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丹麦应用型高校建筑学教育职业化的思考
2022-04-02顾泽宇
【摘要】应用型高校建筑学教育与职业化密不可分,作为世界上建筑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丹麦应用型高校的建筑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对国内应用型高校建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介绍丹麦VIA大学建筑学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分析其职业化的体现,最后就国内情况提出应用型高校建筑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建筑学教育;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TU894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Architecture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s inseparable from professionalism. As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Denmark is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which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architecture education in domestic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By introducing the training model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architecture at VIA University in Denmark, analyzes its professionalism,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reform of architecture education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domestic situation.
Key words: application -oriented; architecture education; professionalization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06.
引言: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用型高校建筑学人才的培养与职业化密不可分。作为北欧建筑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丹麦应用型大学VIA的建筑学教育十分重视学生职业化的培养,走在世界的前列。其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对当前国内应用型建筑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VIA大学学院建筑学培养模式
丹麦高等教育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大学(University)、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和高等职业教育学院(Academies of Professional Higher Education)。大学主要侧重于学术的研究和拓展,大学学院侧重于学识的培养与应用。笔者曾今就读的VIA作为办学规模仅次于哥本哈根大学和奥胡斯大学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建筑学创办时间长,专业排名在丹麦名列前茅,教育特点在丹麦建筑教育中具有代表性[1]。
VIA建筑学学制共三年半,七个学期。学生需修得210学分方可毕业。其中,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为教学学期,深度层层递进,分别围绕丹麦的常用建筑进行研究:单层住宅、二层公用建筑、模块化工业建筑、多层住宅、木构建筑更新改造这五大类型,基本覆盖丹麦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建筑类型。第六学期为实习学期,学生可在全球各地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或相关机构实习,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学生作为实习生需要协助建筑师完成相应的项目。第七学期学生需完成一篇基于之前实习所做的任意项目的论文,从建筑实用性的角度去研究此项目,老师判定合格后方可进入毕业设计环节,答辩合格后正式授予专业学士学位(Professional Bachelor)。學生可进入建筑相关机构工作,也可继续申请攻读研究生学位。
VIA建筑学开设课程主要包括建筑设计与构造(Building Design and Structure)、工程管理(Building Planning Management)、建筑结构(Structure Design)、建筑能源设备(BuildingService Energy)。这四类课程贯穿前五个学期,紧紧围绕该学期所需完成的建筑类别展开,学生需通过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将其应用在课程设计中。期间学校也会开设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法等其他建筑类课程。
除了最后一学期学生需单独完成毕业设计外,其余学期学校要求学生自由组队完成设计项目。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协助,将设计项目深入到可以落地的阶段,而后共同参与最终答辩。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最后打分的评判标准不仅包括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也包括小组团队的协作以及个人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与国内百分制不同的是,丹麦采用的是12分制,即-2分(挂科且不得补考),0分(挂科但允许补考),2(及格),4(完成度一般),7(完成度较好),10分(完成度很好但有较小的缺陷),12分(完成度极好)。多数同学多为4到10分,一般认为,常年获得10分及12分的学生具备继续深造的能力,同时也备受用人公司青睐。
2、VIA大学学院建筑学教学方法
2.1 基于实用性的设计教学
由于设计深度需达到落地阶段,因此教师更加关注方案的实用性,而非方案设计本身。而实用性主要体现在规范的达标程度、材料的选择、造价的控制等各个方面。例如学生方案设计结束后,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进行消防、日照等方面的分析来判断该方案的合理性。
这不仅与学校是应用型的高校定位有关,同时也是因为丹麦靠近德国,深受德国包豪斯理性主义风格的影响。除此之外,该校部分教师的教学工作经历也与国内大不相同,笔者在第五学期学习木构建筑更新与改造时,指导老师以前是当地的木匠,建造了大量的木构建筑,对木构建筑有很深的理解,因此指导学生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2.2 鼓励多元文化及跨学科的碰撞
学校希望学生能有全方位的交际能力,以便为将来工作后能与各方交流合作提供保障。学生在VIA学习建筑时,不可避免的会与其他国家的学生一起合作,这极大考验了学生的理解力、包容性以及协作性。这是学校留给学生的一大挑战,多个国家学生之间的合作难度有时不亚于完成一项复杂的建筑项目设计,这也需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性格与能力找准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及定位。
不仅如此,学校有时也会安排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互动。在第三学期的模块化工业建筑设计中,建筑学学生需要与土木工程学科学生一起合作,完成设计。这极大的加强了建筑学学生对于土木工程方面的认识。
2.3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设计高度负责
相比国内而言,VIA本身不会过多强调课堂的纪律性,也不存在国内的奖惩记录。课堂上允许自由讨论,并鼓励学生打断并质疑老师。但是正如职业建筑师需要对自己设计的建筑高度负责一样,学校也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课程设计高度负责,即便这只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最终答辩时,过程往往会比较严肃,而学生的成绩也多会基于成果本身去评判,不会掺杂过多的主观因素。
3、VIA大学学院建筑学教育职业化的体现
3.1 贴近真实工作模式
除了众所周知的BIG、Henning Larson、SHL等国际知名事务所外,丹麦也有众多小型事务所,这些小型事务所在丹麦保持了相当大的活力。基于大部分小型事务所建筑师的工作模式和特点,VIA开设了前文所述的四类课程。学生毕业后进入事务所可以直接上手,进入工作状态。
同时,每学期的课程安排也与建筑师工作模式一致,分为方案设计(Outline)、扩初(Scheme Design)、节点1(Detail 1)、节点2(Detail 2)。多选用实际的项目作为项目课程,其中,方案设计为最初阶段,主要为初步方案的设计,与国内的建筑学设计课程基本一致。扩初为施工图初始阶段,学生需要对建筑的构造,材料进行思考。节点1和节点2则是更进一步的深入阶段,学生需要对构件节点进行更加深入和仔细的思考。
因此,学生在毕业时,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名建筑师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已经适应了一名建筑师的工作环境,这无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3.2 培养学生作为建筑师的综合能力
马克思曾今说过,“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作为建筑师也不例外。职业建筑师并不像外界所想象的那样埋头设计,相反,一名成熟的职业建筑师需要与运营方、总包、分包、政府甚至是业主打交道,因此,建筑师不仅要对建筑相关学科有所了解,也需要一定的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建筑师综合能力的体现。
在课程设置中,VIA设立了诸如像建筑法(Law)这样的课程。建筑师在设计及合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摩擦和纠纷,如果不懂法,可能会不经意间损害自身利益。而法律课程的设置正好弥补了学生这方面知识的空缺,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而学校对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并不仅仅是口头要求,通过将团队合作纳入评分体系,使得学生不得不认真思考该如何协作提高自己的测评分数。通过团队协作留下的宝贵经验让学生日后工作时与各方的合作都更加适应。
4、对国内应用型高校建筑学教育的启发
4.1 摆正心态,调整定位
当前国内建筑类院校多达260多所,除了众所周知的“老八校”和部分985高等院校外,大部分建筑院校实质上主要培养的都是面向一线的设计人员。然而国内的建筑学院或是没有相应的经验,只能参考头部院校的培养模式,或是被国内建筑圈特有的所谓优越感所蒙蔽,羞于给自己贴上“职业化”的标签,不进行相应的改革,最终导致学生基础薄弱,职业能力不足,毕业后沦为“画图匠”,重复简单繁杂的工作,最终不可避免被淘汰。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国家高瞻远瞩,应用型高校也要及时跟上。
在笔者看来,国内建筑学虽然竞争激烈,但是在广大的一线,仍然缺少优秀的职业建筑师。不少设计公司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入职培训,甚至有些员工入职后还需要半年至一年不等的适应期,才能上手开始工作。因此,应用型高校应当敏锐感知市场动向,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需要指出的是,建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职业化并不代表着低人一等,如果学生拥有扎实的建筑素养和专业技能,一样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功。
4.2 回归理性适用的教学逻辑
上世纪国内建筑教育采用了“鲍扎+功能类型”的培养模式,该模式注重学生的基本功和建筑素养,培养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师。而后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时至今日,部分高校建筑教育出现了对于设计理念和图纸效果过度追求的现象,学生不再思考方案本身,而是通过炫技的方式去追求版面的效果。但是,方案本身如何,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具备落地的可能性,沒有人去关注。久而久之建筑的建造概念在退化,建筑材料与施工技术更不可能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建筑学子们对建造的知识了解少之又少,且对建筑构造既不感兴趣,也不认为是建筑师应当完成的工作[2]。但是工作时接触的大部分项目都有落地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对规范成熟的理解,没有对构造与结构有一定的认知,那么前期的方案就是无根之木,不具备深入的可能性或后期需要很大的代价去完成。
因此,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并不需要过度追求方案本身的创意性,而是要将是否适用,放在优先的等级去评判学生的设计。
4.3 灵活安排授课形式
很多高校的建筑设计与其他课程脱节,学生没有应用所学知识,单纯为了应付结构、构造、物理作业,最后导致基础不扎实,设计有较大缺陷。因此,可以参考VIA的课程模式,从大三开始将技术课程、设计课程围绕一个项目来进行,最终答辩所有老师共同参与给出评分。
学校也应运用好校企合作的平台,可以选用设计单位真实投标的案例作为学生设计研究的课题,同时不定期邀请一线經验丰富的设计师参与评图或者是授课。职业建筑师大都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能从实际角度给出学生中肯的意见。即便是建筑学教育走在前列的同济大学,在2021年末也专门聘请了实践经验丰富的著名职业建筑师胡如珊作为其新一任系主任,这一举措在国内引发了广泛讨论,值得借鉴。
4.4 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理想情况下,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师应当懂得结
构和构造及其他相关领域,即要求建筑设计教师成为建筑设计环节均有一定掌握的通才型教师[3]。而现在各大高校招聘教师均要求有海外背景的博士生,笔者丝毫不怀疑他们的学术素养和教学能力,但是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究竟如何,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一方面,建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高校应当“不拘一格降人才”,若有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也可以考虑破格引进,不必拘泥于“唯学历论”、“唯论文论”的怪圈。
另一方面,对于校内的教师,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列各项举措来锻炼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1)要求教师到企业培训挂职并短期参与工程项目设计工作,以一学期或者一学年为期限;也可鼓励有较高声誉的教师成立设计工作室进行产学研方面的研究。
(2)要求教师积极参加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并将此与薪资待遇挂钩。
(3)要求教师及时掌握建筑法律规范、建造科技、软件应用等方面的发展,如绿建、GIS、各类建筑环境模拟软件等方面内容,紧跟时代发展,定期组织教师研讨会,共同进步。
做到以上三点,相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会有质的提升,学生也会更加受益,毕业以后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会更加得心应手。
结语:
建筑学教育是一个大课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虽然职业化只是其中一个分支,但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试图通过对丹麦应用型大学建筑学教育的思考,分析其职业化的体现,并希望从中寻求可以解决当前国内应用型高校职业化不足的办法和途径。由于研究时间有限,尚需相关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王霞,张鲲,邵璐,徐晶.丹麦建筑教育特点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8-53
[2]丁沃沃.回归建筑本源:反思中国的建筑教育[J].建筑师,2009(4):85-92
[3]常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研究[D].东南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顾泽宇(199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褚力韵(199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林晓东(1963-),男,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