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2022-04-01唐晓雯
摘 要: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明。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建筑设计行业获得了良好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创造出了许多具有现代化特征且十分优秀的建筑作品。如今,无论是艺术创作领域还是现代设计领域,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同时现代建筑设计也越来越注重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和精华,以创造出既具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时代特点的现代建筑作品。因此,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为切入点,简单分析古建筑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路。
关键词:古建筑元素;现代建筑设计;应用价值
古建筑中凝聚着丰富而宝贵的古代建筑文化,虽然一些古建筑的建造时间距离现在已非常遥远,但是其仍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其所包含的古色古香的元素也非常值得当代建筑设计师学习和借鉴。现代建筑设计应该从古建筑中汲取营养,挖掘和提取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元素,并利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和现代设计手法创造出具有传统建筑美感和现代建筑风格的建筑作品,从而更好地走中国特色建筑之路。
一、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一)传承和延续中国古建筑文化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独树一帜,独立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古建筑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纵观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建筑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华五千余年发展历史的展现。同时,很多古建筑留存至今,已经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且很多古建筑的营造技艺成了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纳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古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建筑元素,也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建筑文化。每一种古建筑元素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体现和缩影。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設计中的应用可以创造出具有中国古建筑文化内涵的现代建筑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建筑文化的新通道,促进了中国古建筑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延续。
(二)更新艺术审美
就现代建筑设计而言,其不仅是一种设计形式,还是一种充满艺术性的艺术创造活动,设计者合理运用色彩、线条等艺术语言能够营造出兼具实用功能和艺术美感的建筑空间,在满足人们对功能性的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带给大众独特的艺术享受。关于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设计者可以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提取古建筑中的精华并将其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之中,经过直接或间接的艺术表现使古建筑元素所具有的独特艺术特征在现代建筑中进行展现,提升其艺术美感,凸显其设计风格,进而促进现代建筑设计的中国特色化发展。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趣味不断变化,呈现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风格单调、统一的现代建筑很容易使大众产生审美疲劳。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设计者从自身的艺术审美取向出发,结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和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等因素,挖掘和融入与设计主题相契合、具有独特美学意蕴的古建筑元素,在保证现代建筑作品安全性、功能性的基础上赋予了其独特的艺术美感,使其视觉艺术表现力也得到了增强。
(三)促进设计创新
如今,创新型时代已经来临,不管是现代建筑设计还是其他形式的设计都应该以创新为促进发展的有效路径,从而在新时代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在现代设计领域,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备受关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精髓并融入设计之中已经成为促进设计创新的重要途径。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尝试,是设计者汲取古建筑的精髓和营养之后在现代建筑设计上的开拓创新,促进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发展。
二、古建筑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时
应遵循的原则
(一)古为今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是以建筑为载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它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变迁而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时至今日,其已经成了中华文明历史演变的无声见证者。我国古建筑形式多样,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其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蜿蜒和曲折,会受到各种环境和因素的影响,所以古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历史的发展状况,指引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现代建筑设计师要注重古为今用,并结合现代文明大胆开拓创新,以满足现代大众对于建筑的新需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盲目模仿不会取得良好的设计效果,一味地生搬硬套也不能凸显建筑的特色,所以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汲取古建筑的营养、挖掘和融入有价值的古建筑元素对于现代建筑设计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建筑元素经过加工、重构能够在现代建筑中既体现原有的文化内涵又彰显新的特点,所以现代建筑设计师应该注重古为今用,注重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古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出更多时代性和历史性共存的优秀建筑作品。
(二)以人为本
现代设计大多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现代建筑设计也是如此,任何形式的设计从根本设计目的上来说都是为人服务的,都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大众的各种需求。现代建筑设计主要指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和设计语言为大众营造健康、舒适且充满艺术美感、功能齐全的生活空间,满足大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其以大众为设计服务主体,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充分展现出来。将古建筑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深入了解大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并综合考虑他们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审美标准等,以此为基础和前提有针对性地挖掘和提取有价值的古建筑元素,并直接或者间接地将其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三)功能性、文化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随着现代人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逐渐由功能性向文化性、艺术性转变,这对现代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具有独特视觉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的现代建筑更受人们欢迎,其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要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功能性是人们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良好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不断涌现,使现代建筑在功能上也实现了外延。古建筑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宝贵结晶,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创造。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要遵循功能性、文化性、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原则,抛开功能一味地追求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或者是单纯注重功能性而忽视文化性、艺术性都是肤浅表现意识的体现,也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设计和创造出来的建筑作品所具有的价值有限。
三、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路
(一)综合考虑大众的审美特点
随着大众审美标准和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现代设计应该与时俱进,在综合考虑大众审美特点的基础上开展有侧重点的设计活动,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对于现代建筑设计而言也是如此,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要综合考虑大众的审美特征,结合设计主题和意图,尽可能地选用符合大众审美标准、能够满足其审美需求的古建筑元素,在提升作品文化内涵的同时凸显其现代化的审美风格特征,增强现代建筑的视觉审美冲击力,以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建筑设计思想和文化不断渗入我国,部分现代建筑设计师对其盲目推崇和崇拜,并将具有西方建筑文化色彩的符号或者元素融入设计之中,以实现设计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但是,这些设计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忽视了对民族文化的融入和渗透,也缺少对于大众审美特点的全方位考量。具有鲜明西方建筑文化色彩的现代建筑作品可能可以给大众带来一时的新鲜感,会使人们感到非常的“高大上”,但是缺少文化认同和不符合大众审美特点的现代建筑作品非常容易使大众产生审美疲劳。这些具有西方建筑文化色彩的现代建筑作品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部分建筑设计师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缺乏,显示了他们对于现代大众的审美特点缺少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中国古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国古建筑文化内涵的现代建筑作品能有效激发大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因此,新时代的建筑设计师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建筑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以中国古建筑文化为灵感和创意的重要来源,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學习和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的优秀理念与技艺,进而以此为重要支撑恰当地选用有价值的古建筑元素,并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理念等进行开拓创新,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现代建筑作品,在提升大众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时促进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其发展历史悠久,民族个性鲜明,审美特色更是别具一格。现代建筑的发展是以古建筑文化为基础的,并不是对古建筑文化的排斥。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以及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涌现,现代建筑设计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新的时代发展环境下,建筑设计师应该积极转变设计理念,注重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结合大众的审美特点、设计主题等恰当地选用有价值的古建筑元素,在实现设计创新的同时使古建筑的精髓在现代建筑中得以继承和延续,也使中国古建筑文化通过现代建筑得以进一步的弘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吴丹,王小奕.浅谈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影响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4):6335-6336.
[2]杨露.中国古典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与装饰,2020(22):23.
[3]汪文浩.试论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门窗,2016(7):145.
[4]刘文洁,伍星.中国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启发[J].设计,2016(11):152-153.
作者简介:
唐晓雯,硕士,沈阳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艺术美学、建筑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