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22-04-01孙晓强
■文/孙晓强
新时代背景下,人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主建构。这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本文中,笔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从五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
一、数形结合,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数形结合思想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具象化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当学生具备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就可以通过对数学模型框架的拆分和重构,探索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建立系统的数学思维。例如,笔者在进行“11~20个数的认识”相关内容的教学时,由于11~20这个区间内,学生无法利用数手指的方式来进行计算,因此笔者采用了另外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给学生展示了同等数量的橘子,将这些数字具象化为学生可以感知到的实物,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数字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又如,笔者在进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而是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然后利用教学模具通过平移、旋转、重合、裁剪的方式,将平行四边形通过裁剪、平移变成一个长方形,使两个梯形旋转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将教学内容动态化、立体化,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求导公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数学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结合生活,培养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师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桥梁,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把生活情境教学方法运用到习题讲解中,也可以模拟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相关内容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向学生介绍各个图形的特征,而是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这些图形相似的事物。又如,在教学“乘法”这个知识点时,笔者模拟商店的场景,让A同学扮演商店老板,让B同学拿着10元钱去商店买6根铅笔,铅笔1元1根,然后请其他同学回答A同学应找回B同学多少钱。这个例子中既包含乘法,又包含加减法,既是一种新知识的学习,也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复习。这种看似简单的生活情境的模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法,他们可以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又可以举一反三,提高生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导问式教学,激发创新兴趣
导问式教学也称问题情境教学,是一种简单、高效、互动性强的新型教学模式。它需要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问式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导问式教学模式分为三个模块,即课前导问、课中设问和课后提问。教师要选择教材中内容丰富、故事性强的部分进行具体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图形”相关内容时,设计了导问式教学教案。在课前导问环节,笔者分别画出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名称、特性,如对折之后能重合的特性等。在课中设问环节,笔者向学生展示了纸风车,这个风车是由一个方形的折纸做成的,笔者询问学生是否知道风车的制作原理,并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习正方形的特点。在布置作业时,笔者通过课后提问环节,要求学生思考在这节课中学习的图形通过变化和组合能够形成什么样的形状,让学生以折纸或组合的方式将该图形呈现出来。导问式教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四、打造温馨课堂,激活创新动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两个重要条件。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这种课堂环境中,学生身心放松、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得到充分培养。教师还要多采取激励性语言评价,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进步时,要给予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
教师要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并积极动脑发现新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这一内容时,首先,笔者让学生在课桌上,第一排摆5个圆片,第二排摆10个圆片,第三排摆15个圆片,以此类推。其次,笔者让学生利用加法这个知识点算出一共有多少圆片。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2、3、4的乘法口诀讨论5的乘法口诀,学生争着回答:“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整个过程,气氛融洽和谐,既达到了让学生相互合作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如,笔者教学“位置与方向”相关内容时,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模式:在指导学生提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当老师在讲台进行讲解,笔者当学生坐在讲台下面听,师生的角色互换了。上台讲解的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了教材上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在地图上所表达的含义,认识了这四个方位之间的相对关系和位置关系。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这四个方位之间的位置关系,学生还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具体案例联系起来进行讲解,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大家加深了对方位与位置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这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模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无论是上台讲解的学生,还是台下听讲的学生,都热情高涨。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激活了学生的创新动力。
五、小组学习,培养创新人格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主题是培养创造型人才,而创新人格素质的核心是人格品质教育。为此,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具体来讲,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将班级学生平均划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合作、互助等方式共同进行知识的探索,完成教师布置的组内学习任务。这样可以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六、鼓励质疑,让学生敢于创新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说来,问题的产生是创新的基础,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等。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会产生探知的兴趣,活跃思维,发言更加积极,也就能学到更多知识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仅符合现代教学论的思想,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
总之,创新意识是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素质,对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