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统编小学语文民间故事类文本的教学

2022-04-02李沙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2年3期

李沙

[摘    要]新时代的到来,为国际文化交融提供了助力,中国古典文学题材和民间故事受到更多国内外人员关注。国家开始注重低年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不断推进新课标改革,在新版统编教科书内容选编上添加了优质的民间故事,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文化。本文将从客观角度分析小学语文民间故事类文本教学,优化教学途径,为语文教师开拓新型民间故事教学课堂提供参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培养文化自信。

[关键词]统编小学语文教学;民间故事类文本;优化教学路径

民间故事,由劳动人民创作和传播,其主要是以虚构的散文形式建立的文学作品,是乡间田地中人人皆知、值得被传诵的经典,是群众智慧的结晶,以此来歌颂劳动人民的精神品质和对现实理想的追求。当统编教材融入民间故事类文本时,能够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学发展背景,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其中一些神话传说,有利于学生培养优秀品质,丰富想象力。

一、民间故事类文本特点

民间故事相比于神话和传说题材出现时期较晚,其故事内容具有一些神话或传说的特点,一些文学作品中带有夸张或者幻想成分,但文章主体以生活表达为主,角色设定和故事情节符合生活逻辑,其主题鲜明,内容具有时代发展特点。主要特点如下:

(一)线索简洁明了

民间故事源于百姓生活,其发扬方式主要以劳动人民口耳相传为主,由于年代问题,民间故事行文逻辑简单,整体故事线索以大众易于理解的表达形式传播,方便群眾记忆,简单明了,这也符合小学生的逻辑思维特点。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简单明了的线索容易让学生理解、体会,增强故事的代入感。

(二)情节引人入胜

民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扣人心弦,所以呈现的文章整体结构完整,其中部分情节设置悬念,能够激发读者好奇心,吸引学生继续往下读。常读民间故事类文本有利于增强学生写作意识,为学生的文章结构提供参考,有利于学生加深文章结构印象,学生可以自行消化或模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想象新奇唯美

民间故事人物设定主要以英雄形象为主,存在神化的特点,但其本质是将人的理想化思想和行为赋予到人物之中,这些被神化的人和人格化的物,能够赋予它们灵气。另外,文章描述环境的词汇优美,能够丰富学生想象力,这种神奇的自然特征和梦幻的人物形象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更富有诗意。

(四)主旨褒扬为主

民间故事人物通常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反映他们当时对待生存的渴望,更能展现出当时外界环境险恶,劳动人们将自己的精神追求寄托于故事之上,作品多数表达惩恶扬善的时代主题,表达底层人们的愤恨情感,现实中又很难争辩。民间故事中,善良的人最后的结局都是美好的,这些褒扬性强的作品能够丰富学生感情,温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认识世界的美好,在爱里成长。

这些民间故事主题源于生活,情节贴近生活,所蕴含的情感和智慧又高于生活。这种叙事文章中的线索、情节、立意等都符合未来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能够为学生的写作和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发挥民间故事文学价值,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

二、小学语文民间故事类文本教学新型实施路径

在传统民间故事学习阶段,教师需要注意以学生作为授课主体,把控民间故事文本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吸收,通过读民间故事增强阅读能力,通过创造性复述增强表达能力,通过缩写增强写作能力,把握三方面内容。教师应做到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习民间故事表达手法,构建出自己的写作模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整体教育以民间故事为中心,通过不同的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故事背景和内涵,开阔学生视野。

(一)以民间故事情节为载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课文结束后,增添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后阅读活动《快乐读书吧》。开设栏目的初衷是帮助学生了解更多民间故事。教师可以在课堂结束前给予学生一定提示信息,例如,提出发散性问题“你读过吗?”让学生回忆自己的阅读素材,之后给予学生一些简单民间故事的样例或留下一些标志性名词,让学生思考猜测,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教师可以将这个发散问题留给学生课下解决。统编版教材设计得更加人性化,章节内容为学生介绍文体特点,而不是教学生怎么读书,这样能够防止学生阅读思维被固化。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民间故事并不是文学规定的文体表达形式,而是群众的口头艺术,所以文学作家在书面创作上会展开一定想象,造成故事情节存在差异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民间故事板块授课时,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掌握故事的整体特点,了解故事发生背景,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和群众想要表达的心理,避免让学生分析文字表述,重在理解。由于民间故事延展性较强,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选择文本通俗易懂、文章简洁、情感表达适合的图书推荐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积累量,理解民间故事的情感。

(二)以民间故事内容为线索,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故事主线,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创造性复述教学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教材给予提示的教学活动,以讲民间故事为例,在阅读《牛郎织女》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复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复述,这样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还能加深文章印象。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去演绎《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教师应选择合适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多阅读、多表达、多展示。在学生表述过程中教师不需要严格把控学生的文本化语言,由于民间故事题材特殊,所以学生口语化表达即可。学生在演绎、描述中感受文字特点,教师要起到协助作用,在教学中渗透文字教学理念。

(三)以民间故事结构为起点,完善学生写作架构

学习文章不仅要理解其内容,更要让学生学会思维转化,在作文中能合理使用这类文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简单文字上入手,一边讲课一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完成连环画绘制、图画配文等思维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新型学习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情感的融合和表达。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图画,仿写的教学活动或者教师给予提示进行填充活动,让学生根据教师给的文章架构进行合理填充和思考,掌握类似故事题材的写作结构。文章《牛郎织女》第一版课后的习题为让学生掌握文中不可思议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这些句子,教师加以讲解,让学生体会这样的写作手法,在未来写作过程中可以合理运用,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灵活。

(四)以民间故事为载体,丰富学生文化内涵和唯美生活想象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内容为例,本单元将课内外阅读文章进行整合,选择带有鲜明的民间故事特点的文章《牛郎织女》和《猎人海力布》作为课文内容,这两篇文章不仅能够反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唯美生活想象,还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牛郎织女》是我国传统民间故事的代表,早在古代就流传牛郎、织女二人的传说,《诗经》中也曾有的记载。这样延续几千年,能够在大多数人心中扎根的文学作品,足以说明它是许多人承载的美好和期许。随着时代发展,不同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该篇故事进行了解读,叶圣陶先生曾将其改编过,在内容上仍旧保留了它独有的文学特点,将现代思想插入其中,增进现代学者对它的了解。他将牛郎织女的形象描绘成现代淳厚的农民形象,成为艰苦奋斗人们的代表,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建美好生活、面对压迫敢于反抗,敢于追求爱情,以最真挚的情感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充分展现出了文章的浪漫主义。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分析,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完成日常民间故事教学活动,整个文章讲述要从说、读、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把控,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感受,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课后习题和拓展活动,有思路和条理地完成教学内容,让学生把控好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和学习方法,方便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庄海丽.把握文体特点,落实语文要素——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间故事”教学建议[J].课外语文,2020(19):64-65.

[2]何致文.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内容解读与教学建议[J].小学语文,2020(Z2):17-20.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