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用建设颇具成效,数智化助力迈入新阶段
2022-04-02刘馨蔚
刘馨蔚
近年,中国信用法治建设稳步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以及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印发《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2021年版)》和《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2021年版)》等一系列制度法规的出台,进一步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信用主体合法权益得到更有力的保护,也为中国企业发展营造更有利的营商环境。
利用数智化技术,跨上信用建设新台阶
近日,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许金华在北京举行的2022中国企业信用发展论坛(下称论坛)上表示,在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企业应主动适应市场化、法治化、國际化发展需求,着力建设自身为治理完善、经营合规、管理规范、守法诚信的市场主体。
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应共同努力、协同发展,大企业发挥表率作用,中小企业同样也要注重完善信用建设。
近期,国务院印发《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等举措,强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查询、公开机制,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提出具体要求、作出具体安排,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
“中小企业更应把握政策机遇,提升信用意识,做到诚信经营,同时也应注重信用认证、信用评价、信用修复、信用管理,以诚信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为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许金华称。
随着经济组织形态变革、经济活动求新求变的步伐不断加快,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加速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进程。当前,很多平台企业已经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信用服务、信用监管,创新和丰富了信用管理的技术手段。
对此,许金华建议,在信用建设领域领先的企业应发挥技术优势和企业责任,通过成熟的信用服务技术、方案等对外赋能,以开放共享的态度助力其他企业加强信用建设。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第三方服务机构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打造更加全面的企业信用数据平台,跨上企业信用建设新台阶。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框架性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及2035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与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联合起草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是规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特别是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重要标准。许金华指出,自2015年该标准正式实施以来,协助企业建立了运行有效的诚信管理体系,促进企业担当社会责任,进而实现企业诚信水平和信用风险防范能力持续提高。
信用建设应从公共治理转向公共和市场领域并重
宏观层面,企业信用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根基,是重塑中国信用经济时代商业伦理的关键制度,有助于政府提高监管工作效力,降低监管成本。微观层面,企业信用制度是企业抵御国内外市场信用风险的盾牌,助力企业提高资本效益和利润率,减少企业应收账款回收天数,延长企业寿命。
当前,中国的信用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长韩家平在论坛上介绍,从合规方面的经营异常信息、行政处罚信息、严重违法数量看,2011—2015年间,这三类案件的数量都在持续上升。2016年以后,案件数量开始下降,尤其是近两年。
韩家平指出,中国的信用建设颇具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公共领域快于市场领域。前些年的信用建设主要是在公共领域,由国家部门参与监管的应用较多,在市场领域还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二是平台建设快于制度建设,这源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三是东部快于西部,垂直领域快于其他行业领域。四是企业应收账款问题。数据显示,企业应收账款规模从2011年以后持续上升,到现在的十年时间,余额增长13万亿元左右,平均每年增长1.3万亿元。同时,回收周期延长,从29.8天到现在的51.6天。
“每延长一天,意味着减少一天销售额的现金流。这造成两个极端情况,一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另一个是大企业高负债高杠杆,甚至会导致一些局部金融风险的发生。”韩家平直言。
韩家平建议,下一步,信用建设应从公共社会治理领域为主,转向公共和市场领域并重,信用从治理之基走向发展之源。他进一步指出,虽然要保护隐私、保护权益,但数据共享是大势所趋,要打破各种信息孤岛。目前,金融征信体系已经比较健全,但企业征信体系仍有缺失,这类数据应尽快建立起来。同时,发展信用融资和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另外,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让企业自身把合规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起来,实现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微循环。
韩家平特别提到,在发达国家,商账催收是信用服务业的一种,中国目前还没有这一行业。未来是否需要开放商账催收行业,值得考虑,或可在一些地方先行试点开放。
中国的信用管理人才缺口尚在100万左右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信用管理师专业委员会主任林钧跃在论坛上指出,推动企业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人才培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组成部分。在管理方法上,企业要建立信用制度,应建立信用管理部门或专业岗位,引进并培养企业信用管理人才。
据统计,目前中国的信用管理人才缺口尚在100万左右。随着上市、融资、产业改组等需要多方交互的场景越来越多,专业的信用管理师是企业对抗此类风险,提升在招聘、纳税、获取政府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水平的理想选择。
去年年底,人社部发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工作计划2020—2022年》,包括18个国家职业技能新标准,其中就有信用管理师。
林钧跃介绍,新标准对于企业信用管理岗位,增加了一些新要求。他指出,首先是外部制度环境变化。信用岗位在岗人员能够应对政府市场信用监管,监管措施在不断地变化更新,在岗人员也要实时了解应对。信用岗位人员要使用政府认可的正规的信用修复服务。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企业出海,信用岗位人员还要了解和应对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变化。此外还应建立企业内部诚信体系,并响应政府倡导的信用承诺制等。
在技术方面,2.0版标准也增加了一些新的要求。标准提出,信用岗位在岗人员应适应大数据环境,掌握大数据征信方法。标准提倡企业采用平台技术建立自身的信用体系。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下,信用管理师职业人才必能对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做出特殊贡献,使资本市场的配置更为合理,还会对改善营商环境发挥作用。作为拥有信控特殊技能的人才群体,信用管理师职业人群能够为“一带一路”企业出海安全保驾护航。另外,企业设立信用管理岗位,能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政府的市场监管和金融监管工作,完成信用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规范建立和商业伦理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