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入境、出境策略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运用

2022-03-31李粤红

师道·教研 2022年2期
关键词:红星斯诺纪实

李粤红

一、入境策略之图式对接

(一)入境之难

《红星照耀中国》(以下简称《红星》)记录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历程,在当时是极具新闻价值的纪实作品,而在今天其史料价值依然无法忽视。正因为这部纪实作品涉及过多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事件,信息量大,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较多障碍。如何入境(迅速进入作品语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何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了解纪实作品,颇让教师头痛。

(二)图式对接

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并不是如美国的行为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有了外部的信息刺激就会有相应的心理反应的。自己原本内心的准备状态,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图式”,或者翻译为“格局”,只有被這种图式“同化”,才能有反应。没有同化,就没有反应。读者之所以对明摆着的东西视而不见,就是因为现有的图式太狭隘,太封闭。只有那些心理图式比较开放,具有比较强的“调节”功能的读者,才可能比较顺利地认知自己陌生的东西。

我们的学生处于21世纪,思想、认识与旧中国有巨大鸿沟,显然不具备被《红星》“同化”的“心理图式”。有必要在整本书阅读的导读阶段,建立一个相对浅显的图式,再与作品的特殊图式进行对接。我选择寓言《瘸子村》作引子,建立一个易于接受的图式,消除语境隔阂,成功对接“红色中国”。

《瘸子村》中有个封闭的村庄,村民身体正常却瘸腿走路,三个健全的外地人分别进入村子尝试改变他们,第一、二个失败,还被同化成瘸子,第三个以自身的健康生活状态成功改变了所有人。如果把建国前的旧中国比作瘸子村,那么旧中国的很多人就像四肢健全却瘸腿走路的村民,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人尝试着种种方式改变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但就像前两个进村的人一样失败了。可是有一股新生力量,就像第三个进村的人一样,正在改变古老、封闭而且落后的中国,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只是这力量一直被摧残、被抹杀,不能为世人所知。直到1936年6月,斯诺冲破了国民党政府设置的封锁线,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共产党领导苏维埃运动的消息,如此,《红星》的新闻价值和历史意义理解起来就变得容易多了。

(三)入境实效

面对初中生阅读量少、面窄的现状,我们只能期待教师调动哲学、美学、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在预设、导读环节中运用好入境策略——“图式对接”,建立更浅显易懂、多样开放的“图式”,帮助自有图式相对封闭、单一的初中学生搭建好通往作品语境的桥梁,更快获取作者的信息、思想以及观点。《红星》导读过程借寓言迅速将学生带入语境,引发联想式的共鸣,激趣效果显著。

二、入境策略之主动阅读

(一)主动之“要”

“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更容易因“惑”带来的阅读难度而弃读,成人如此,遑论阅读图式原本就狭隘、封闭的初中生。《红星》时代背景久远、概念多、架构宏大,学生处于 “无我、无思、无惑”的被动阅读状态,教师如何做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使其进入到“有我、有惑、有思”的主动阅读状态中,是该书阅读的又一难题。

(二)批读问难

用批注法读书不是新鲜事,但因认知图式上的限制,初中生可能“会为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而暂停,却不会为了感到困扰的句子而暂停。事实上,在阅读非当代作品时,这是最大的障碍。”因而,无论是“批”,还是“注”,我们都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勇敢地面对未知的“困惑点”,帮助他们走向深度阅读。

《红星》中有相当多的名词概念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长沙的日子”这一章中,毛泽东自述说:“我也同其他学生和士兵讨论社会主义,其实那只是社会改良主义”,后来“我的思想是改良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大杂烩”。

这一堆 “主义”连语文教师可能都会放弃了解,但借助搜索引擎浏览相关资料,并做点批注,我们就能了解毛泽东也并非神坛上的圣人——他一开始也分不清保皇保教党康有为和革命党梁启超的区别,也经历过西方思潮全盘接收的大杂烩阶段。但也正因经历过全盘接收、迷惑探索的混乱阶段,当毛泽东一旦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就认定它能改变中国现状,而且从此再也没有产生过动摇,他的形象也因此更显真实。

(三)联读整合

联读的关键在于按读者需求(或教师要求)重新构建作品内容,这种重构,或是文本内容、基本事件的重新整合,或是艺术价值、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而只有读者主观意识充分参与的重构、整合,阅读才是真正属于读者自己的阅读。

1.初读

《红星》是纪实作品,因而初次联读可遵循新闻写作流程:策划—拟提纲—采访—写作,着重梳理作者采访的目的、地点、时间、对象、问题。可要求学生为每一章内容列出一个采访提纲,从采访的形式与结果去了解纪实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差异,帮助他们发现阅读不同书籍的方法和技巧。

2.再读

《红星》中的重大事件既重叠又互为补充,再读此书可以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线索重新梳理、整合,使学生了解的“事件”更具连贯性。例如: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与共产国际、苏联的关系;

(2)中国工农红军建军的历史和发展;

(3)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

(4)西安事变的目的、酝酿和解决过程、最终结果。

(5)采访红军领袖哪些细节最值得关注。

3.三读

因为读了《红星》,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纷纷走上革命道路。《红星》为何影响如此深远?斯诺的记录跟我们以前看到的红军长征故事写作方式有何不同?三读此书,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重整事件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评价和观点。例如:

(1)斯诺采访的人物当中除了领袖,还有很多普通人,这样做目的何在?

(2)斯诺在书中经常运用对比手法,或将西方人的各种猜测、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自己想象中的红军领袖和生活与苏区现实对比,形成了极大反差,有何用意?

(3)斯诺作为记者,在本书写作中,只是单纯地记录而已么?他有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三次联读,淡化分析阅读,于整体思维下做内容重构,学生在深入阅读中训练了思维能力。

三、出境策略之活动延展

(一)活动之缺

2017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言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可见,阅读教学只求读懂文本,不能实现文本向实际生活的迁移,只有结合相应语言实践活动,阅读吸收的营养才能迁移,顺利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活”读演绎

1.模拟访谈

设计模拟采访环节,学生既能在访谈实践中了解新闻素材的收集工作,也能加深对书中人物的了解。各学习小组可找出一个感兴趣的人物,在熟悉相应的章节内容后,共同设置合情合理的访谈问题,同时把相应人物的回答整理在笔记本上,合作演练访谈内容,然后推选两个代表上台演绎访谈流程,这样,学生既训练了思维,融入了创造,对领袖人物和革命精神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2.演讲抒怀

《红星》可拓展出很多演讲题,如:当今时代长征精神是否过时?从毛泽东(或周恩来)成长经历中,我收获了什么?在斯诺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安排一两分钟的即席演讲,学生先在小组内分享,再推选代表上台展示。这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训练,更是读后出境,把文本内容活化为生活价值引领的重要环节。

3.荐读延展

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推荐纪实作品作延展阅读,如迪克·威尔逊的《毛泽东传》《周恩来传》,罗斯·特里爾的《毛泽东传》《蒋介石日记》,或观看老电影《毛泽东与斯诺》,引导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多角度、多方面比较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深入思考问题。

大数据时代,初中生深陷单一趋同的扁平化互联网语境,难以进入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语境,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思维发展、审美创造也就无从谈起。整本书阅读可在“入境”与“出境”之间恰当引导、大胆重构,本文以《红星》为例,谈及入境与出境策略运用,期待为能读、要读、活读开启一扇探索之门。

责任编辑 李少杰

猜你喜欢

红星斯诺纪实
郭红星:扶危济困终不悔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砚边纪实
闪闪的《红星》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