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倡导绿色赛事最勇敢的实践

2022-03-31梁伟全

中华环境 2022年3期
关键词:体育馆冬奥场馆

文 梁伟全

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倡导绿色赛事最勇敢的实践。这是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一名志愿者的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作为一名志愿者,我非常幸运地参与其中,也正是身临北京冬奥会的赛场,才有幸看到和体会到了什么是绿色奥运,毫不夸张地说,从策划到开幕、落幕,从生活区到比赛场,“绿色办奥”理念在北京冬奥会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力争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到 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无疑,北京冬奥会为我国全面完成碳达峰、碳中和任务,为我国全面实现能源绿色转型蹚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北京冬奥会的绿色实践以及绿色且低成本的“中国方案”,为我国将来彻底摆脱对煤炭的过度依赖,从而实现能源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此次中国“绿色办奥”的成功,可以说是为实现“双碳”目标先行先试了一把,它深刻表明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不仅有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而且有必胜的决心与信心,绿水青山、美丽中国由梦想变为现实的距离越来越短。

■ 为提高采光效果,北京冬奥会赛场采用的仿冰玻璃 摄影 梁伟全

在筹办北京冬奥会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强调“要坚持绿色办奥,提升全社会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控,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筹办工作始终”。“绿色”始终是北京冬奥会最鲜明的底色,它不仅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是将“冰天雪地”也变成了“金山银山”。

赛时未到,绿色先行。北京冬奥会筹备之初,就决定采用“宽口径”的碳排放核算方式,将“零碳”办奥变成了现实。所谓“宽口径”,首先是核算时间跨度长,北京冬奥会核算时间跨度系历届奥运会最长,统计团队根据赛前准备、赛事运行和赛后拆除三个阶段,将时间扩展为从2016年1月1日到2022年6月30日。其次是核算种类繁杂,所有办奥要素无不划入核算名目之中,大到场馆改造和建设,小至北京冬奥组委日常办公纸张和墨盒的消耗,甚至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的冰墩墩在工厂的制作和运输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都全部纳入核算范围。

■ 国家体育馆 摄影 梁伟全

北京绿色办奥理念的秉持,不只是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细节捕捉,还体现在从筹备到举办的方方面面。“低碳场馆、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办公”等措施无不展现出“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建设,在“建筑节能、建筑节地、建筑节水、建筑节材,保护环境”等方面主动践行环保理念,取得新建场馆最高等级即三星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改造场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同时,“绿色场馆”的概念不只停留于环保建设过程中,还体现在对2008年北京夏奥会办赛场馆的可持续利用上。国家体育场“鸟巢”用来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开幕式及闭幕式;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摇身一变成为“冰立方”;国家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变为“冰球馆”;即便新建的冰上场馆“冰丝带”也是在原先“曲棍球场”的基础上建设的,甚至北京冬奥村和主媒体中心的选址都是2008年北京夏奥会的留存土地……

以我志愿服务的国家体育馆为例。作为北京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双奥”场馆,国家体育馆严格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进行改造,在改造过程中还充分考虑场馆的可持续性,赛后除作为冬奥遗产永久保留冰场、继续承办冰上赛事外,还同时具备多种非冰上赛事活动场地转换功能,可进行大型文体活动、科技娱乐沉浸式体验、青少年综合培训场馆等,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赛后场馆的可持续利用。另外,装配式更衣室结构,可实现多种功能转换,能快速搭建和拆除,所有建筑材料赛后的可循环利用率将达到95%以上。

据介绍,国家体育馆的外墙设计采用仿冰玻璃砖设计,看似一座“冰堡”造型的玻璃幕墙,不仅充分体现了冬奥会的冰雪元素,还实现了对自然采光的最优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照明能耗。此外,国家体育馆90%的空气净化能力来自自动调节新风,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的特点;国家体育馆设置的雨水收集池可以合理利用水资源;国家体育馆采用光伏板建设的绿色屋顶、选用的高节能电气设备等无一不是绿色与节能的完善结合。

值得一提的还有,国家体育馆所采用的制冰技术,虽是传统方式,但因制冷剂的改善,其全球变暖潜能值(GWP)相对降低了68%。这也使得北京冬奥会成为冬奥会历史上冰上场馆制冷剂GWP值最低的一届冬奥会。

北京冬奥会各种场馆建造上的巧妙构思都在朝着低碳环保方向发力,“绿色”已经成为北京奥运的耀眼底色。

“绿色供能”在北京绿色办奥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幕式上的氢燃料火炬“飞扬”,接送运动员、志愿者的清洁能源汽车以及全部办赛场馆100%实现绿电供应。从2020年起,正式投入运营的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作为世界上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为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26个场馆全面提供由风、光等清洁能源带来的“绿色电力”。北京冬奥会也因此成了世界上首届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为所有场馆供电的奥运会,这是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无污染承担国际赛事上的伟大实践。

北京绿色办奥不仅体现在“绿色交通”上,还体现在每一位参与者的吃穿住上。运动员、志愿者和为冬奥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使用的餐具不再是塑料制品,而是由麦秆、玉米秆等为原材料的可再生资源制作的可降解餐具。餐厅就餐后垃圾的细致分类,保证了厨余垃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北京冬奥会工作人员服装制作,在设计、生产、发放等各环节始终践行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理念。最大的亮点还是清废人员的工作制服,它是由28个饮料瓶制作而成,原料的83%来自回收材料,面料俗称可乐瓶环保布,集环保、轻盈、保暖、柔软于一身。这些服装设计在环保上的每个小构思,都让服务于北京冬奥一线场馆的清废团队成为处处可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大使。

■ 北京奥运场馆的绿色照明系统 摄影 梁伟全

从绿色场馆、绿色交通到绿色供能,无不体现着科技带给我们的力量,在整个北京办奥过程中,绿色科技和中国智慧得到了最全面的展现。冬奥会火炬“飞扬”,不仅实现了对氢燃料压缩和储存技术的“登峰造极”,其外衣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更是对大尺寸、高精度三维立体编织技术的完美展现。此外,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力图打造冬奥会历史上“最快的冰”,首次突破并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世界范围内大型冰上场馆制冰的第一次。二氧化碳制冰不仅速度快,而且其破坏臭氧层潜能值(ODP)为0,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为1。这说明,在使用相同数量的传统制冷剂的碳排放量是二氧化碳制冷剂的3985倍。二氧化碳制冷产生的余热回收后,还可提供70℃热水用于生活热水和除湿再生等。此外,国家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制冰能效提升30%,相比传统制冷方式,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节电数字可能并不巨大,但它作为北京冬奥代表建筑,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引领性和标志性”,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国际上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举办国际赛事时倡导绿色低碳的勇敢实践。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必定成为世界奥运史上“低碳环保”的经典案例,成为其他国家举办盛大国际赛事的标准与参照。作为这一伟大实践的创造者及参与者,我们还要将“绿色低碳”的理念作为生活中的必备元素加以延展,让“绿色”触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绿色且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新风尚,并继续给全世界人民做出新的低碳示范。

猜你喜欢

体育馆冬奥场馆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World-famous stadiums 世界著名的体育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迷宫弯弯绕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