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分析

2022-03-31周秋生

当代体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体育

周秋生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若不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会对其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影响。针对这一点,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学生消极情绪,引导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轻其所面临的压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就针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深入探究,并提出具体的策略,以供参考。

高中阶段的学生受到家庭、学习等压力的影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若不及时进行疏导,容易走入歧途,对自己生活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只有让其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够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当前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期间,教师要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融入教学中,以此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其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另外,结合现阶段高中教学工作开展情况,部分学生因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开始出现心理问题,产生的不良情绪无法得到有效排解等,进而对其生活和学习造成影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体育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 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1.1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快速发展环境下,各行业竞争也越发激烈,同样也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压力,包括学生,尤其是高中生,随着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和家庭压力的增加,使得其心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为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十分有必要。

1.1.1 学习方面

不少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学科成绩,一般会根据其考试成绩进行评价,加之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完成大量的习题量。长期在这种方式下学习,明显会增加学生心理承受压力。对学生成绩好的学生来说,担心成绩会下降,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1.1.2 家庭方面

虽然每个学生家庭状况不同,但是都一样要面临来自高考和升学的压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方面越发成熟。在这时期,家庭方面若是给学生施加过大的压力,容易让其产生逆反心理,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学科成绩,还不利于自身身心发展。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教师予以重视。

1.2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符合素质教育发展需求,可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消极情绪,促使其在精力充沛的状态下学习等。由此可说明,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中体育教学中,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教师对此有正确认识。

1.2.1 满足素质教育需求

在以往应试教育环境下,高中学校更加注重学生智育,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成绩。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程教学,也是根据教材知识进行传授,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处于基本缺失的状态。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接受教育,会使得其心理较为脆弱,不敢面对挫折。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和课改要求的提出,高中教育工作更加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加强学生体育课程的安排,且在心理健康教育,从原先的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本。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会影响素质教学效果。在现如今高中学生学习生涯中,不仅要注重自身成绩的提升,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因而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以及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重要方式,因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体育学科中十分有必要。

1.2.2 增强高中生的抗挫折能力

体育训练是高中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训练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能够从心理和身体方面克服畏惧感和疲惫感,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忍耐力。在此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参与体育训练,并逐渐提升意志力,敢于克服困难,为自身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2.3 有效调节消极情绪

高中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因承受过重的压力,学生难免会出现消极情绪。若没有及时调整好情绪,会对其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可起到劳逸结合的目的,其间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够帮助学生调节不良情绪,还让其学会通过正确的方式释放压力,进而更好地融入学科学习中。

1.2.4 可让学生精力充沛的投入在学习中

在当前高中体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开展有效的活动,可增强其身体素质,同时,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舒缓其压力,保持轻松愉悦的状态参与体育活动。因而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可缓解其心理压力。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学生能够保持充沛的精神状态,学习接下来课程知识。

2 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通过深入了解,现阶段高中学生因受到各方因素影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比较常见的有强迫症、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紧张和固执等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若不及时进行心理教育,会对其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2.1 强迫症

通过调查,不少高中生并不完全明白为什么要上学,特别是高一学生。认为自己上学都是听从父母的安排,是在其要求下才学习的,自己并未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这些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强迫症。

2.2 人际交往障碍

众所周知,体育课程多数是通过活动所进行的,且大部分为集体性活动,需要多个学生合作进行。但是结合具体教学活动情况看,有些学生并不愿意参与活动,或是两三个学生集中在一起观看其他同学参与的体育活动。这些学生基本是处于冷眼旁观的状态,在班级属于不合群这一类。

2.3 抑郁、紧张、焦躁、固执等问题

不少高中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中容易出现各种情绪,如焦躁、紧张等。这些学生没有及时将负面情绪排解出来,且不愿将内心想法告知家人朋友,只能将其转移在自己内心世界中。对于一些学习成绩平平外貌一般、性格内向的学生,原本就比较敏感,在获取成绩结果后,容易产生不良情緒。其中,有部分学生会将这些情绪转移在网络游戏、小说中,以此能够在这种方式下,获取快乐。

3 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想确保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则需要教师做好具体的教学工作,即:明确教学观念,强调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创建趣味性活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积极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此,下文就从这几个方面的教学工作展开深入分析。

3.1 明确教学观念,强调身心健康

以往高中体育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将学生体能训练和体质教育作为主要教学,且教学中心也是围绕学生技能训练和运动技巧学习进行,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则比较容易忽视。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往往注重的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这也会让其他学生产生自卑感,进而对这门课程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必须要调整教学观念,深入把握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1.1 教师需要注重学生身体和心理上的协调发展

在开展体育教学中,应坚持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这一原则,加强其生理与心理方面的教育。组织学生参与具体的体育活动时,要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态度,减少消极情绪的出现,敢于战胜困难,进而养成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

3.1.2 现代教学理念要面向全体

作为高中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要能够考虑到所有学生,注重其身心健康发展。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前,有必要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有深入了解和把握,并将学生健康成长为教学任务,合理开展体育运动技巧教学。

3.2 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随着素质改革深入,对高中体育教学工作提出更多的要求,不仅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还要做好其心理健康教育。而在具体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学氛围,可有效提高其心理素质。为了能够做好这方面教学工作,教师首先要确保自身心理处于健康状态,且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态度对待学生,为其学习创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氛围。若教师在教学期间无法对自身情绪进行有效控制,经常批评学生,会对师生关系造成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实施。因而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这一点,加强与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以此能够让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态度学习和发展。

3.3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表现的情况,即精神状态不佳、站队和体育训状态练态比较懒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学生认为教师所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过于枯燥。无法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加之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使得这些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一定程度的抵触心理。基于此,体育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结合其需求,设计出合理的教学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循序渐进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此让学生能够逐渐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

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跑步训练时,部分学生对这一项目并没有兴趣,甚至还出现抗拒行为。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教师的强制安排下,应付完成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连跑带走等现象。这种教学不仅无法提升体育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为有效改变这一现象,教师需要对学生针对体育运动的不同兴趣爱好做好了解,之后对学生进行小组分配,组织各组学生选择自身有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训练。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训练的忍耐力。

3.4 创建趣味性活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的压力较大,娱乐时间比较少。所以有些学生难免会产生焦虑情绪。为了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心理,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可通过趣味性活动,帮助学生放松心情。

3.4.1 体育教师根据高中生体能组织合理的竞技性比赛

比较常见的有足球赛、拔河比赛等。学生在参与竞技性比赛活动中,不仅激发其对体育运动学习的兴趣,还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调查,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可逐渐养成不断突破自我和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这使得其在学习课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习,從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3.4.2 体育教师可开展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教师课程教学中应用最多的方式,如袋鼠跳、趣味性传球等。在此类型游戏活动中,学生在体验运动带来乐趣的同时,还有效缓解其日常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通过参与趣味性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其逐渐走出内心世界,愿意与他人互动和交流。

3.5 积极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任何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引导,而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所以高中生在体育课程中能够健康成长,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自身作用有正确认识,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要对学生情绪变化进行观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实施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

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体操训练时,教师可先给学生作出示范,用标准且优美的动作展示给学生,其间,教师可播放相关的音乐。接着,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学生在小组中能够通过相互指导和帮助,顺利完成体操动作。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既能够满足学生对交流和心理诉求的需求,同时还会让学生之间养成良好的互相帮助习惯。

3.6 多方参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程教学开展能够很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但是由于体育课时安排有限,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对学生讲解关于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所以为了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学校和家长也应积极参与这方面的教育。首先学校可通过创办心理健康广播栏,利用学生课余时间为学生播放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具体案例等。对于如何让家长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体育教师可不定期组织亲子互动活动,组织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体育训练活动。通过亲子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帮助学生与家长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还能够让家长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情况,特别是心理变化。同样,学生也可在活动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进而以更为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学生心理教育也越发重视。为此,高中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在发挥体育作用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疏导,以此能够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缓解其学习压力,促使其能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学科知识。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鹅湖中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体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我们的“体育梦”
心理小测试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