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实习生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分析

2022-03-31韦悦敏

循证护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实习生职业

韦悦敏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530022

护理学生在进入实习生活后,处于从学生转变为临床一线专业实践人员的关键过渡期,会面临多方面的角色转变[1]。有研究表明,一旦不能良好地应对这种转变,会导致其职业倦怠发生率为49%~66%和护理人员流失率为35%~60%[2]。职业倦怠通常是指一个人在各种工作的重压下所突然产生的一种严重身心疲劳和精力耗竭的精神状态,护理人员的职业压力与其职业倦怠呈正相关[3-4]。目前,临床实习是培养护理学及相关医学专业学生的必经之路,但护理实习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因心理素质不够强大、职业技能尚未成熟、社交经验不足、经济情况、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易产生职业倦怠,尤其到了实习后期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5-6]。本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实习阶段护理实习生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改善护理实习生职业倦怠状态、提高护理实习质量、完善医院及学校的实习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12月—2021年3月抽取某校145名护理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在校临床护理专业的实习生;②进行临床实习工作时间20周及以上者;③专业学历为普通全日制本科或3年制专科;④知情同意,愿意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结束实习后的毕业生;②进行临床实习的时间不足20周;③近期患疾病或情绪不稳定的护理实习生。

1.2 研究方法

采用中文版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BI-GS)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使用统一指导用语,通过网络填写并回收。中文版MBI-GS量表包括情绪衰竭(5个条目)、去人性化(4个条目)、成就感降低(6个条目)3个维度,共15个条目[7]。采用7级评分法,“0~6分”分别代表“从不、极少(1年几次或更少)、偶尔(1个月1次或更少)、频繁(每周1次)、非常频繁(每周几次)、每天”,其中条目1~9为正向计分,10~15为反向计分[8]。得分越高代表职业倦怠的危害程度越严重。根据李永鑫制定的对人员职业倦怠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的评分标准,计算结果得出,评价职业倦怠的临界值为情绪衰竭13分、去人性化8分、成就感降低18分,3个维度得分均低于临界值为零度倦怠,某一维度的倦怠得分高于临界值为轻度倦怠,2个维度得分都高于临界值为中度倦怠,3个维度得分都高于临界值为高度倦怠。MBI-GS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5;分半信度为0.947;重测信度为0.672(P<0.001)。个体情绪衰竭、非人性化、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50,0.917,0.908,MBI-GS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9]。采用Excel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实习生的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发放145份问卷,回收问卷145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45份,有效回收率100%。参与调查的145名护理实习生中,女123名,男22名;本科105名,专科40名。

2.2 护理实习生职业倦怠现状

145名护理实习生中,131人(90.34%)出现情绪衰竭,100人(68.97%)出现去人性化,36人(24.83%)出现成就感降低,共141人(97.24%)出现职业倦怠,轻度倦怠31人(21.38%),中度职业倦怠85人(58.62%),重度职业倦怠25人(17.24%)。

2.3 护理实习生职业倦怠原因(见表1)

表1 护理实习生职业倦怠原因(n=145)

3 讨论

3.1 护理实习生职业倦怠相关影响因素

3.1.1 工作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104人表示自己工作的任务繁重,压力大,占总被调查人数的71.72%。临床护理的工作强度大,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而医院一般以护理实习生作为劳动力的有效补充,许多基础性护理操作均由实习生完成,因此护理实习生的任务繁重且单一。且实习生与带教老师一起倒班,作息紊乱,从而导致身心疲劳感持续性增加,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等问题。

3.1.2 环境因素

本次调查中有111人认为工作环境不符合意愿,占总调查人数的76.55%。由于护理实习生初次参与实际的护理工作环境,而工作环境喧嚣嘈杂、针刺伤及其他不良事件频发、易接触有毒危险药品、易接触传染病或慢性疾病病人、各类医患纠纷与矛盾冲突等现象。同时由于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常直面病人的痛苦和突然死亡以及各类哀痛造成的不良心理体验[10-11]。这些情况容易引起实习生产生畏惧和恐惧的心理,使得实习生们在护理工作和生活中的情绪过度紧张、安全感不足,从而导致实习生精力的耗竭,进而容易出现长期职业倦怠[12]。

3.1.3 职业自尊心

护理实习生是一个特殊的身份,在其临床工作中较难以获得病人及家属的认可,带教老师也往往对实习生在临床工作中的护理操作能力和工作服务质量持怀疑态度。有研究显示,在实习期间,除了实习生自身因素可以影响其职业态度以外,带教老师也会对护生职业态度产生影响[13]。很多实习护生不能独立完成护理操作,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14]。一方面,初入临床实践的实习生,并未做好充分的生理和心理准备,面对繁重的任务、工作压力、不规律的作息、复杂的人际关系等护理工作上的难题。另一方面,护理实习生极其容易受到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情绪的影响,使护理实习生更怀疑自己的职业价值和职业规划,降低了护理工作的专业认可度,从而造成职业倦怠[15]。

3.1.4 人际沟通能力

护理实习生第一次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环境,需要处理与带教老师、医生、同学、病人及家属间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缺乏相应的工作和社会经验,无法应付在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一旦有所冲突,实习生无法妥善处理,在得不到相应的理解,感到委屈和压抑又无法宣泄时,最终导致强烈的挫败感,对工作满意度下降[16]。这就要求实习生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较强的职业心理素质,而人际交往能力和职业心理素质较差的实习生往往会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2 对策

3.2.1 加强情感教育

护理实习生即将面临就业压力,而自身社会实践阅历相对缺乏,其核心价值观、职业观极不稳定[17]。护理实习生可通过各种教学途径不断尝试和探索相关信息,积累护理工作实践经验,持续改变自己对护理事业的工作期待,塑造一种属于个人的护理事业感。学校应积极地组织举办护士节等各种活动,定期地邀请一些优秀的护士向护理实习生讲述工作中的真实体验,使护理实习生对护理专业、护士的角色和护理荣誉等方面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和增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情感。此外,如果一个人认为他是擅长从事特殊的职业或者是他所预期能够从事这个职业所给他带来的收益和回报,将有机会逐渐形成他对这个职业的浓厚兴趣并继续坚持。因此,学校可从护生入学初期,合理地设置护理教育课程,积极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护理职业道德和兴趣,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强化操作技能,提前让护生接触到医院和临床,了解医院护理专业的工作环境,帮助护生深刻了解医院护理专业在行业中的发展新动态和就业前景,树立正向的职业自信心,提升对职业的兴趣。

3.2.2 合理安排实习工作

承担实习任务的医疗基地应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任务,强调以护理实习生为中心,让护理实习生积极地参与各种临床实践。带教老师教学应注重沟通,劳逸结合,根据实习生的不同特点和层次,结合实习大纲合理安排工作。管理者应加强护理组织、病房管理、护理科研方面的培养。“鲶鱼效应”管理能够激发护士潜能,消除护士职业倦怠和唤醒危机意识,调动工作积极性,从而使工作效能达到最优[18]。

3.2.3 关心与爱护实习生

带教老师应充分关注护理实习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当实习生有任何心理问题时进行必需的心理干预。定期进行减压训练,让护理实习生学会自我调节。在工作之余,让广大护理实习生积极地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教育实践活动,开阔自己的视野,积极从容地面对自身工作中的各类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和身体承受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身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3.2.4 加强实习生心理素质培养

徐萍等[19-20]认为医学生学习倦怠和生活应激事件呈显著正相关,即各类生活应激越多,医学生学习倦怠感越重,而专业因素、自身因素和学业压力是主要影响因素。护理实习生在临床实习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们会经历危险的工作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任务、巨大的压力,甚至病人及其家属可能将其作为发泄性情绪的对象等一系列困难。因此,学校应该在学生入校后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备乐观、积极的心态、良好的自控和适应能力以及紧急处置能力等。从而良好地应对压力、控制情绪、更好地适应环境。

3.2.5 加强实习生人际交往的培养

充分协调医护患之间的关系,避免因人际交往的困扰而产生严重的情绪疲劳,防止造成职业倦怠。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使其顺利完成实习任务[21]。最终促进实习生形成良好的身心健康,避免职业倦怠等诸多问题的出现。

4 小结

综上所述,护理实习生职业倦怠检出率高,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护理教育者及医院管理者应重视这一现象,采取积极的措施,可从提高专业兴趣、专业满意度、一般自我效能感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着手,降低护理实习生的职业倦怠感,提高护理实习质量,完善学校及医院的实习管理。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实习生职业
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与住院医师结对带教模式的探讨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中草药房实习生带教工作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