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出能源供给新天地

2022-03-31编辑王睿佳

中国电业与能源 2022年2期
关键词:能源行业油气市场化

■本刊记者刘光林/ 编辑王睿佳

坚持改革创新是做好能源工作的根本动力。

“十三五”以来,我国能源行业在不同领域推行了多项改革,比如,除了在能源主管部门开展“放管服”改革之外,还在电力和油气领域推行了以“管住中间、放开两头”为体制架构的市场化改革,并主要在煤炭和煤电领域实施了以“去产能”为主要特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然,多项改革并不孤立,而是彼此嵌套、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

这一系列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充足的能源供应。“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终保持在80%以上,建立起煤电油气新能源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能源生产供应依旧表现突出,原煤、原油、天然气、电力生产分别增长4.7%、2.4%、8.2%、8.1%。

在能源巨轮驶过的滔滔航迹上,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由改革标注。新形势下,面对全球升温、环境污染、传统资源短缺、国际供应链受阻,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元充足、绿色低碳的能源生产供应?同样唯有改革才能揭榜作答。

能源安全——与安全挂钩,彰显能源行业地位之重。

能源革命——上升为革命,凸显能源行业改革之切。

市场化改革解放了能源行业生产力

在我国能源行业发展进程中,一度由于市场主体发育不足、成本价格链传导不畅,导致行业发展缺乏积极性,生产效率不高,能源生产供应更是无从保障。

于是,向改革要产能,向改革要发展,能源行业找准了市场化改革方向。进入“十三五”以来,我国进一步深化能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构建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能源供应机制,大大提升了能源行业生产力。“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终保持在80%以上,供需关系持续向好;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多项指标保持世界第一。2020 年,我国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1亿吨标准煤。2021 年,我国原煤、原油、电力生产比上年进一步加快,支撑能源消费总量比2020 年增长5.2%。

在整个能源行业,电力领域的改革起步较早,过程也相对复杂,自“鲁布革冲击”以来,从投融资体制改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到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离,直到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确定了“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大门越开越大,电力生产供应能力一步步提高。“十三五”末期,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大约为22 亿千瓦,较“十三五”初期增长62%;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3.8 亿千瓦,较“十三五”初期增长73%。

市场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有效保障电力生产供应,是因为其既能够促进生产,也可以引导消费并限制不合理消费。比如,面对2021 年9 月以来出现的电力供应吃紧,电力保供“锦囊”中自然少不了市场化改革工具。2021年10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指出,有效运用市场化手段和改革措施,保证电力和煤炭等供应。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并明确,燃煤发电电量和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市场,燃煤发电市场交易价格上下浮动范围放开至不超过20%。“这样一来,通过处在中间的市场化交易价格的传导作用,产业链上游的煤电有了疏导成本的出口,生产积极性大增,而下游用户的一些不合理用电需求也受到了抑制,从而促进了电力供需平衡。”一位长期跟踪电改的人士这样分析。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用电企业对电改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市场化改革的红利就是降低电价,就是为用户减少用电成本。“其实,这只是改革在一个特定阶段产生的短期效果,从长远看,并不是这样的逻辑。改革的意义在于促进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于优化配置电力资源。”上述人士介绍,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电力改革,我国已经成功应对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几轮“电荒”,为强化电力生产供应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2019 年,我国天然气产量达到1733 亿立方米,连续3 年增产超过100 亿立方米;原油产量达到1.91 亿吨,扭转了2016 年以来的持续下滑态势;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全面增产。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原油产量19898 万吨,比上年增加2.4%,比2019 年增加4.0%,两年平均增长2.0%;天然气产量2053 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8.2%,连续五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比2019年增加18.8%,两年平均增加9.0%;原油加工量突破7 亿吨,比上年增加4.3%,比2019 年增加7.4%,两年平均增加3.6%。

上面这一组数据,宣示着我国“十三五”以来油气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成果。

由于源网结构与电力领域有相似之处,因此,油气市场化改革与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原理相仿,基本也是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实施的,谓之“X+1+X”油气市场体系。2017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19 年12 月,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这两个标志性事件奠定了深化油气勘查开采、进出口管理、管网运营、生产加工、产品定价体制改革等的主基调。

同样作为市场化改革当中被“管住”的“中间”部分,传统的电网企业和油气管网企业均采取管道型运营模式,都是以能源购销价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由此形成的市场被称为单边市场;而改革其功能定位和运营模式后,电网和油气管网便不再仅仅是管道,而是开放的平台,买卖双方可以通过这一平台直接互动,电力和油气市场也从单边市场转变为双边和多边市场。

“市场化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促进电网企业、油气管网企业从管道型升级为平台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企业评价研究室主任周健奇博士认为,“电网企业、油气管网企业的平台化转型是回归服务本质,既可以成为打破能源垄断的一个有效途径,也可以更好地服务新能源发展,通过开放的双边和多边市场形成新的能源生态,在优化调整能源结构的同时释放新能源经济价值,从而保障能源的多元清洁供应”。

“十三五”期间,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市场有序放开,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深化油气下游竞争性环节改革,保护和培育先进产能,油气增储上产稳步推进。围绕重点盆地、重点区块、重点领域,加大风险勘探力度,加强非常规油气勘探,获得了多个重要发现。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长7生油层发现10亿吨级的庆城大油田,在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和太阳区块累计探明页岩气10610.30 亿立方米,形成了四川盆地万亿立方米页岩气大气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在塔里木盆地的顺北52A井获得油气突破,日产原油150 吨、天然气5.9 万立方米;2016年至2020 年6 月底,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在国内外共获得70余个商业发现。

与此同时,我国进一步加快油气产能建设,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多个油气田建成投产,新疆油田稠油累计产量突破1 亿吨,建成国内最大的优质环烷基稠油生产基地;我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建成产能100 亿立方米/年,相当于建成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田;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群——流花16-2 油田群顺利建成投产,高峰产量可达350万吨/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能源高效供应

一直以来,煤炭是我国的基础性能源,煤电是保障我国电力供应的基础性电源。从2002 年到2012 年,随着我国能源需求大幅增长,煤炭产量、消费量以年均2 亿多吨的速度快速增长。同期,煤电行业也迎来快速发展,2002年进行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促进了煤电企业高速发展,到2018年,我国煤电装机容量占比达到85.34%,尤其在2003~2008年,煤电几乎以一己之力解决了全国缺电问题。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煤炭和煤电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产能过剩、可再生能源发展遇瓶颈、能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凸显出来。能源生产供应该如何保障?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改革,一路护航能源行业健康发展,从未缺席。

国家能源局于2016 年2 月18 日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作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定。改革主要围绕化解煤炭和煤电行业过剩产能、解决弃水弃风弃光以及加快电力和油气领域改革落地等问题展开。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3 年后,我国能源行业供给结构明显得到优化,煤炭和煤电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到2019 年年中,我国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累计退出落后产能8.1亿吨/年,淘汰关停落后煤电机组2000 万千瓦以上,全国煤电机组供电煤耗累计下降13克标准煤/千瓦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国家能源局又下达了2020 年淘汰煤电落后产能733.35万千瓦的目标任务。同时,我国还加大了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大力开展了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增强了油气安全保障能力。

单看煤炭去产能,自2016年开始至2021年11月,全国煤炭行业累计退出产能达到9.8 亿吨,并通过对存量产能的有效整合,不断提升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及行业集中度,原煤产量自2016 年开始逐步增长,2021年全国煤碳产量41.3亿吨,同比增长5.7%,创历史新高。

市场化交易促能源生产供应更绿色更低碳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确定了新能源在未来的主体地位;而“双碳”目标的提出,则让新能源开发与消纳成为可比较、可量化的保障性指标。

自2021 年以来,在市场化改革政策的推动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频频得到市场化交易机会,或者通过有关市场化交易获得更多消纳机会,如电力中长期(现货)交易、绿色电力交易、发电权交易、电力辅助服务交易、绿色证书交易、碳排放交易等等。一系列市场化交易,促进了绿色低碳能源的消纳,增加了投资开发者的信心,促进了新能源行业建设与生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市场化交易已成为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的一个重要选择。2021 年,我国风、光和水能利用率分别达到96.9%、97.9%和97.8%,核电年均利用小时数超过7700 小时。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0 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均超过3 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当年新能源发电量首破1 万亿千瓦时大关。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于2021 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明确,鼓励新能源项目通过签订长周期差价合约参与电力市场;引导新能源项目10%的预计当期电量通过市场化交易竞争上网,市场化交易部分可不计入全生命周期保障收购小时数;尽快研究建立绿色电力交易市场,推动绿色电力交易;加快建设调频、备用辅助服务市场,在可再生能源比例较高地区探索开展爬坡等辅助服务市场品种建设。

2021 年9 月7 日,我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启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经营区有13 个省份的222家市场主体达成交易,成交电量68.98 亿千瓦时;南方电网公司区域共有30 家市场主体成交绿色电力9.1亿千瓦时,其中风电、光伏分别为3.0亿千瓦时、6.1亿千瓦时。

通过电力中长期(现货)交易和绿电交易,新能源得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消纳,并由此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这极大促进了绿色能源的生产积极性。

而要想通过市场化方式尽可能多地消纳绿色能源,还需要有足够灵活的系统空间。能够用市场化手段营造这个空间的,就是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交易。2021 年,各地通过深化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挖掘调峰能力约9000 万千瓦,增发清洁能源电量约800亿千瓦时。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通过出售电量获得生产驱动力,还可以通过出售自身的“绿色身份证明”获得生产动能。2017 年7 月1 日,全国绿色电力证书自愿认购交易平台上线。截至2022年1 月26 日,全国有4330 名认购者认购了102.03万个绿色电力证书。自2021 年1 月1 日起,我国开始实行配额制下的绿证交易,持续扩大绿证市场交易规模,并通过多种市场化方式推广绿证交易。

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出售电量和“绿色身份证明”,还可以出售自身的“低碳身份证明”——碳排放权配额,以获得更多的生产动力。2021 年7月16 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第一个履约周期结束,全国碳市场共运行114 个交易日,累计成交1.79 亿吨碳排放配额,共成交76.61 亿元,成交均价为42.8元/吨二氧化碳当量。■

猜你喜欢

能源行业油气市场化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下定额的再认识与建议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推进资本账户开放
歌剧艺术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研究
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相关能源行业研究
平抑风电出力波动储能技术比较及分析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市场化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全民财富”——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回应六大关切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