浅黄色,土体结构疏松,以粉粒为主,土质不匀,针状孔隙发育,局部可见少量钙质结核,原岩为新黄土夹古土壤。

1.3.2 新黄土(Q3eol):浅黄色,土体结构较密实,以粉粒为主,土质均匀,具强烈湿陷性。

1.3.3 古土壤(Q2eol):以夹层形式分布于新黄土中,褐红色,土质不均,黏粒为主,具团粒结构,含少量钙质结核。

1.3.4 砾岩(K1Z1):为滑床下方稳定底层,强风化层以泥质胶结为主,中风化层以钙质胶结为主,其中卵石粒径2~7cm,含量约占55%,强度较低。

1.4 滑面、滑床

滑体主要由新黄土构成,滑面形态在主滑方向上呈圆弧形,主要沿新黄土贯通裂缝、软弱夹层以及土岩接触带分布。滑床为底伏的强~中风砾岩,前缘剪出口局部可见光滑滑面,擦痕较清晰。

2 滑坡形成机理

滑坡区位于陕北台凹的彬邑凹陷带内。在黄土沉积过程中,因地壳间歇性抬升,导致本地区侵蚀基准面不断下移,沟谷持续下切,形成了如今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黄土塬梁地貌[2],滑坡所处的地段为沿黄土塬梁山脊线侧面分布的斜坡地形,在较平缓的基岩台阶上堆积形成了巨厚黄土,下部基岩面位于一级平台处,岩性为强风化砾岩。

由于黄土具有大空隙、湿陷性等特点,遇水易溃缩变形,进而发展成排泄通道,并不断向下延伸;同时,底伏的基岩由于结构致密,具有相对隔水作用。降雨沿黄土空隙、裂隙、陷穴等排泄通道不断下渗,于土-岩二元结构接触面处汇集。一方面,接触面处黄土遇水泥化,抗剪强度降低,形成软弱带,另一方面,受地下水反复汇集、排泄影响,土-岩接触面动水压力波动较大,土体颗粒间有效应力随之锐减,抗滑性能进一步下降,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剪切应力沿此带集中,并不断向后延伸,在施工扰动等因素叠加影响下,最终与后缘地表水排泄通道贯通,形成滑带,坡体失稳滑移。

3 滑坡稳定性分析

该滑坡周界明显,后缘裂缝持续延伸发展,前缘鼓胀隆起,同时地表位移监测结果反映坡体最大变形速率15mm/天,表明坡体蠕滑中,即处于不稳定状态。

由于滑坡规模较大,为全面客观分析坡体稳定状态,沿主滑方向布置A-A’、B-B’两个工程地质断面,采用不平衡推力法进行计算,计算模型见图2、图3。

图2 A-A’剖面计算模型

图3 B-B’剖面计算模型

稳定性计算参数结合本地区类似工程经验,对室内土工试验参数修正后,综合确定,见表1。

表1 计算参数

滑坡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由于本段路堑边坡前后衔接隧道和桥梁,故除须按照天然、暴雨工况计算外,还应考虑地震影响。

根据公路行业现行相关规范,结合工程重要性,确定天然工况下稳定安全系数为1.3,暴雨工况下稳定安全系数为1.2,地震工况下稳定安全系数为1.15。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稳定性计算结果

以上计算结果表明,A-A’断面,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不满足规范要求,在暴雨工况和地震工况下均处于不稳定状态;B-B’断面,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基本满足规范要求,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地震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亦不满足规范要求;计算结果与坡体现状变形破坏特征和定性分析结论一致。

4 治理措施

4.1 治理思路

为保证高速公路施工和运营安全,滑坡治理应因地制宜,采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施工方便、可操作性强的工程措施。

由稳定性计算结果可知,A-A’断面在三个工况下,剩余下滑力均较大,仅依靠抗滑支挡措施,会导致工程规模巨大,一方面经济性较差,另一方面会同步增加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故该滑坡治理采用完善排水、减载先行、加固在后的治理思路,以确保通车后的长期稳定。考虑到坡面防护措施已损毁开裂,拟采取封闭裂缝、局部削坡减载+剪出口支挡措施;鉴于滑坡区降雨较多,辅以完善的排水措施。

首先对A-A’、B-B’断面削坡减载,确定剩余下滑力,具体计算模型见图4、图5。

图4 A-A’剖面削坡减载计算模型

图5 B-B’剖面削坡减载计算模型

削坡减载后剩余下滑力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削坡后稳定性计算结果

以上计算结果表明,削坡后剩余下滑力明显降低,顺利实现减载目标。该滑坡治理以暴雨工况为最不利工况进行设计。为充分利用坡体自身抗滑力,同时达到经济合理、节省投资的目标,A-A’剖面尾部设置抗滑桩、B-B’剖面尾部设置抗滑挡墙。

4.2 综合治理措施

根据以上计算分析和治理思路,确定治理方案如下:

4.2.1 封闭裂缝:治理前采用三七灰土封闭裂缝,并做好临时排水措施,及时排出坡外汇水。

4.2.2 削坡减载:自滑坡后缘附近削坡减载,边坡中上部设置宽平台,宽度5~20m,边坡开挖坡率1:1.5。

4.2.3 坡面防护:边坡减载与防护同步实施。第一级边坡防护措施修复后予以保留;最上一级边坡设置骨架护坡避免冲刷;其余坡面采用三维网植草保证景观效果。

4.2.4 剪出口支挡防护:ZK265+510~ZK265+705 段一级平台剪出口设置抗滑桩,桩截面1.8×2.4m,桩间距为5m,桩长为17m;ZK265+705~ZK265+750 段设置抗滑挡墙,墙高6.5m,基础埋入基岩不小于1.5m。

4.2.5 截排水措施:堑顶及平台布设永久截水沟和急流槽,拦、排地表水。

图6 A-A’典型设计断面图

图7 B-B’典型设计断面图

5 结论

5.1 该滑坡治理完成后,已经历两个雨季,期间多次降雨。现场长期位移监测结果表明,坡体未再出现变形、开裂迹象,处于稳定状态,治理效果良好。

5.2 土-岩二元结构边坡,受其特殊水文地质结构影响,易形成滑坡灾害,路线设计阶段应提高地质因素在路线方案统筹中的地位,尽量降低此类边坡规模和数量,边坡系统设计时亦应充分考虑不利工况,采用针对性防护方案,避免后期安全隐患。

5.3 本类型滑坡防范重点是做好排水工作,特别是临时排水,应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开挖一级,排水、防护措施及时跟进一级,可有效避免滑坡形成。

5.4 滑坡治理应因地制宜、逐段分析,避免全坡采用单一强支挡措施,应综合分析、治理,以实现安全、经济、高效目标。

猜你喜欢

坡体计算结果黄土
粗砂滑坡离心模型试验及离散元细观模拟
双弱层烧变岩边坡失稳模式研究
某县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问题分析
黄土辞
各路创新人才涌向“黄土高坡”
强降雨作用下滑坡稳定性分析
趣味选路
扇面等式
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几种思维方式
干砌石护坡灌注混凝土施工方法在水电站大坝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