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只鸟的乡愁”

2022-04-01赵目珍

文学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方言亲人乡愁

对很多人来说,乡愁都是进入内心的第一个精神伤口。他们通过对故乡的反复咀嚼与回味,将个人带入到那个“没有管制”的精神领地,埋首啃噬自己。作为一个典型的“北漂”,王二冬明确地感受到自己“异乡人”的身份,以及对故乡的疏离。于是,在诗歌中他一次又一次地呼喊他的“东河西营”,将生命中那个已成为“命运场”的地方尽情地缅怀和追忆。“在童谣里”,他就“听到东河西营的故事/——父母的私奔就是从河流解冻时开始”(《想起故乡的春天》);他“愿意在春天之外,遥望东河西营不息的炊烟”(《还原》);他还会以关怀的心态去想象“当了十几年教书匠的祖父/醉在酒里大半辈子的祖父”(《冬天的菜园》);……从某种程度上讲,寻找故乡就是在寻找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存在的镜像,那里有着自己的童年,有着自己和这个家族的根以及可供考据的邈远谱系。因此,诗人們在诗歌中寄寓或者追怀,一定是对故乡产生了某种凝视和眺望的冲动。这种凝视和眺望不会消失,甚至很难散落到更加广袤的空间中去。因为它只有一个目标。在《回家的路程》一诗中,诗人深情地说:“我一直都在寻找回家的路/陌生的人告诉我,家和亲人就在那里”。在《方言》一诗中,诗人还以“方言”这一代表故乡的力量来“标识”自己:“当我老去,我希望亲人用方言为我送行/把我的小名刻上墓碑/……/然后,被一口方言狠狠地拽出骨头/斜插在生养我的土地”。远游的人,对这种归根感的求索都会产生强烈的共情。这看起非常古老的行动,其实是一种坚毅的品格。因为郁结的乡愁从来就不会止息。

王二冬写故乡常常写出“命运的味道”,每一次对故乡的审视都成为他对故乡的一次“生死阅读”。此前常听到论者讨论诗歌中关于生死的话题。有人坚定地认为,年轻诗人不应该在诗歌中讨论死亡的话题,认为他们对生尚未明了,对死更没有深刻的体验。这样的观点听起来有些道理,其实并不能绝对地看待。王二冬的诗歌中,无论对生,还是对死,都有独到的体验,尤其是在那些结合了对故乡的忧郁描写的诗篇。在《跟一只羊回家》中,那个“爱上青草的人”,那个“喝过羊的奶水”的孩子,在多年后如此刻画那只恩重如山的羊:“而如今她的乳房干瘪,下垂/再无法养育东河西营的一分子/甚至她体内的河流都将干涸”,并且为此担忧起个人与这个群体的命运关系:“在羊的身后,我越走越慢,仿佛看到/不远的村庄,和四蹄被抬上柏油路的羊群/我本已消肿的疼痛在羊的眼睛里一点点放大”。试想,如果一个人不是对生生之德充满严肃而又审慎的感恩,怎会将这样令人震颤的经验诉诸文字?而《离乡偶书》中,那位与诗人息息相关的亲人,他“逞强而卑微的一生”,也让诗人的一生成为充满纠结的一生,当诗人“在异乡的梦中惊醒/一次次敲响东河西营的大门/看到自己在黑夜里走着他的路”。细细想来,这岂止是一个关于死亡的秘密?试看,诗人说:“我最怕的是命中带来的东西/离开后也把我的命带走”(《智齿记》)。这分明是一场命运的雨水呀,并且“我们命运的伞都已疲倦/而此刻更多的雨正从远方赶来”(《更多的雨正从远方赶来》)。

然而诗人并不绝望,尽管命运无懈可击。诗人用他对故乡和亲人的爱以及个人的坦荡反抗着这一切:“哦,母亲/我希望你走不动路的岁月/我可以用骨头给你当拐杖/终将逝去的一生都坦荡荡活着”(《土地》);或者把对故乡的想象当成一种信仰:“不是所有河流都分布在大地上/有的倒挂在天上,当你仰望/你能从那些星斗中看到水滴晶莹剔透/那是先祖的眼睛,保佑着/东河西营和我们作为凡人的一生”(《游凉水河》);甚至将其虚构成一个美轮美奂的乌托邦:“乡村是唯一的真理,天堂就是由它们组成:/一条河穿过村庄,三分地是传宗接代的温床/十户人家血脉相连,所有的乡亲都是可信任的人”(《小官庄》)。因为诗人的内心始终有一个不熄的信念:“我知道,终有一天,我会穿过重重阻碍回到这里/……/这是我的村庄,活着,我的身份证上写着:/王冬,男,汉族,山东省无棣县东河西营村45号/死了,我就和我的亲人埋在一起。坟墓边有大河流过”(《东河西营》)。

致力于考察这样的写作可以发现,王二冬在他沉深、质朴的文字里诠释出了一个最普遍的真理,那就是:故乡是一个人的出发点,也是他的终极地。无论它被经过多少支解、吸纳和分离,它始终会让你思考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个人从何而来?最终又将归往何地?

赵目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猜你喜欢

方言亲人乡愁
乡愁
Chapter 24 Live to be tortured 第24章 生死折磨
亲人
乡愁
念念不忘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亲人( 连载一)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