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涤百里烟,红梅花又开
2022-03-31白勇
白勇
孩子投出的那记三分球,滚动了几下,停在斑驳的红砖墙脚……
一边是孩子们朝气蓬勃的脸庞,一边是红砖墙古色古香的记忆。
这一刻像极了未来与过往的交接,也像极了这里的定位:这儿是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44号,1939年的“红梅味精厂”,2022年的“红梅文创园”。
红梅文创园是从工业、建筑、文明等多角度出发,致敬城市、致敬历史,打造出有温度的城市空间,一座废弃的老厂房像一块被尘封的城市记忆,成为沈阳全新的城市名片。
它的身边,1905文化创意园、奉天记忆——铁西印象、城市之梦——冶金公园、铁西工巢文化园、奉天记忆——铁西梦工厂……10余个极具城市特色的文创园犹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变迁的缩影,沈阳市铁西区已慢慢形成工业文化矩阵,一个个尘封于老厂房中的城市新记忆,正以独特的文创形式助力创意文化、城市生活的发展,促进东北全面振兴。
味道红梅
艺术展厅、脱口秀剧场、篮球场、酒吧……如果不是看到一个个历史感极强的厂房,你很难把如此现代、时尚的空间与厚重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2021年12月11日,“你让我看到了你——中国60后当代艺术家邀请展”在沈阳红梅文创园发酵艺术中心举行,中国32位当代著名艺术家创作的涵盖油画、雕塑、版画、观念摄影、连环画、水墨等51件(组)作品悉数亮相。
曾几何时,这些承载着当代艺术文化的破旧厂房是一代沈阳人的生活与回忆。
时钟拨回到20世纪,满满的记忆扑面而来。如今的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与北三中路交汇口西南角,曾是当年日本商人开设的满洲农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工厂。1998年改制组建沈阳红梅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也就是老沈阳人口中的“红梅味精厂”。
20世纪90年代初,卫工北街上的工厂比比皆是,其中红梅厂、电机厂、化工厂和铸造厂等经营正红火,如今它们有的迁移,有的破产……
承载着几代沈阳人记忆的红梅味精,代表着沈阳文化,也曾是沈阳的骄傲。红梅味精厂的历史可追溯到1939年,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1962年,正式更名为“沈阳味精厂”,生产红梅牌味精,也就是老沈阳人口中的“红梅味精厂”。
那时候,不但沈阳人家家餐桌上的美味离不开红梅味精,而且外出走亲访友,红梅味精都是馈赠亲朋的极佳礼物。
“1979年,中国开始恢复对商品质量的重视,红梅味精就获得中国经济委员会颁发的金奖奖章和证书。1997年,红梅牌味精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是味精行业的首个驰名商标,也是沈阳市乃至全东北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红梅被公认为是中国味精行业的第一品牌。”在红梅味精厂曾主抓销售的老职工石中克说,“当时,大名鼎鼎的红梅味精厂以产量最大、出口最多、质量最优、利润最高,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可惜的是,在市场经济诸多因素影响下,红梅集团十几年来不堪重负,于2012年4月27日向法院申请破产,2014年5月28日被法院裁定破产,只留下约6万平方米的厂区和13处遗存工业厂房。
变“废”为宝
历史是明鉴,记忆是珍宝。老旧厂房是凝固的历史,不仅珍藏着时代的记忆,还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在如今的存量时代,更是促进一个城市有机更新的珍贵资源。如何变“废”为宝?如何使老厂区焕发新生机,变为区域经济新引擎?这不只是红梅味精厂要面临的挑战,也是千千万万的工业遗存亟待改写的命运,甚至成为橫亘在城市发展中的一座峻岭。
厂区虽空,但历史价值犹存。2018年8月,沈阳市出台专门指导意见,提出将以保护优先、科学利用为原则,进一步挖掘老旧厂房空间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厂房的保护利用。为此,铁西区政府联合万科引入国际设计资源,开启了红梅文创园这一工业遗址改造升级项目。
为更好地保护与修复,达到国际一流水准,70岁日本设计大师青木宏和德国当代著名景观设计师彼德·拉茨联袂操刀,确定保护改造四大保护原则:尊重历史,唤醒遗存,再现工业街区风貌;精确评估、分类修复、保护有形,创造无形;在保护中使用,在使用中保护,可持续发展;工业景观再生,构建生态布局,后工业景观再造。
除了那些历史沧桑的建筑,红梅还有一些饱经风霜的老设备、老符号。诸如发酵罐,是生产味精的一个关键设备,作为工业符号保留下来,进行艺术再创造:其中两个永久保留在发酵艺术中心,另外两个作为园区标志性景观雕塑,矗立在东西两个大门旁。
在红梅文创园的文化IP导入上,也引入沈阳故宫、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IP符号,打造味觉、视觉、听觉交融的感观文化盛宴。
一个成功的文创园产品,不仅是形式的革新和内容的简单注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内在的文化交融进行产业孵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红梅文创园通过国内外大师驻留计划、盛京红梅系列文创产品研发等方式,打造文创产业高地。
红梅文创园完成了由工厂向文化创意园区的业态转型,既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址,不破坏其原始属性,又融入了现代化、符合时代的元素,为城市文化的赋能,开启了未来沈阳文创产业提速发展之路。
星火燎原
之所以文创园在沈阳市铁西区遍地开花,是有深层次原因的。铁西区是劳模辈出的沃土,匠心汇聚的家园,有着独特的、不可比拟的劳模文化、工匠精神、工业基底。
在沈阳,红梅文创园、1905文创园、奉天工厂等已开发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初步构建出沈阳激活工业遗址的布局雏形。
更重要的是,开发文创园是由市委市政府统筹考虑,在下一盘“大棋”。“在启动铁西‘城市工业文化公园’总体规划中,将以工业文化为魂,唤醒工业记忆,挖掘传承工业文明,对一大批工业遗存的老旧厂房实施记忆性保护、改造、开发、利用,让工业文化成为沈阳发展最持久、最厚重、最亮丽的底色。”沈阳市铁西区区长郭忠孝这样表示。
随着全新的创意产业、新兴产业等新鲜血液的注入,旧厂房的生命也将通过承载功能的变化重新焕发出生机,再一次推动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在东北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教研室副主任王玮看来,随着城市内土地资源愈发稀缺,老工业基地城市内大量旧工业建筑面临淘汰重建或更新升级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市民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也愈发强烈。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大背景下,如何将工业废旧厂房更新设计为公共艺术空间,既是文化产业再兴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着质疑和不同的声音,“搞的倒是不错,但好像也并没有赚到什么钱吧?”这样的声音随之产生。
在这个海纳百川的时代,不同的声音代表着提质增速的空间。当然,在沈阳,红梅文创园是工业遗址重生的代表性事物,是城市化进程中一次大胆的尝试。
它的出现关乎的并非简单盘活工业遗址的初级任务,而是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些曾经见证沈阳发展进程的工业遗址,在改建文创园的背后,意义并不只是停留在市场化、赚钱这一浅层目的。综合来看,工业遗址的改造是工业化格局联动现代都市文化下的一盘大棋,让星罗棋布的一个个点,串联成面,形成工业文化矩阵、让旧建筑焕发新生、激活与复兴场地及周边城市空间,进而助力城市生活、东北振兴发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才是红梅文创园们存在的最大意义。