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浅谈紫砂“金钟壶”的制作要点
2022-04-01王扬潘师敏
王扬 ,潘师敏
(1.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艺术与设计学院 无锡 214206;2.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传媒艺术与设计学院 无锡 214206)
1 前言
艺术创作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艺术品必然铭印着创作者的个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成千上万年之中,艺术被分成了两种形式——有形的和无形的。别林斯基说:“诗作品的独创性不过是作者个性中的独立性的反映而已。”这种反应包含着两个部分,有形的记述文字以及无形的含义。人类无法直接构建精神层面的直接交流,所以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载体。在艺术领域,个性的表达是艺术家的终极追求,由于人与人之间精神交流的匮乏,让艺术创作不得不采用一些间接的方式来传递创作者的精神,这在紫砂壶艺创作中,就是我们常说的紫砂壶所具有的“精气神韵”。
2 紫砂“金钟壶”的造型来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钟一直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钟虽然在现代生活中已经难觅其踪影,想要一窥其貌多半要到佛寺古刹,而古今对于钟的含义也大有不同。在古代钟是一种乐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钟,乐钟也。”后世钟的作用发生了转变,唐代长按敲钟来计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功用,“钟表”这一计时工具传入中国时就套用了这个名称,所以在艺术创作中引入钟的形象,就天然的带有着双重的含义,紫砂“金钟壶”的造型来源就考虑到了上述两种内涵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以钟为题材的成语,例如“钟鸣鼎重”、“朝钟暮鼓”、“钟鸣鼎食”等,各种诗词当中亦多有借用,比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传统紫砂壶中就有“德钟”这一经典壶式,有据于这些广泛的文化传播,有关于钟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可以说是众所周知。每当提起它,就能让人联想到道德高远,联想到晨昏定省,这既有些奇怪,又显得理所当然。中国人熟悉钟不假,但自古以来,钟都是距离普通人家很遥远的事物,有句古话叫做“钟鸣鼎食之家”,这句话源头出自太史公的《史记·货殖列传》:“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马医浅方,张里击钟。”在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被发扬光大,后世多用来指代大富大贵的人家,可见钟之所以能成为各种文艺创作的素材,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紫砂“金钟壶”则是依靠其本身的“形、声、韵、动”来进行塑造的。
图1 紫砂“金钟壶”
3 紫砂“金钟壶”的制作方法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可见事物的外型不能陷于流俗,一旦如此必然“斯恶”,紫砂壶的制作总体来说都遵循的这一规律。从紫砂壶本身的历史来看,古时宜兴丁蜀地域称不上广大,一旦有人创作出时新名品,那后续必然是被争相模仿,例如时大彬、邵大亨,顾景舟这些人,留给我们熟知的紫砂壶经典有“大彬如意”、“大亨仿古”、“景舟石瓢”等等,模仿他们的不知凡几,但真正能让人铭记的却丝毫也无,所以制作任何一种紫砂壶造型切忌限于流俗,其中大脑僵化的模仿最不可取。钟形壶自有其诞生的渊源,但究其根源都是对“古钟”外形的一种模仿,这种模仿是仅仅停留于外形,还是要深入其内涵,都需要在制作之前思考清楚。
古人说:万事万物皆可近道;今人说条条大道通罗马;指的实际是同一件事,无论是表是里,紫砂壶的塑造并没有高下之分,重要的是能否具有情感的投入,能否表达出自身的个性,从而产生灵性。紫砂“金钟壶”的表面光润,没有添加任何额外的装饰,在这把壶上完全不存在“饰”的概念,这在古钟上是很少见,因为古代铸造工艺的原因,都会在钟上留下一些铸造纹,这些铸造纹若不处理会非常的影响美观,所以古时的工匠会为古钟上添加一些纹理装饰,从而掩盖掉这些多余的痕纹,久而久之竟成风尚。倘若写形,这些装饰纹是绕不开的,从外形上看,紫砂“金钟壶”是一把纯粹的光货,证明其整体以写意为主,要发挥紫砂本身古朴,光润的特点,就需要从轮廓入手,专注于意蕴的表达。
可能有人认为钟的轮廓特别简单,圆形的身筒,加上流把即成茶壶,这样显然流于肤浅。同样是一口钟,也依然有美丑之别,更何况是将其改造成一把紫砂壶。紫砂壶本身的结构是外形上绕不开的问题,单纯的塑形可以将其掩盖在靓丽的装饰之后,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获得形体上的认同;反之就要从钟的意韵入手,来思考如何进行制作。
紫砂“金钟壶”的壶面带有向外舒缓的曲线,这是钟形壶常见的外形,桥钮宝盖,搭配上流畅的滑肩,舒缓的壶面逐渐向外扩张,至壶底构成一个漂亮的钟帽。单单身筒就是一口完整的古钟外形,一旦加上流把,就会显得突兀,这在没有装饰的壶体上就会更加显眼。更加需要用表现内韵的方式,将外形的突兀掩藏起来。声音就成为了联系形体与内韵的突破口,钟在被敲响的时候会产生两种状态,一种是发出声音,另一种就是它会持续地震动。耳形的壶把可以轻而易举地唤醒一般人对于“钟声”的思念,“金钟壶”上壶把就如同长在壶身上的耳朵,自然而然地通过外形将人的耳朵代入其中,构成了一种有形之声,看到茶壶就仿佛有钟声在耳边回响。同样的壶流的制作亦是以引起人内心的思念为基准来进行创作的,壶流并不是单纯的一弯或二弯造型,而是将一半的流身与壶身融合,利用暗接法使得壶流本身并不会影响壶体“钟式”的曲线,哪怕从侧面来看,古钟的造型都非常完整,同时其流身曲线又带有一种左右规律的节奏感,整体形成一种向外,向上的推力,这就将“钟声”所带来的震动表现了出来,听过“钟声”的人都知道,钟声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停的向四周围扩散,回音袅袅散于空中,其带有一种扩散的同时上升的张力,在这里流把的塑造就表现出了这种张力。
4 紫砂壶的文化韵味
中国有着非常非常悠久的历史,漫长的文化长河创造了数不尽的精彩。在其中影响最大的要属“儒释道”三家,很多中国人对这三家不屑一顾,但却不知道在现实的生活中,包括对日常世界的认识,都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其中就包含了关于美的本质和表现形式。儒家认为美就是善,这与现代社会崇尚真善美的道德价值观十分契合,在艺术创作中就表现为各种乐观向上的元素,作品本身需要带有正面的元素,在紫砂壶的创作中就体现为形体的“正确”,钟形壶就带有主流的钟的外形轮廓,而非为了追求标新立异去进行模仿。这其实与佛门所追求的“空”异曲同工,并不刻意,自然的流露,那就是最好的。道家文化在当下的中国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但其对于美的本质和表现依旧具有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力,道家认为美的本质就是“无”就是“道”,是抹除了任何人为干预痕迹以后的客观存在,人在理论上实际是做不到,但倘若反过来从欣赏的角度来理解,就会豁然开朗,因为任何人都可以不受外物的影响发自内心的感受到美,那么能够触发这种感受的事物就必然是美的。
5 结语
紫砂壶艺能够传承至今,靠的就是文化赋予其的优良美感,因为有了文化的加持,紫砂壶才让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美,从而被吸引,被喜爱,紫砂壶艺创作首先是诠释内心对美的领悟,表达自然的提炼,唯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够创作出情感更丰富,更多更好的紫砂陶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