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喏关东民俗
2022-04-02马如营
马如营
古代关东地区的居民十分贫穷,他们衣食住行无不透出与自然規律的匹配。“马毛带雪汗气蒸”,在零下三十度左右的关东,风雪交加的“大烟泡”常常把人们刮得睁不开眼睛,那些出远门的车老板、上山的猎人都把皮袄反穿,这样雪就会在毛上自然滑落,不会因此把皮袄打湿。久而久之,反穿皮袄成了关东地区一个习俗。在户外活动时,男人们几乎都要头戴狗皮帽子。一些身份高贵或者有钱的人,则戴其它动物皮毛的帽子,如狐狸皮、貂皮、水獭皮等。由于这些动物的皮毛十分稀有,因此也比较金贵,不是一般的人能够戴得起的。狗皮帽子的优点,一是几乎家家养狗,货源充足;二是狗皮的皮毛细长柔软,保暖性好;三是狗皮不容易掉毛,干净整洁,结实耐用,而且防潮性能极佳。
在冬长夏短的关东,蔬菜很难保鲜,聪明的关东人就发明了“腌酸菜”。他们先是把白菜洗净,晾晒几天,然后放在大缸里,撒上大粒食盐,然后等缸里溢满水,封住缸口,四十天后酸菜就可食用。时至今日,生活在东北的人家除了保留腌渍酸菜的传统,在居住屋子的地中央挖土豆窖,在室外深挖菜窖用来保持蔬菜新鲜的做法也一直沿用。
粘豆包是满族人喜爱的食物之一。每至腊月,关东地区家家户户包粘豆包,先把大黄米碾成面,做皮;把红小豆蒸熟压成豆泥,做馅。有的馅里面还放些白糖。豆包包好后,上锅蒸熟后就可以蘸着白糖吃了。从腊月开始包豆包,放在大缸里冻上,一直吃到正月,这已经成为关东地区农村过年的习俗。
那时,民间有一句俗语:草坯房子篱笆寨,关东百姓人人爱。关东地区的百姓把草与泥和在一起,放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尺长短的土块,叫“坯”,在阳光下将这些土坯晾干,然后用来垒屋。关东地区冬季严寒,夏天温热,用土坯盖房,既冬暖夏凉,又经济实惠。在大庆“铁人”博物馆,依然可以参观到这种“地窨子”式的土坯房子。篱笆在关东十分普遍,关东民间有“穷夹杖子富打墙”之说。过去人烟稀少,四处荒凉,常有狼、狐出没咬人吃家禽。篱笆墙可以防止野兽进入,也便于家狗看家望门。另外,有的篱笆寨子修得离窗子很近,这样就起到了遮挡风雪的作用。
关东是多民族居住区,无论是蒙古族、满族、汉族和朝鲜族,他们的住房都是烟囱安在山墙边。这些独立式的烟囱在关东当地称为坐地烟囱,既可以节省烟囱所占室内面积,远远望去又十分美观。还有一点更有意思,那就是烟囱安在山墙边,烟囱柱子处常常是农家安放鸡窝的地方。这就使得在严寒的冬季,小鸡可以孵窝,母鸡多下蛋。
追根溯源,如果把时光机倒回三十年前,在关东小城镇,外埠人随处可以看见悬挂在饭店、大车店、理发店、等服务场所的“幌子”,这些“幌子”犹如今天都市中商铺店面的广告灯箱。俗话说“船到码头车到站,大车进城要住店”,这个店就是大车店。过去的大车店,都没什么字号,掌柜的姓王就叫王家大车店,姓李就叫李家大车店。但有一样东西少不了,这就是幌子,俗称“箩圈幌”。箩圈幌是由四只细筛箩和一条木刻鱼上下串连而成,箩与摞谐音,寓意店家生意红火,营业收入的码洋(金属货币)多得成摞。四只箩表示该店服务功能完备,人吃马嚼,样样俱全。鱼是无眼睑水生动物,不会闭眼睛,在这里用来表示该店全天营业,昼夜不打烊,同时兼有富富有余之意。
关东所有幌子当中,最具行业特色的应属药材铺的幌子。它由象形膏药贴和木鱼组成,“膏药贴”代表经营品种,开宗明义,本店不卖油盐酱醋,只卖药。“鱼”与“愈”谐音,代表疗效显著。内容直白,形式简单,令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顺便说一句,药材铺幌子也是影视剧中出镜率最高的一款传统商业幌子,直到今天一些地区仍在使用。
说起关东,“三大怪和三宝”不能不唱。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个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这便是极具关东特色的民俗画,也是这一方水土的人们通过和大自然打交道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更是生存智慧的结晶。
窗户纸糊在外:在玻璃尚未进入千家万户以前,关东地区民居建筑的窗户上都糊着一层纸。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干燥,雪硬风大,窗户纸糊在里边,容易被风吹掉。糊在外边,风雪一吹,里层的窗格子就挡住纸,不容易掉下来,这样既抵抗了寒风和大雪,室内又保持了温度。聪明的东北人还在窗户纸上掸一层植物油,让它更加结实耐用。
姑娘叼根大烟袋:关东自古就有敬老习俗,每当上了年纪的老人抽烟袋的时候,家里的姑娘或者小媳妇往往主动地拉过烟笸箩装烟、点上,自己先抽上几口试试烟袋杆透不透气,然后用手绢把烟袋嘴儿擦一擦,恭恭敬敬地递给老人,这一现象在东北十分普遍,也是姑娘叨根大烟袋的来历。
养个孩子吊起来:东北山深林密,满族先民进山劳作,用兽皮包裹婴儿,吊挂于树上,孩子睡在里面,既可以防止野兽的伤害,又能使母亲腾出双手劳动,这就是睡悠车子的起源。悠车用薄木片经熏蒸而成,形如小船,外面涂红黄油漆,写画“长命百岁”“九子十成”等吉祥语和图案。在悠车边帮上安装四个铁环,用绳索吊挂在南炕上方的房梁上。过去,关东人家一般都是砌南北炕,媳妇或婆婆往往坐在炕沿上,手里一边纳着鞋底子,一边推着悠车,嘴里还哼着风趣的《摇篮曲》,据说睡悠车子的孩子大多聪明英俊。
老关东,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这句耳熟能详的传唱已逾几百年历史。三宝之冠当属人参。它俗称“棒槌”,是驰名中外的珍贵药材,被誉为“百草之王”。传说中,人参是一种“土行孙”式植物,进山挖参有很多讲究。要拜山神爷、拜老把头,发现人参要喊“棒槌”,挖参时要用鹿骨做的小签子一点一点往外扒,再绑上红绳,防止参宝宝跑掉。明清时期,东北老山参就是皇家贡品。
貂皮,素有“裘皮之王”的美称。貂皮属于细皮毛裘皮,皮板优良,轻柔结实,尤以紫貂皮名贵。貂皮具有“风吹皮毛毛更暖,雪落皮毛雪自消,雨落皮毛毛不湿”的三大特点。
东北三宝中最具平民色彩的是乌拉草。乌拉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保暖防寒的作用。在我国东北山区,每到秋季,人们上山收割乌拉草,晒干存放,冬天时絮到鞋里,避免脚生冻疮。
时光荏苒,当民俗被不断推陈出新后,那些本该保留的“非物质”却正在日渐消弭,“东北是文化荒漠”“是末梢神经”等声音甚嚣尘上。然而,在康熙年间出版的《俗言杂字》却记录并描绘了一幅早期关东民俗的图画:
南北大炕,书桌摆上;
读书最高,庄稼最强。
开春种地,先动犁杖;
南地谷子,北地高粱。
雇人产地,閧然大棒;
年造短工,一起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