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对数字的特殊表达

2022-04-01朱其智

中华瑰宝 2022年4期
关键词:古文字大写电报

中国历史上通常采用干支纪年法来表述时间,而用汉字数字表示数量。汉字数字是怎样产生的?其与阿拉伯数字用法有何不同?这与中国传统的计数习惯和数字文化相关。

早期的中国先民多借助身边的形象来描述世界,正如《周易·系辞》中所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长度为例,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长度为“一拃(zhǎ)”,两臂向左右伸开的长度为“一庹(tuǒ)”,行走时两脚间的距离为“一步”。用身体丈量天地,自然也用身体来计数。

从一到五的文字构形

古人最早是以实物记事。在文字出现之前,很多文明以结绳记事,中国还产生了算筹计数,这也影响了造字。如“一”“二”“三”都是用笔画数来表示数量,非常直观。早期中国的书写习惯是在简牍上形成的,书写先从上到下,再从右到左,故汉字数字打横排。

汉字还在记账时使用大写数字,其目的是防止计数存案之后被添笔篡改,所以往往使用同音却不同构的通假字来表示数字。如现在我国台湾地区计数时用同音的“乙”表示“一”。

汉字中完整的大写数字是在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才最终成熟的,流传的大写数字多是“壹”“叁”“伍”。原先数字“一”还可写为“弌”,“二”写为“弍”,但“弌”容易篡改为“弍”,因此又用“壹”表示“一”,用“贰”表示“二”。“三”的大写数字“叁”改写自“参”,“参”又是从“參”简写而来。

因为横画一多容易混淆不同数字,空间也不易排下,所以四以上的数字需要改變表示方式。“四”字原先写为四横,但汉字构件以三为多,同形的构件若超过三个,多余的部分往往会被省略,就像“參”简写为“参”那样。罗马数字通过“五减一”的方式用“Ⅳ”表示4,相比之下,汉字专门用“四”来表示4需要更多的思维步骤。现在的“四”字假借“涕泗横流”的“泗”字表示。“涕”指眼泪,“泗”指鼻涕,《说文解字》中的古文写法“”生动地描述了鼻涕从鼻孔里流出来的样子。汉字隶变后,“四”字外延的笔画被收缩回框架,就演变成流传至今的形体。

在古文字中,“五”字原先写为“”形,借五根算筹的交叉形式表示,与罗马数字中表10的“X”很相似。中国很早以前就以“五”来统计单位数量,所以流传至今有队伍、行伍、入伍等说法,这里大写的“伍”字先是用来统计军队数量,后用来表示军队。

五以上的文字构形

汉字对于五以上的数字表达得更为抽象。“六”字在古文字中可写为“”形,也和算筹排列方式有关。大写数字假借为“陆”。至今地名“六安”的“六”仍读作“陆”。

“七”字在古文字多作“+”形,也和算筹排列方式有关。古文字“七”很像后来的“十”字,但前者是横长竖短,故两者仍有区别。然而,计数频繁,横竖难免长短相近,所以“七”又容易与“十”字混淆。于是,古人将“七”字下面的竖笔引伸出曲笔以示区别,而大写数字“柒”是“漆”字的异体字。

“八”字在古文字里就写为“”形,也和算筹排列方式有关,形近于背靠背的意象,《说文解字》解释为:“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这类义项后来被“北”“别”“分”所继承,如“败北”的“北”、“背离”的“背”等。大写数字写为“捌”多少也与此有关。

“九”字构形因为直接出现了曲笔,故相对特殊。学界多认为此字是从弯曲手肘的“肘”字假借而来,甲骨文有这类用法。“九”的大写数字是通假字“玖”。

“十”字在甲骨文里写为“丨”形,也和算筹排列方式有关。“十”字后来在竖画中间加小圆点,到了金文又将圆点伸展为横画。为了和“七”字区分,“十”字写成了横短竖长。因此“七”字下部改为曲笔,“+”形专属于“十”字。大写数字“拾”是与“十”音近的通假字,“百”“千”“万”也都是通假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日常生活对书写的效率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文字构形既要简洁又要清晰。个位数的数字在日常生活中极其常用,故应以简练为主,这也是阿拉伯数字通用于世界的主要原因。而汉字中的数字因为具有相对简洁性和庄重性,故在许多场合仍然使用。

对计数进制的选择

中国很早就选择十进制作为主要的计数方式。汉语十进制的十位数和个位数可直接对应,比其他进制要简便。正因为汉语单音节字音和十进制计数的结合,汉语中九九乘法表的学习才比其他许多语言容易得多。

中国在特殊场合也曾经采用过别的进制。例如,六十进制用于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十六进制用于重量单位的计算,杆秤即采用十六进制,16两作一斤,故有“半斤八两”一说。

古代称重使用十六进制,包括使用“两”作为单位都是为了方便折半。因为日常零售多为按需提取而非整体批发,所以称重往往需要大量折半的换算。而16是2的4次方,在邻近的数字里没有比16更适合用来折半计算,所以采用了特殊的十六进制。

秤杆上小圆点状的计量符号称为秤星。民间传说16个秤星取自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认为少一两少福气,少二两少利禄,少三两会折寿,在为秤星赋魅的同时告诫商家要诚实守信。

现代中国主流的十进制计数方式来源于古人常用十根手指计数的习惯,所以有“屈指可数”的成语。为此,汉字还特地造了一批表示十进制的专用字,例如“二十”称作“廿”,“三十”称“卅”,“四十”称“卌”,这类字形相当于几个单字的合文,也跟之前提到的结绳或算筹计数有关。但现代计数要求数位与数字一一对应,所以这类跨数位的字形逐渐少用,多出现在一些来源更早的表述,例如“廿四味”“五卅运动”等。

民间特殊的数字表达

日常的商业行为需要大量计数。商业计数在简便之余,还体现着保护商业机密的需求。因此,中国近代的不同行业曾衍生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计数系统。例如:金银业“一为口,二为介,三为春,四为比,五为正,六为位,七为化,八为利,九为文,十为成”;裱画业“一为意,二为排,三为昌,四为肃,五为为,六为龙,七为细,八为对,九为欠,十为平”。gzslib202204011622

这些计数的汉字隐含了所代表的数字,例如贩玉器“一为旦,二为竺,三为清,四为罢,五为语,六为交,七为皂,八为未,九为丸,十为章”,每个字都可以把对应数字拆解出来,如“交”拆出“六”,“未”拆出“八”。又如古董业“一为由,二为申,三为人,四为工,五为大,六为王,七为主,八为井,九为羊,十为非”的表达,根据的是汉字构形外伸的分叉数量。“由”字伸出一画代表“1”,“申”字伸出两画代表“2”,“人”字伸出三画代表“3”,等等,以此类推。这些计数方式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计数规范化而逐渐消失。

其中流传至今的民间计数方式,还有从算筹计数发展而来的苏州码子。苏州码子多使用于民间商业活动,范围不限于苏州,目前我国港澳地区街市的当铺、药铺、茶楼有时还在使用。苏州码子具体用“〇”表示“0”,用“〡”表示“1”,“〢”表示“2”,“〣”表示“3”,“〤”表示“4”,“〥”表示“5”,“〦”表示“6”,“〧”表示“7”,“〨”表示“8”,“〩”表示“9”。为避免数字连写混淆,可将偶数位写作横式。例如,“〡、〢、〣、〣、〢、〡”可写成“〡、二、〣、三、〢、一”,表示“123321”。随着西式记账体系的引入和推广,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苏州码子最终被阿拉伯数字所取代。

应急报数的特殊表达

电报是最早用电波来传送信息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信息传送速度快,自晚清传入以来便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特别是紧急消息的即时传递。电报传输信息以字论价,可谓一字千金。外语字母数量稀少而汉字单字较多,故汉字电报需要额外编码,这给本就昂贵的电报通信更增添了负担。例如,十二个月固然可以用十二地支代表,但每个月有28至31天,用什么汉字来简称日期就成了问题,这需要简省电报内大量出现的数字表达。

当时的知识分子兼通文理,选择古代韵书《平水韵》(产生于金代,即将北宋《广韵》的206个韵目简略为106个韵目)的韵目来表示具体日期,专业术语称为“韵目代日”。具体而言,1号到15号使用上平声韵目,15号到25号选用上声韵目,26号到29号选用去声韵目,30号原来对应的“陷”不吉利,所以换成“卅”,31号换为形近阿拉伯数字31的“引”字或“卅”和“一”组成的“世”字。用汉字代替数字不仅可以省一个字的位置,还可以减少数字相近的转码讹误。随着通信技术的改进,电报不再那么昂贵,也不再为每个字都力求简省而烦恼,“韵目代日”也在1950年被淘汰。

军事报数的需求则又不一样。因为早期无论是电台、电话還是现场报数往往是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下,因此最主要的需求是让信号接收方听得清楚。“1”和“7”的汉语发音在嘈杂时很容易吞音混淆。因此,除了提高音量,为了使声音清晰可辨还需增大开口度,以使口腔共鸣空间更大。例如,将开口度小的韵母“i”换成开口度更大的韵母“a”或“o”,于是数字“1”读为“幺”,“2”读为“两”,“7”读为“拐”,“9”读为“狗”,“0”读为“洞”。这套特殊的报数方式在相关的特定场合还有所传承,为汉字当中的数字文化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猜你喜欢

古文字大写电报
汤姆的电报
大写加粗
电报
“大写”与“大些”
传“电报”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新视野下的文字学教学研究
大写的“荷尔蒙”拯救“累觉不爱”的少女心
—个大写的pink 该入手的都来了
古文字讹变问题研究回顾与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