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03-31武承旭于晓飞杨茂发徐芳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武承旭 于晓飞 杨茂发 徐芳玲

[摘 要] “森林昆虫学”是高等院校林学、森林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从事森林害虫防治与管理、维护森林健康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然而目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简单的教学手段束缚学生思维发展,不适宜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改革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贵州大学林学院森林保护专业为例,对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今后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明确了方向。

[关键词] 森林昆虫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0-0059-04 [收稿日期] 2021-07-02

森林保护专业是贵州大学林学院林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始建于2007年,前身为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2013年应教育部本科专业名称变更,更名为森林保护专业。“森林昆虫学”是该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既有理论知识的讲授,也有实践环节,在学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涉及基础昆虫学、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控制、动植物检疫等学科内容。开设本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昆虫形态学、生物学、分类学与生态学等理论知识的基础,明确主要森林害虫种类、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培养大批具备森林虫害防控管理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服务于贵州喀斯特森林健康和林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人才的高要求,越来越重视学生独立性、能动性和创新型的培养和提升,而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需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大教学投入,强化实践环节;以农科教结合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1]。因此,如何将课堂所授知识,灵活自如的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如何培养本专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该专业教师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自本课程开设以来,学科组4任教师针对本校学生特点以及贵州省情对本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不断加强“森林昆虫学”课程建设,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效。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改革的方式和成果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教学改革背景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的斜坡过渡带,是山峦重叠、丘陵起伏的高原山区。纬度较低、海拔较高、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被类型丰富。该省又兼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了独具贵州特色的气候类型。贵州特殊的地质地貌与多样的气候类型相结合,造就了贵州“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复杂生态环境。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贵州省昆虫资源豐富,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推进,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森林覆盖率达到55.3%,林木绿化率为56.8%。但伴随贵州生态建设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部分森林害虫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不断加重,局部地区已呈失控状态,而且从树木苗期生长到成林、采伐,甚至采伐后的木材制品均有森林害虫危害,严重威胁我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安全。特别是随着贵州省交通高速发展,贸易频繁和扩大,林业入侵生物的发生、传播蔓延和危害加剧,其中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e Say、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 Fisher et LaSalle等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为严重。每年在松材线虫和其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的检疫、监测及媒介昆虫防控等方面投入近1200万元。出现上述问题,一方面是基础设施仍很落后,尤其是县乡一级,监测预警、防治(应急)能力相对薄弱。另一方面是我省从事病虫害防治队伍的结构和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为保障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需要,确保贵州省国土生态安全和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贵州大学林学院设置森林保护专业,专门为贵州省森林保护行业体系输送专业人才。然而,以往的教学只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而,目前这种“知识型”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加大林业植保科技工作者素质培养力度、提高其各种动手和实践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因此笔者对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二、提升课程内容

目前,贵州大学林学院森林保护专业使用李成德主编的教材“森林昆虫学”[2](P1-460),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实际教学中,将课程中“森林昆虫学”拆分为“基础昆虫学”(总论部分章节,一年级专业选修课,24学时)和“森林昆虫学”(各论部分章节,三年级专业必修课48学时),另外还有选修课“森林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二年级专业选修课,32学时)。这也是适应当前课时压缩的结果。而“森林昆虫学”48学时包括课堂教学理论课28学时(仅为害虫综合治理和各论章节),实验教学20学时,另外野外教学实习1周。在此基础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一)融合课程思政

深化教育改革,首先要求的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培养农林专业学生的“三农”情怀,学习贵州大学“博士村长”精神,谨记贵州大学林学院“厚植厚德,树木树人”的院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以及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3],最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二)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按照章节内容,苗圃及根部害虫、顶芽和枝梢害虫、食叶害虫、蛀干害虫和球果种实害虫课堂理论课结束后,立即安排一系列相关害虫的调查和实践环节。一边采集昆虫标本,一边讲解巩固理论知识,最后整理出贵州大学校园及周边公园昆虫名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课外实践水平。

(三)构建当地主要昆虫为主的知识体系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就业于贵州各地,从事林业相关生产工作。因此,针对当前贵州省森林害虫发生发展趋势,结合贵州省大力发展的农村产业革命12个特色产业中特色林业产业(竹、油茶、花椒、皂角等),以及自身科研工作,在课程中重点讲述当地主要害虫(如皂角豆象、油茶象甲、花椒蚜虫等)的分布和寄主、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习性以及防治方法。将贵州省森林害虫的发生现状融入于书本知识,构建符合贵州省省情的森林昆虫知识体系,提高学生今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增设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

邀请行业相关专家进行森林昆虫学相关专题讲座,如生物天敌的释放,昆虫信息素的产生、识别,天敌—害虫—寄主的协同进化,替代寄主的应用,“推—拉”防治技术及检疫相关法律法规等。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实例的形式使其了解一些理论前沿性知识。同时让学生学习害虫综合治理实践应用方面的新技术、新知识,如新型静电喷雾器、无人机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遥感监测虫情测报灯、具降低天敌杀伤的数字化粘虫板等新技术新观念[4]。

三、创新教学模式

本课程传统上采用多媒体理论教学、验证性实验教学与综合性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讲课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适合当前的课堂,学生更喜欢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因此,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学生体验式教学模式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部分章节内容的讲授中,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讲解食叶害虫时,让学生4~5人自由分组,分别选取重点讲述的昆虫种类。通过学生自学收集相关资料、制作PPT,教师指导、修正其内容,学生课堂讲授PPT,小组和教师提问等环节,人人参与,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此种方式,使得学生对森林重要害虫知识点记忆更加深刻,也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二)实物与影像相结合的探讨式教学模式

第一堂课为兴趣培养课,笔者会播放《昆虫世界》《神奇的动物世界》等影片,推荐学生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昆虫的历史,物种的多样性,千奇百怪和奇妙之美,以期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尊重生命、亲近自然、热爱科学探索的精神[5]。之后利用实验室已有的昆虫标本进行昆虫形态特征识别教学,通过昆虫行为学和生活史影像进行昆虫生物学教学,最后走出课堂,查看危害状现场教学。而防控措施的讲解,更是利用实物(如杀虫灯、糖醋酒液诱捕装置、枯草耙等)和科技录像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联系昆虫行为学知识点,有效掌握各森林害虫的防治方法。并通过对比、提问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同时奖励学生昆虫仿真模型,消除部分学生对昆虫的恐惧心理,促使学生掌握主要森林害虫的相关知识点,极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虚拟仿真实验室模拟教学模式

针对森林昆虫周期长、成本高和实验室标本少等特点,充分利用好贵州大學农学院申报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平台,将实践教学与虚拟仿真相结合,综合应用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以及网络通信等多种技术[6]。通过学生采集、制作标本,并亲手制作虚拟仿真作品、如琥珀标本、蝶画、微信二维码鉴定等方法,以及利用VR技术录制昆虫行为视频、昆虫解剖视频和昆虫生活史标本的制作等方式,构建一个逼真可视化的实验操作环境和实验对象,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实践式教学模式

针对森林昆虫实践性强的特点,上完特定章节之后,如食叶害虫、蛀梢害虫、蛀干害虫等,立刻安排实践课,校园采集所学内容的昆虫,并将其制作成标本和准确鉴定。这样,学生可将课堂内容融入实践中,并巩固课堂所学,而且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感性认知能力[5]。尤其是以后走入工作岗位,从事森林保护相关工作,就会从容应对。对有兴趣从事昆虫科研工作的学生,鼓励他们提前进入实验室,启发他们做一些小实验,解决科学问题。

四、展望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提出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同时也提出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推动高校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开放共享科研基地,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以高水平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7]。

基于此,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然有所成效,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教材建设是教学体系中的重中之重。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教材是由李成德主编的《森林昆虫学》[2]和李孟楼主编的《森林昆虫学通论》[8](P1-360),然而这两本教材内容相对而言比较陈旧宽泛,大部分昆虫种类没有体现出地方性和特色化,尤其是在南方高校中,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补充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法,确保新编教材在研究内容上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先进性,内容框架上的逻辑合理性,并增加研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内容;(2)实验环节中采用自编的森林昆虫学实验教材,但昆虫标本源于每年林学和森林保护专业学生实习和制作的标本,标本数量和种类少,尤其是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的标本比较缺乏,因此,针对一些特殊性的昆虫,仍需广泛收集实物标本、并制作影像素材,提升实验课的教学效果;(3)在现有贵州省麻江县蓝莓、玉屏县油茶和习水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基地的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效果;(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利用其他学院平台开展,因此,需要加强林学院自身平台的建设,整合资源,构建精品课程,实现课堂教学多元化、“零距离”观摩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5)目前,林学院仅有3位教师承担林学、森林保护和园林专业森林昆虫的讲授,因此,仍需加强森林保护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刘爱辰,王伟.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9):264-267.

[2]李成德.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1-460.

[3]代鲁鲁.森林昆虫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J].天津农业科学,2021,27(5):84-87.

[4]于晓飞,杨洪,杨茂发.《烟草昆虫学》教学改革实践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145-146.

[5]张龙娃.创新森林昆蟲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2):373-374+377.

[6]杨振德,玉舒中.虚拟仿真技术在森林昆虫学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7,15(5):49-52.

[7]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9):26-30.

[8]李孟楼.森林昆虫学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360.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Forest Entomology”

WU Cheng-xua , YU Xiao-feia,b, YANG Mao-fab,c, XU Fang-linga

(a.College of Forestry, b. College of Tobacco Science, c. Institute of Entomology, College of Agricultur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 Forest Entomology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forestry and forest prote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urpose is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s engaged in forest pest control and management, maintaining forest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However, the current cramm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simple teaching methods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nking, which are not suitable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i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forest protection major of Forestry College of Gui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a series of reforms on the teaching mode and content of the course, which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and defined the direction for the reform of practical teaching cours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Forest Entomology;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cont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