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守望者”钱亚超
2022-04-02刘柳
刘柳
水是生命之源。河流如同地球的血脉,滋养着大地,哺育着人类。
每年的3月9日是“保护母親河日”。知道这个日子的人可能并不多,但却有一些人,多年如一日,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母亲河。在今年的“保护母亲河日”前夕,本刊记者采访了曾获第六届“母亲河奖”的民间环保人士——钱亚超。在她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关于绿水青山的梦想。而这个梦想也应是所有人的心之所向。
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她曾是一位事业有成的生意人,却在30岁那年毅然选择了另一条人生路,成为辽宁省第一位全职环保志愿者。不理解她的人觉得不可思议,心疼她的人说她“很傻”。这些年,她遭遇过很多困境,但仍然选择了坚持。
这次采访,被“分解”成很多次才得以完成。因为她的日程总是排得很满。工作日她要开会,组织志愿者们讨论、修改各种方案,周末的时间几乎都用来组织环保公益活动。采访只能约在周末的晚上,但往往那时她已经筋疲力尽。隔着电话,都能感受到她的忙碌与疲惫……
从生意人到全职环保志愿者
“一个人的一生,要做些有价值的事”
钱亚超出生在铁岭农村。她小时候的梦想,是为家乡修一条路、建一座养老院。这个念头仿佛一颗公益的种子,不知不觉中在钱亚超的心里种下。后来随着外出求学、结婚生女,再举家搬迁到盘锦做生意,小时候的心愿似乎被渐渐淡忘。
钱亚超真正投入公益事业的缘起,是因为她的女儿。
小丫头从小有一些习惯:走在街上喜欢捡烟头;在外面吃完雪糕如果没找到垃圾箱,就把包装纸和雪糕棍带回家,扔进垃圾桶;看到树上挂着塑料袋,会嘱咐妈妈下次出门带个钩子,把它们摘下来。
2006年4月,有媒体报道了一位8岁的盘锦女孩一年捡2000个旧瓶资助聋哑学生的事迹。文章的主人公赵梦涵,就是钱亚超的女儿。
事情的起因,是有一天赵梦涵突然提出,她想帮助一位贫困的聋哑学生。那时,钱亚超是全国知名日用品牌在盘锦的代理商,生意做得有声有色,经济上也比较宽裕。孩子的善良让她感到欣慰,但她引导女儿说,我可以拿钱来支持你帮助小朋友,但如果你能靠自己的智慧想出办法来,会更有意义。小姑娘想到的办法是将同学们每天扔掉的塑料瓶和易拉罐收集起来卖废品换钱。这件事被记者得知,一开始以为这个小孩是因为家庭困难而这么做的,结果采访中发现她家庭条件很好,这么做是为了帮助他人。
媒体对赵梦涵事迹的报道,吸引了一个人的注意——盘锦黑嘴鸥保护协会会长刘德天。他主动找到小女孩的家里,与钱亚超进行了一次长谈。这次长谈刷新了钱亚超对环境的认知,“刘老师多年为了环境保护而奔忙,让我非常感动,同时我也感到惭愧,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我们所处的环境承受着怎样的压力。”
心底里埋藏的那颗公益的种子,在这个春天发了芽。她向刘德天表态,她可以帮忙做一些事情,如果需要钱,也可以出一些钱。
这一天,是钱亚超人生的转折点。
在同龄人中,钱亚超是比较早赚得第一桶金的。她从20多岁开始做生意,在盘锦当地是小有名气的生意人,回到铁岭老家也被乡亲们调侃为“大款”。生活平顺,事业有成,一切好像都是30岁女人理想的样子。但她想都没想,义无反顾地扎进了环保行业。而此时她的生意正在面临转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发新的市场。很难两者兼顾。一开始钱亚超也有一点纠结,但很快,她发现自己每天满脑子都是环保的事,内心的天平很诚实地作出了选择。于是,她决定放弃生意,全身心投入到湿地保护和物种保护工作中。
就这样,她成为辽宁省第一位全职环保志愿者。
每天去上班,却没有工资。周围质疑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亲戚和邻居问钱亚超的婆婆:你儿媳妇能力挺强的,怎么带人捡垃圾去了?老人家也想不通,问她:你有这么多年的经商经验,销售能力又强,干点儿啥不好,你不为你自己想,也不为孩子想吗?还有一些人,不相信这份工作没有工资——啥也不图?那怎么可能呢?
在钱亚超看来,大家的不理解是出于对她的关心,“家人不理解,我就一遍一遍地给他们讲环保的重要性,讲做环保必须有一部分人作出一些牺牲。周围的人如果单单是不理解,我就解释一下,如果是怀疑我另有目的,我也就只好不作声只做事了。”
做调研、搞活动,都是要产生费用的,钱亚超时常自掏腰包。渐渐地,家里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孩子爱吃肯德基,以前想吃了就去吃,后来变成了一个月吃一次、几个月吃一次。女儿虽然支持妈妈做环保,但毕竟年龄还小,无法理解生活上的变化,常常问:妈妈,我们以前的生活多好啊,你能找一个像我同学父母一样有工资的工作吗?
虽然面对着生活质量的落差和人们的不理解,但钱亚超不后悔这个选择。环保事业拓宽了她的视野。几年中,钱亚超结识了全国各地的民间环保人士。看到他们所做的努力,她更坚信自己的路没有选错。她觉得,一个人的一生一定要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创始人梁从诫先生,被钱亚超称为是影响了她后半生的人。在遇见梁从诫先生之前,钱亚超只知道他多年里一直为环境保护奔走呼号,而且是名门之后——梁启超的孙子、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儿子。而在见到他本人之后,老人家的朴素谦和让钱亚超受到深深的触动,“老人家穿布鞋,吃饭时自己带筷子,在北京开会时骑自行车前往……民间环保人士都是这样从小事做起,身体力行的。”
钱亚超也开始从身边入手,从环保的生活方式入手,能节约的一定节约,能再利用的一定会再利用。她不厌其烦地提醒身边的人,少用一次性用品,少用过度包装的物品,选择无磷洗衣液等等,“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是你对环境所作的贡献。”
重压下坚守公益梦
“我们受母亲河的恩泽,也要懂得反哺”
钱亚超的家乡铁岭以及她现在所生活的盘锦,都是辽河流经的地方。她对辽河水有着很深的感情。“小时候我就生活在辽河岸边,如今我生活的地方又是辽河的入海口。所以我一直觉得我和这条河流的缘分不浅。我爱这条河流,觉得保护河流是每个人的责任。”而一些肉眼可见的变化,让钱亚超觉得有必要做些什么,“小时候,我们农村孩子常常在河边玩。当时辽河水清鱼肥,随时能看到青蛙和蛇,有时候还有小乌龟。但渐渐地,河水不像从前那样清澈了,水量没有以前那么丰沛了。尤其是前些年,河道变窄,河床裸露,水的味道、颜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难见到鱼虾,连村妇们一起在河边洗衣服的景象也看不到了。”
2011年,钱亚超发起成立了盘锦市大洼区环境科普公益协会。这是一家以保护家乡河流生态环境为核心议题的民间环保组织。他们立志通过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发动公众一起为保护母亲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辽河给沿岸的子民提供了巨大的滋养,对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辽河有着璀璨的文明,它的历史甚至比长江、黄河还要久,堪称中华民族的‘祖母河’。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守护它。我们受它的恩泽,也要懂得反哺。”
机构创立伊始,他们联合专家力量开发出《辽河大讲堂》系列科普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公众进行科普,让人们了解辽河的历史和现状;组织市民亲水行,在近距离和母亲河接触中建立与河流的感情;和政府部门、工业企业进行互动,共同参与辽河水质的治理。
随着河流管理部门在治理方面加大力度,以及民间组织发动公众共同保护母亲河,辽河的水质改善取得明显效果。2013年初,辽河流域摘掉了重度污染的帽子。这一年,钱亚超获得由共青团中央等八部委联合颁发的第六届“母亲河奖”。“母亲河奖”是中国青年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最高奖项。
从2017年开始,钱亚超带领志愿者团队多次溯源至河北、内蒙古和吉林等地,通过影像的记录和传播,发动更多的公众力量共同实践护河行动,从而影响辽河最下游的盘锦河流生态。溯源行动得到共青团辽宁省委的大力支持,率先在盤锦实施“四城联动青少年河流教育”项目,在盘锦受教育的青少年及家庭成员有近万人。
溯源行动路程长,为了省钱,他们在食宿方面尽量节省,常常买点东西带在路上吃,住店也挑最便宜的招待所,要是赶上夏天,有时就住在车里对付一下。在钱亚超看来,这些困难都没什么,但一些所见所闻却让她彻底“破防”了。
溯源过程中他们发现,辽河上游部分河道已经干枯,有的地方龟裂的口子宽到能伸进去一只胳膊。在西辽河的源头老哈河,看到源头已经没有水了,钱亚超忍不住哭了,“就是很心痛的感觉,心是真的会疼的。”在前往辽河支流蚂螂河时,他们找不到这条河,向村民打听这条河到底在哪里,结果村民告诉他们,蚂螂河已经断流很多年了,他们脚下踩的就是原本的河道,而此时这里早已长满了野草,牧民正赶着牛羊从黄沙上走过……这些场景,让钱亚超感到触目惊心,也让她更加迫切地奔走,让更多人知道河流和环境所面临的困境。
而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钱亚超本人也遇到了很多困境。有段时间,她的家庭出现了变故;经济上也面临很大压力,卖了房子卖了车,甚至很多年没交过采暖费;民间环保人士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往往会触犯到一些人的利益,她也因此接到过恐吓电话……各种压力聚集到一起,她患上了抑郁症,“那段时间,看什么都是灰色的”。
虽然经历过磨难,但钱亚超没有想过放弃。“我是因为使命感和责任感而进入这个领域的,过程里有苦有乐,我更看重在这个过程中所收获的快乐和美好。”快乐与美好,来源于志同道合的人们所给予的善意。钱亚超的环保办公室是由爱心企业赞助的,她的公益组织成立后辗转搬过很多次家,但在爱心企业的帮助下最终坚持了下来;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成千上万的人加入到保护母亲河的队伍,女儿也成了一名小志愿者,还不止一次在作文里力挺她:“我妈妈做的是环保工作,很多人不理解她,但是我为有这样一个妈妈感到骄傲”;还有她的小伙伴们,跟她一起不求回报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这让她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很多环保人士都有一个感受:环境保护的工作既容易得罪人,也不容易看到效果。“但总要有人去做啊。”钱亚超说。
做公益永远在路上
“我知道,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所改变”
多年来的坚持、坚守和卓有成效的实践,让钱亚超与她的志愿者团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在钱亚超获得第六届母亲河奖之后,她的团队所开发的“公众参与保护母亲河”项目还获得了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一等奖,机构也成为中国青少年生态环保圆桌会议的发起单位之一,团队开发的“辽河滋韵自然步道计划”获得团中央“第七届中国青年环保奖”,机构的主打项目“绿色交换空间”获得团中央、民政部举办的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项目大赛银奖,“Green自然学校”项目获得辽宁省青少年生态环保公益行动第三季金奖……由于贡献突出,多年来,钱亚超还获得国家级环境督导师、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优秀指导教师、九三学社中央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辽宁省优秀环保志愿者、辽宁省十佳校外辅导员等荣誉。
2018年,钱亚超当选盘锦市政协委员,这为她围绕河流保护及治理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她于2020年撰写了《关于设置“民间河长”的提案》,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2020年,钱亚超入围由全国水利部、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联合组织的“最美河湖卫士”候选人。
成绩和荣誉不是完美的终点,而是更高的起点。因为“做公益永远在路上”。
多年深入一线,钱亚超有了一个深切的感受:“环境有它本身的规律,也有一定的自愈能力。保护生态环境的最好方式之一是‘不打扰’,让生态系统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而河流和环境之所以会发生剧烈变化,更大的因素是人为的,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等。所以我觉得,关注辽河环境,本身还是要关注人们的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河流的正确方法。”
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钱亚超决定从青少年抓起,提高青少年的生态道德素养。她定期到学校开展河流教育课堂,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环保游戏对孩子们进行自然教育。有时还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全新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孩子、家长和学校的认同和欢迎。很多孩子成了小小宣传员,提醒身边的大人要时刻注意保护环境。她的机构还配合相关水利管理和保护部门开展了推选民间小河长活动。小河长带着塑料瓶取样,用试纸试管等工具亲手检测河边水质。他们珍惜河流的认真态度,让钱亚超看到了希望。“我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孩子加入环保志愿者队伍中来,让下一代成为环境保护的接班人和传承者。我所做的,是把绿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来。我不知道这些课程和活动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改变,但我知道,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所改变。”
她的民间公益组织定期召集志愿者进行辽河边垃圾清扫行动,每次都会捡到几大袋的垃圾,多数是人们去河边烧烤游玩后留下的。“在河边休闲确实很惬意,但在享受大自然给我们的福利的时候,我们也要回馈大自然,至少不能给大自然造成负担啊。母亲河是咱妈,咱们怎么能给咱妈添麻烦呢!”钱亚超用轻松的调侃,掩饰着深深的无奈。
自倡导成立公益协会以来,钱亚超累计考察了盘锦21条河流,搜集污染企业数据60余条,徒步2000余公里,志愿服务时间已超3万小时,义务科普讲座累计受众20万人。她用自己的行动带动机构的成长,也为城市环境注入公益力量。“我虽然是一个外地人,但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块物华天宝、宜居富饶的土地。每年都会有很多朋友慕名到盘锦来。这里有80%的面积是湿地,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有很多珍稀的动植物。维护和改善美好环境的使命感,给了我动力。”
在守护辽河的“征途”中,钱亚超和团队也“顺路”做了其他的公益项目。因为观察到农业对河流污染的影响相当大,他们开始关注生态农业。在做环保的过程中,钱亚超认识了从事古法种植水稻的文锋。因为对土地怀有极高的敬意,他先养地再种植,不用农药化肥,改用有机肥以及人工除草,整个水稻的种植过程没有一滴水会去破坏自然环境。在那片自然农耕稻田上空,有上千只白鹭飞翔,而相邻的土地上就没有。这让钱亚超受到很大震撼,并投入到自然农耕的宣传倡导中来,她希望自然农耕文化可以推广开来,人们不仅可以吃得更健康,而且还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她还联合志愿者发起成立盘锦有道公益服务中心,为老人、青少年及弱势群体服务。敬老、助残、助学、关爱退伍退役军人……只要是与公益有关的事,她都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
一个人做成一件事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把这件事坚持下来。跟着她一起摸爬滚打多年的公益协会秘书长梁延恒谈起钱亚超时既敬重又有些心疼,“她做这个行业放弃了很多。她很‘傻’,就是为了心里头那么一丁点儿的美好,钻这个‘牛角尖’。就钻在这一个小事儿上,做了十几年……”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希冀可挡艰难时光。因为心中怀有对第二故乡深沉的爱,怀有对碧水蓝天的向往,钱亚超和志同道合的环保志愿者们还将一路前行。万物明朗,未来可期。
编辑/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